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重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07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履带行走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重轮,轮辐整体呈锥形环状且其外口沿与轮圈的一侧端面顺延旋压过渡连接,轮辐的内口沿套设于轮轴套轴向方向的中部且两者焊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合理且易于加工,轮辐与轮圈一体旋压成型,而后轮辐与轮轴套的中部焊接连接,在可靠传递载荷的同时还能节省用料。还能节省用料。还能节省用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重轮


[0001]本技术属于履带行走机构
,特别涉及一种支重轮。

技术介绍

[0002]在支重轮履带行走机构中,整机的重量通过履带架、支重轮传递到履带上,支重轮还应当与履带的限位元件配合限制履带在轮轴方向上的位移,防止履带发生滑脱。
[0003]目前履带支重轮主要采用铸造件机械加工而成,这种加工方法的生产周期长、能耗高。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15706749U公开了一种履带机用旋压成型支重轮,包括由旋压成型的支重轮主体,所述支重轮主体的中部设置有中部空腔,支重轮主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中心轴套,所述中心轴套的外表面上套设有用于封装中部空腔的封装板,所述中心轴套的中部转动安装有中心轴;支重轮主体包括相互一体连接的轮毂体和支撑板体,支撑板体与轮毂体之间设置有过渡段。这样虽然能防止泥沙进入支重轮轮体内,但轮体用料多、自重大,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的支重轮。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支重轮,轮辐整体呈锥形环状且其外口沿与轮圈的一侧端面顺延旋压过渡连接,轮辐的内口沿套设于轮轴套轴向方向的中部且两者焊接为一体。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结构简单合理且易于加工,轮辐与轮圈一体旋压成型,而后轮辐与轮轴套的中部焊接连接,在可靠传递载荷的同时还能节省用料。
附图说明
[000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09]图2是实施例一中图1的A

A剖视图;
[0010]图3是实施例二中图1的A

A剖视图;
[0011]图4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2]图5是实施例一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0013]图6是实施例二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0014]图中:10.轮辐,11.锥环,111.减重孔,12.内圈,13.外圈,14.凸筋, 20.轮圈,21.内置翻边,30.轮轴套,3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
细说明。
[0016]实施例一
[0017]一种支重轮,轮辐10整体呈锥形环状且其外口沿与轮圈20的一侧端面顺延旋压过渡连接,轮辐10的内口沿套设于轮轴套30轴向方向的中部且两者焊接为一体。如附图2所示,支重轮的轮体由两个部件焊接连接而成,结构简单、加工便利。其中,一体旋压成型的轮辐10、轮圈 20的截面整体呈“7”字形,轮圈20构成其横杆并与轮轴套30同轴布置,轮辐10构成其纵杆能可靠传递载荷。
[0018]装配时如附图5所示,两支重轮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轮轴的两端,轮辐10的大口径端相向布置,轮圈20的自由端相背布置,轮轴所承受的载荷经轴承、轮轴套30、轮辐10传递至轮圈20,载荷的传递路径可靠。另外,本实施例在装配状态下,通过两个轴承实现轮轴与轮轴套30的转动连接,为可靠定位轴承,所述轮轴套30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处设有沿其径向向内凸伸的凸台31,装配状态下轴承外圈的端面与凸台31抵靠配合。为保证装配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轮辐10内口沿与凸台31在轮轴套30轴向方向上的投影重合,这样轮辐10在凸台31 处对轮轴套30施加荷载,能保证两个轴承的均匀受力,从而延长支重轮的使用寿命。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轮辐10为锥台形板,其中段为锥环11,锥环 11的内端连接内圈12、外端连接外圈13。
[0020]内圈12圈体垂直于轮轴套30的轴向方向,这样便于焊接作业,也能提升焊接连接品质。
[0021]如附图5所示,在装配状态下,支重轮压摞在履带上并与履带的限位元件配合,限位元件位于两支重轮之间,在履带行走机构转弯或地面不平整时,限位元件将抵压轮辐10。为提升轮辐10强度,保障支重轮的承载能力,如附图2所示,所述轮辐10的外圈13与锥环11呈夹角式布置且夹角的角口指向轮圈20的自由端,外圈13与锥环11夹角处的角顶位于轮圈20端面的外部。实际应用时,履带的限位元件抵压外圈13 与锥环11夹角处的角顶,能增强支重轮的承载能力,避免轮辐10因载荷过大挤压受损。本实施例中,旋压件的成型难度小,用料省,生产周期短且成本更加低廉。
[0022]如附图2所示,为了在保证轮体结构强度的同时,便于加工成型,外圈13在轮圈20径向方向上延伸长度大于内圈12在轮圈20径向方向上延伸长度、小于锥环11在轮圈20径向方向上延伸长度的1/3,即 1/3d
11
>d
13
>d
12
,且外圈13与轮圈20端面的夹角大于5
°
、小于等于30
°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轮辐10与轮圈20的里侧端面顺延旋压过渡连接,轮圈20的外端有旋压成型的内置翻边21。如附图2所示,轮圈20的一端与轮辐10相连,另一端呈悬伸自由状,在其位于外侧的自由端设置内置翻边21,内置翻边21能有效维持轮圈20外端形态,从而保证轮圈 20外圈面与履带的可靠贴合,进而保证荷载的可靠传递。
[0024]为进一步减轻轮体自重,所述的锥环11上还开设有减重孔111。减重孔111还可供泥水、砂砾穿过支重轮,使支重轮两侧的受力更加均衡,避免支重轮轮体偏斜导致轮轴或轴承受力不均发生损伤。
[0025]实施例二
[002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轮辐10的外圈13的里侧圈面上设有凸
筋14,凸筋14的外周面与轮圈20的外表面顺齐布置。凸筋14在外圈13轴向方向上的凸起高度大于外圈13板体的厚度,凸筋14在外圈13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轮圈20的厚度。显然,凸筋14 的轴向凸伸高度、径向厚度较大,耐磨性较好,磨损后对轮辐10、轮圈 20连接处的损伤较小,与实施例一相比,能进一步提升支重轮的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但其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重轮,其特征在于:轮辐(10)整体呈锥形环状且其外口沿与轮圈(20)的一侧端面顺延旋压过渡连接,轮辐(10)的内口沿套设于轮轴套(30)轴向方向的中部且两者焊接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10)为锥台形板,其中段为锥环(11),锥环(11)的内端连接内圈(12)、外端连接外圈(13),内圈(12)圈体垂直于轮轴套(30)的轴向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套(30)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处设有沿其径向向内凸伸的凸台(31),轮辐(10)内口沿与凸台(31)在轮轴套(30)轴向方向上的投影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10)的外圈(13)与锥环(11)呈夹角式布置且夹角的角口指向轮圈(20)的自由端,外圈(13)与锥环(11)夹角处的角顶位于轮圈(20)端面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重轮,其特征在于:外圈(13)与轮圈(20)端面的夹角大于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闫龙王龙飞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晟泰克旋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