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13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包括一对相同的假体装置,假体装置包括椎间盘部件、关节突部件和固定部件,椎间盘部件包括上终板、粘弹性芯和下终板,下终板包括由前向后连接的功能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的后端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螺钉通道;关节突部件包括由上而下粘合连接的上关节体、弹性层和下关节体,关节突部件设置在椎间盘部件的连接部的后端;固定部件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第一螺钉与连接部的螺钉通道相匹配;第二螺钉与上关节体的螺钉孔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开创性地同时重建椎间盘和小关节,并且选用类似天然椎间盘的粘弹性材料,保留脊柱活动度和缓冲震动能力,尽可能地达到力学仿生,还原脊柱功能。功能。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


[0001]本技术属于骨科脊柱手术植入物
,具体涉及一种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现行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传统的脊柱椎体融合术仍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融合后腰部活动受限制,会造成脊柱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进而可能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甚至需要二次翻修手术。鉴于以上缺陷,亟需探索一种能够满足治疗要求同时又可以有效保留脊柱运动的替代方案。前路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之一,新型的人工椎间盘假体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活动需求,但是该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有限,而且不能解决小关节突病变,因此仅适用于相对较少的单纯椎间盘退变患者。针对此问题,考虑到一种基于后路的保留运动的选择,既允许神经减压及病变关节突切除,同时又重建切除的椎间盘及小关节,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脊柱运动单元中椎间盘及成对的关节突关节共同构成三关节复合体,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在直接椎板切除术、小关节切除术和完全椎间盘切除术后植入的保留运动的腰椎后路关节重建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以在椎板切除广泛减压后替代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功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0005]一种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包括一对相同的假体装置,所述假体装置包括椎间盘部件、关节突部件和固定部件,其中,所述椎间盘部件包括上终板、粘弹性芯和下终板,下终板包括由前向后连接的功能部和连接部;所述上终板、粘弹性芯和功能部由上向下依次粘合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上终板和下终板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粘弹性芯的长度;
[0006]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螺钉通道,且所述螺钉通道的后端开口于连接部的后端面,其前端开口于连接部的下表面;
[0007]所述关节突部件包括由上而下粘合连接的上关节体、弹性层和下关节体,关节突部件设置在椎间盘部件的连接部的后端;上关节体和下关节体的后端边缘分别设有一锚固板,上关节体的锚固板上设有一斜向前上方的螺钉孔;所述下关节体的下表面与椎间盘部件的连接部的后端上表面相接触,下关节体的锚固板内壁与连接部后端面相接触,该锚固板上设有一斜向前下方的螺钉孔,该螺钉孔与连接部的螺钉通道的后端开口位置相对应且两者倾斜角度一致,当锚固板紧靠下终板的后端面时,螺钉孔与螺钉通道能够重合构成一个通道;
[0008]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第一螺钉的长度大于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与连接部的螺钉通道相匹配;所述第二螺钉与上关节体的锚固板上的螺钉孔相匹
配。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终板下表面和下终板上表面均设置有凹槽,这两个凹槽的形状分别与粘弹性芯的上表面、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0010]进一步的,所述螺钉通道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呈10

