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810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两个支撑柱以及液冷板。两个支撑柱沿垂直于支撑板的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支撑板连接于两个支撑柱之间,两个支撑柱与支撑板形成一放置电池模组的容置空间,两个支撑柱内均设有第一流道;液冷板沿垂直于支撑板的方向设于支撑板上且连接于两个支撑柱之间;液冷板设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沿两个支撑柱的相对方向贯通液冷板的两端并与第一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在实现对电池模组进行支撑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冷却,还能够简化用电设备的设计,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用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用电设备中往往需要设置多个的电池模组来实现能源的供应,而电池模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还需要在用电设备中设置液冷结构以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冷却。但是由于电池模组的数量较多,现有的液冷结构往往需要在电池模组的支撑结构上额外设置液冷管道、液冷板的接口等,导致用电设备的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同时多个接口的设置还容易发生冷却液泄露,以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在实现对电池模组进行支撑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冷却,还能够简化用电设备的设计,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池模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0005]支撑板;
[0006]两个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支撑板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形成一放置所述电池模组的容置空间,两个所述支撑柱内均设有第一流道;以及
[0007]液冷板,所述液冷板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设于所述支撑板上且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液冷板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沿两个所述支撑柱的相对方向贯通所述液冷板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0008]通过支撑板和支撑柱可以实现对电池模组的支撑,液冷板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冷却。同时在两个支撑柱内均设有第一流道,在液冷板内设有第二流道,且两个支撑柱内的第一流道分别与第二流道相互连通,此时可以利用两个支撑柱内的第一流道为液冷板内冷却液提供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供液,而不需要再额外设置液冷管道,可以有效简化用电设备的液冷设计。
[0009]此外,由于液冷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支撑柱以实现第二流道与两个支撑柱的第一流道之间的连通,此时可以有效减少液冷板与供液管道之间的接头的设置,从而能够降低冷却液发生泄露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00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供冷却液进入以形成进液流道,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供冷却液流出以形成出液流道。
[0011]这样,冷却液可经由一个支撑柱的第一流道进入,并通过液冷板的第二流道进行流动以实现对电池模组散热,然后再通过另一个支撑柱的第一流道出液,由此实现液冷板
内的冷却液的循环,从而简化液冷结构的设计。
[00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柱的朝向所述液冷板的一侧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插口,所述液冷板两端设有插合部,所述插合部分别插接于两所述插口。
[0013]在便于实现液冷板内的第二流道与支撑柱内的第一流道连通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实现液冷板与支撑柱之间的连接。
[00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各所述支撑柱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壁面均凸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对应围合于所述插口的外周,所述液冷板两端的所述插合部分别延伸至所述加强部中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加强部。
[0015]此时液冷板与加强部的连接面积要大于液冷板与插口之间的连接面积,将液冷板连接于加强部不仅可以提高对液冷板的支撑强度,还能够提高液冷板内的第二流道与流道之间的连接密封性,从而避免由于液冷板与支撑柱之间的连接失效而导致冷却液泄露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支撑结构的液冷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包括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内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板主体具有沿所述支撑柱的高度方向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板主体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0017]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板主体沿所述支撑柱的高度方向的第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
[0018]加强筋的设置可以实现对板主体的结构进行加强,以避免液冷板在电池模组的重力的影响下发生变形,而导致冷却液泄露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支撑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00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主体通过所述第一侧上的所述加强筋一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板。
[0020]液冷板与支撑板之间可以通过加强筋进行连接,以实现液冷板与支撑板的连接,从而在提高液冷板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00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的两端设有避让缺口,以使所述板主体朝向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两端部分分别凸出于所述支撑板朝向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两侧面。
[0022]以利用避让缺口形成插合部,从而在将板主体的两端连接于支撑柱时能够便于观察板主体与支撑柱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提高组装精度。尤其是在将板主体插接于支撑柱时,该避让缺口还可以对板主体插接于支撑柱的插接距离进行限位,以进一步提高组装便捷性和组装精度。
[00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的第一侧连接于在所述支撑板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所述液冷板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沿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并排排布。
[0024]由于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均可以设置电池模组,液冷板设置在中部可以为设置更多的电池模组提供设置空间。
[00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具有相对的第
一冷却面和第二冷却面,所述第一冷却面朝向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冷却面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冷却面、所述第二冷却面设有导热垫。
[0026]可以使得第一冷却面、第二冷却面通过导热垫连接于电池模组,从而提高液冷板与电池模组的贴合紧密度,进而提高液冷板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率。且导热垫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其对电池模组和液冷板的表面平整度的适应性更好,使得液冷板与电池模组之间的贴合紧密度更好。
[0027]第二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池模组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撑结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及用电设备,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两个支撑柱以及液冷板,通过支撑板和支撑柱可以实现对电池模组的支撑,液冷板能够实现对电池模组的冷却。同时在两个支撑柱内均设有第一流道,在液冷板内设有第二流道,且两个支撑柱内的第一流道分别与第二流道相互连通,此时可以利用两个支撑柱内的第一流道为液冷板内冷却液提供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供液,而不需要再额外设置液冷管道,可以有效简化用电设备的液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用于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池模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两个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支撑板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形成一放置所述电池模组的容置空间,两个所述支撑柱内均设有第一流道;以及液冷板,所述液冷板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设于所述支撑板上且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液冷板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沿两个所述支撑柱的相对方向贯通所述液冷板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供冷却液进入以形成进液流道,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道用于供冷却液流出以形成出液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柱的朝向所述液冷板的一侧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插口,所述液冷板两端设有插合部,所述插合部分别插接于两所述插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柱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壁面均凸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对应围合于所述插口的外周,所述液冷板两端的所述插合部分别延伸至所述加强部中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加强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板主体,所述板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德良黄伟鹏吴长风亓海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