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75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所述复合容器是复合预成型体的吹塑成型品,所述复合预成型体具备预成型体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
[0001]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80044140.X,申请日为2019年7月25日,专利技术名称为“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具备该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复合预成型体和作为该复合预成型体的吹塑成型品的复合容器。

技术介绍

[0003]近来,作为容纳饮食品等的内容液的容器,通常为塑料制容器。
[0004]这种容纳内容液的塑料制容器可以通过将预成型体插入到模具内并接着对其进行双向拉伸吹塑成型来制造(双向拉伸吹塑成型法)。
[0005]另外,以往,在塑料制容器的制造中使用了例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丙烯(PP)等的单层材料、多层材料或共混材料等的预成型体。
[0006]但是,在以往的双向拉伸吹塑成型法中,通常只是单纯地将预成型体成型为容器形状。因此,在使容器具有各种功能或特性(阻隔性、保温性等)的情况下,例如有对构成预成型体的材料进行变更等,其手段是有限的。尤其是难以根据容器的部位(例如主体部或底部)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0007]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容器主体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复合容器,其通过将复合预成型体吹塑成型而得到。另外,该复合预成型体可以通过将预成型体插入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中并将其加热来制造,但向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中插入预成型体要求熟练的技术。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1288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2]这次,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通过使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中含有离聚物树脂(A)和烯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能够显著改善预成型体向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中的插入容易性,能够提高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的生产效率。
[0013]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改善预成型体的插入容易性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
[0014]另外,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复合预成型体和作为该复合预成型体的吹塑成型品的复合容器。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包含离聚物树脂(A)和烯
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的层。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4.0
×
108Pa以上。
[0018]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的特征在于,其具备:预成型体,该预成型体具备口部、与口部连结的主体部和与主体部连结的底部;和上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该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与预成型体的外侧密合而设置。
[00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中,预成型体与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1.1以下。
[00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中,预成型体与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1.1以下。
[0021]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容器的特征在于,其为上述复合预成型体的吹塑成型品,其具备容器主体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该容器主体具备口部、设置于口部下方的颈部、设置于颈部下方的肩部、设置于肩部下方的主体部和设置于主体部下方的底部,该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与容器主体的外侧密合而设置。
[0022]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能够显著改善预成型体的插入容易性,能够提高复合预成型体和复合容器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0025]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0026]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7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0027]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7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0028]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预成型体7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9]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0030]图7是示出预成型体1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0031]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容器1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0032]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容器1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0033]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容器10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截面图。
[0034]图11是示出复合容器10A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要点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形来实施。
[0036]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至少具有通过加热而收缩的特性。但是,在将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设置于预成型体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而制造复合预成型体时,并非一定需要使其热收缩。另外,在成为复合容器的状态下有时已不具有热收缩性,但这种状态的构成部件也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中。
[0037]对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形状没有限定,通常为膜状(片状),如后所述,
也可以为圆筒状的膜即管状。
[0038]<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
[0039]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以离聚物树脂(A)和烯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的层41a。本专利技术的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可以如图1所示具有由以离聚物树脂(A)和烯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的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如如图2所示具有具备其他层42a的多层结构。在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40a具有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具备2层以上的以离聚物树脂(A)和烯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的层41a。
[0040]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概况。但是本专利技术不仅限定于下述技术思想的范围。
[0041]一直以来多使用下述方法: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注射成型而制成预成型体,对其进行吹塑成型而预先制成瓶状后,在其周围缠绕热收缩性膜(管)。这种情况下,作为热收缩性膜,主要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较少使用聚烯烃系树脂。这是因为,若使用聚烯烃系树脂作为热收缩性膜,热收缩后的膜与瓶的摩擦小,难以充分固定。
[0042]另一方面,据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将热收缩性膜(管)预先缠绕到预成型体上后同时对预成型体和热收缩性膜进行吹塑成型的方法中,若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作为热收缩性膜,则会产生问题。具体而言,由于热收缩性膜与预成型体的接触阻力过大,因此难以将热收缩性膜缠绕到预成型体上(在管的情况下难以插入预成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容器,其是复合预成型体的吹塑成型品,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具备:预成型体,该预成型体具备口部、与所述口部连结的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结的底部;和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该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与所述预成型体的外侧密合而设置,对于所述复合预成型体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而言,其至少具备包含离聚物树脂(A)和烯烃系树脂(B)作为必要成分的层,所述层中的所述离聚物树脂(A)的含量为40质量%以上99质量%以下,所述烯烃系树脂(B)的含量为1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所述离聚物树脂(A)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1.5
×
108Pa以上,所述烯烃系树脂(B)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7.0
×
108Pa~2.0
×
109Pa,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4.0
×
108Pa以上,与所述预成型体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1.1以下,吹塑成型后的所述复合容器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厚度为5μm~100μ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的比重小于1.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与所述预成型体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1.1以下。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离聚物树脂(A)的含量超过60质量%且为99质量%以下,所述预成型体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4.0
×
108Pa~1.0
×
109Pa。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4.0
×
108Pa~1.0
×
109Pa。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复合预成型体中的所述热收缩性塑料制部件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4.0
×
108Pa~1.0
×
109Pa。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烯烃系树脂(B)为聚丙烯系树脂。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烯烃系树脂(B)为聚丙烯系树脂。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烯烃系树脂(B)为聚丙烯系树脂。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在温度230℃、载荷21.17N下依照ISO1133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g/10分钟~9g/10分钟。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在温度230℃、载荷21.17N下依照ISO1133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g/10分钟~9g/10分钟。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在温度230℃、载荷21.17N下依照ISO1133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为4g/10分钟~9g/10分钟。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7.0
×
108Pa~2.0
×
109Pa。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容器,其中,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在25℃环境下的储能模量为7.0
×
108Pa~2.0
×
109Pa。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启太小田原功治三轮雅树桥本大地须贺勇介宫胁琢磨
申请(专利权)人: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