30度;所述上关节体的锚固板上的斜向前上方的螺钉孔与水平方向呈10

30度。
[0011]进一步的,所述螺钉通道内壁还设有螺纹。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上终板的上表面和下终板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固装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终板的上表面和下终板的下表面覆有钛等离子喷涂涂层。
[0014]进一步的,所述关节突部件的上关节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固装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上关节体的上表面覆有钛等离子喷涂涂层。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下关节体的底面设置有十字齿凸,所述连接部的尾部上表面设置有与十字齿凸相匹配的十字凹槽,该十字凹槽位于螺钉通道的前部。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钉选用脊柱固定长螺钉;所述第二螺钉选用脊柱固定短螺钉。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9](1)与椎体融合术相比,能够保留脊柱正常的生理运动,避免因病变节段活动度丧失而导致脊柱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0020](2)与椎间盘置换术相比,适应症更广。不仅能够切除病变椎间盘直接减压,还能够同时解决小关节突病变,以及进行后路椎板切除广泛减压,对双侧隐窝/中央型椎管狭窄也适用。
[0021](3)在椎板切除术、小关节切除术和椎间盘切除术后开创性地同时重建椎间盘和小关节,并且选用类似天然椎间盘的粘弹性材料,保留脊柱活动度和缓冲震动能力,尽可能地达到力学仿生,还原脊柱功能。
[0022](4)该假体的植入仍然经双侧椎间孔入路,无需增加额外的前路操作,简化了手术整体的操作性;同时通过假体结构设计,使用过程便捷,能够满足广泛的临床应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正常人体的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正常人体的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结构示意图(侧面)。
[0025]图3是本技术的假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的假体各部件的透视效果示意图。
[0027]图5是下终板的俯视图。
[0028]图6是本技术的假体的组装固定示意图。
[0029]图7是本技术的假体的结构俯视图。
[0030]图8是本技术的假体植入腰椎的俯视透视图示意图。
[003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如图3

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包括一对相
同的假体装置,它们适于在上下椎体骨间的椎间隙内左右对称放置,该假体装置包括椎间盘部件1、关节突部件2和固定部件,其中,椎间盘部件1 包括上终板4、粘弹性芯5和下终板6,下终板6包括由前向后连接的功能部6

1 和延伸的连接部6

2。上终板4、粘弹性芯5和功能部6

1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粘合形成一个整体,上终板4和下终板6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粘弹性芯5的长度。该结构设计中,椎间盘部件1的粘弹性芯5位于上终板4和下终板6的功能部 6

1中间,通过粘合成形或强粘接剂连接上终板4和下终板6,三者在椎间隙内以“三明治”形式组成粘弹性的椎间盘部件1。
[0033]优选的,上终板4下表面和下终板6上表面均设置有凹槽,这两个凹槽的形状分别与粘弹性芯5的上表面、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粘弹性芯5被限于上下两个凹槽之间,提高了稳定性能够防止移位。
[0034]具体的,上终板4、粘弹性芯5和功能部6

1形成的整体在植入应用时全部置于椎间隙内;连接部6

2的后端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螺钉通道6

3,倾斜角度为与水平面成10

30度夹角;且螺钉通道6...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弹性腰椎后路三关节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同的假体装置,所述假体装置包括椎间盘部件(1)、关节突部件(2)和固定部件,其中,所述椎间盘部件(1)包括上终板(4)、粘弹性芯(5)和下终板(6),下终板(6)包括由前向后连接的功能部(6

1)和连接部(6

2);所述上终板(4)、粘弹性芯(5)和功能部(6

1)由上向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上终板(4)和下终板(6)的长度相同且大于粘弹性芯(5)的长度;所述连接部(6

2)的后端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螺钉通道(6

3),且所述螺钉通道(6

3)的后端开口于连接部(6

2)的后端面,其前端开口于连接部(6

2)的下表面;所述关节突部件(2)包括由上而下连接的上关节体(2

1)、弹性层(2

2)和下关节体(2

3),关节突部件(2)设置在椎间盘部件(1)的连接部(6

2)的后端;上关节体(2

1)和下关节体(2

3)的后端边缘分别设有一锚固板(2

5),上关节体(2

1)的锚固板(2

5)上设有一斜向前上方的螺钉孔(2

6);所述下关节体(2

3)的下表面与椎间盘部件(1)的连接部(6

2)的后端上表面相接触,下关节体(2

3)的锚固板(2

5)内壁与连接部(6

2)后端面相接触,该锚固板(2

5)上设有一斜向前下方的螺钉孔(2

6),该螺钉孔(2

6)与连接部(6

2)的螺钉通道(6

3)的后端开口位置相对应且两者倾斜角度一致,当锚固板(2

5)紧靠下终板(6)的后端面时,螺钉孔(2

6)与螺钉通道(6

3)能够重合构成一个通道;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二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鑫怡雷伟张扬杨意鹏刘大铭邱海洋卢昌波王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