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75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内竖向穿设有用于放置坯料的存放型腔,中模组件内设有与存放型腔同中心线且用于挤压坯料的变径型腔,下模组件内设有与变径型腔同中心线的成型型腔,变径型腔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等径段、变径段和小径段,等径段的直径与存放型腔的直径一致,变径段的直径沿其中心线方向朝向小径段所在的一端逐渐变小,小径段远离变径段的一端为直径沿小径段中心线向外逐渐变大的孔口,成型型腔的直径与孔口的最大直径一致。能够延长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模具更换成本,只需要更换中模组件,即可实现制作不同直径的轴类坯料。即可实现制作不同直径的轴类坯料。即可实现制作不同直径的轴类坯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0003]现有的轴类收径模具一般采用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组合(如图1所示),在使用时,该收径模具对轴类坯料挤压时,收径模具的下层结构1主要起到收径的作用,由于收径模具的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相贴合的侧面呈直边3,因此,轴类坯料挤压后,收径模具的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很难分开,不能更换收径模具的下层结构2,导致使用一次后收径模具整个就会报废,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换的组合模具。
[000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组合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组件内竖向穿设有用于放置坯料的存放型腔,所述中模组件内设有与存放型腔同中心线且用于挤压坯料的变径型腔,所述下模组件内设有与变径型腔同中心线的成型型腔,所述存放型腔的直径从上至下保持不变,所述变径型腔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等径段、变径段和小径段,等径段的直径与存放型腔的直径一致,变径段的直径沿其中心线方向朝向小径段所在的一端逐渐变小,小径段远离变径段的一端为直径沿小径段中心线向外逐渐变大的孔口,成型型腔的直径与孔口的最大直径一致,成型型腔的直径小于存放型腔的直径。
[0007]本方案采用的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三层结构组成,其中,中模组件内的变径型腔是用于对轴类坯料起到收径作用,这样让具有收径作用的变径型腔相比现有技术的收径模具的型腔减矮,可以在中模组件拆卸后,对中模组件内的变径型腔可以直接做表面处理,解决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收径模具过长,不容易对现有技术中的收径模具的型腔做表面处理;
[0008]其次,由于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因此,可将中模组件拆卸下来,并更换中模组件,其中,上模组件的存放型腔的直径是从上至下保持不变,是用于放置坯料,因此,上模组件不会对坯料进行挤压,自身不会受到损伤,而下模组件的成型型腔的直径也是从上至下保持不变,在坯料经中模组件的变径型腔从等径段、变径段和小径段依次挤压后,再经过小径段远离变径段的一端为直径沿小径段中心线向外逐渐变大的
孔口,该孔口不再对坯料进行挤压,而该孔口与成型型腔连通,因此,成型型腔也不会对坯料进行挤压,自身不会受到损伤,能够延长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模具更换成本,只需要更换中模组件,即可实现制作不同直径的轴类坯料。
[0009]进一步,所述中模组件的顶部抵接在所述上模组件的底部,所述上模组件的底部边缘处凸起形成有与所述存放型腔同中心线设置的上凸环,所述中模组件的顶部边缘处凹设有与所述变径型腔同中心线设置且与上凸环配合的上凹边;所述下模组件的顶部抵接在所述中模组件的底部,所述中模组件的底部边缘处凸起形成有与所述变径型腔同中心线设置的下凸环,所述下模组件的顶部边缘处凹设有与所述成型型腔同中心线设置且与下凸环配合的下凹边。
[0010]这样设计,通过上凹环和上凸环的配合实现上模组件和中模组件的卡接连接,通过下凹环和下凸环的配合实现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的卡接连接,这样方便拆卸和安装。
[0011]进一步,所述上凸环的顶部与所述上凹边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下凸环的顶部与所述下凹边的底部间隔设置。
[0012]这样设计,相比现有技术中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完全贴合,本方案上凸环的顶部与所述上凹边的底部间隔设置,形成具有一定的第一间隙,下凸环的顶部与所述下凹边的底部间隔设置,形成具有一定的第二间隙,这样使得上模组件和中模组件,以及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并没有完全贴合,方便将拆卸中模组件。
[0013]进一步,所述上凸环与所述上凹边之间的贴合面和所述下凸环与所述下凹边之间的贴合面均为环状斜面。
[0014]这样设计,在拆卸中模组件时,由于上凸环与所述上凹边之间的贴合面和所述下凸环与所述下凹边之间的贴合面均为环状斜面,因此,在拆卸能够方便取出。
[0015]进一步,所述环状斜面与平面的夹角为87
°

[0016]这样设计,将环状斜面与平面的夹角为87
°
,且同时与上凹环和上凸环配合以及下凹环和下凸环配合,能够保证中模组件的定位基准,且还能够让中模组件方便取出,让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能够继续使用。
[00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本技术结构简单,采用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三层组合结构,上模组件、中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拆卸中模组件,更换中模组件,而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可继续使用,这样能够延长整个模具的使用寿命;其中,上模组件的存放型腔是用于放置坯料,下模组件起到对中模组件的支撑,同时,由于中模组件的变径型腔相比现有技术比较矮小,能够对中模组件的变径型腔进行表面处理,能够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中收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组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中:上层结构1、下层结构2、直边3、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下模组件6、第一间隙7、第二间隙8、环状斜面9。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其中说明。
[0024]本实施例:参见图2和图3,一种组合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上模组件4内竖向穿设有用于放置坯料的存放型腔,中模组件5内设有与存放型腔同中心线且用于挤压坯料的变径型腔,下模组件6内设有与变径型腔同中心线的成型型腔,存放型腔的直径从上至下保持不变,变径型腔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等径段、变径段和小径段,等径段的直径与存放型腔的直径一致,变径段的直径沿其中心线方向朝向小径段所在的一端逐渐变小,小径段远离变径段的一端为直径沿小径段中心线向外逐渐变大的孔口,成型型腔的直径与孔口的最大直径一致,成型型腔的直径小于存放型腔的直径。
[0025]本方案采用的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三层结构组成,其中,中模组件5内的变径型腔是用于对轴类坯料起到收径作用,这样让具有收径作用的变径型腔相比现有技术的收径模具的型腔减矮,可以在中模组件5拆卸后,对中模组件5内的变径型腔可以直接做表面处理,解决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收径模具过长,不容易对现有技术中的收径模具的型腔做表面处理;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所述上模组件(4)、中模组件(5)和下模组件(6)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组件(4)内竖向穿设有用于放置坯料的存放型腔,所述中模组件(5)内设有与存放型腔同中心线且用于挤压坯料的变径型腔,所述下模组件(6)内设有与变径型腔同中心线的成型型腔,所述存放型腔的直径从上至下保持不变,所述变径型腔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等径段、变径段和小径段,等径段的直径与存放型腔的直径一致,变径段的直径沿其中心线方向朝向小径段所在的一端逐渐变小,小径段远离变径段的一端为直径沿小径段中心线向外逐渐变大的孔口,成型型腔的直径与孔口的最大直径一致,成型型腔的直径小于存放型腔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组件(5)的顶部抵接在所述上模组件(4)的底部,所述上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爱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创精温锻成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