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系统和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652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0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和电子设备,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该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一转轴组件、第二转轴组件和驱动装置。第一散热板设置有第一液体通道,第一液体通道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散热板设置有第二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包括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通过第一转轴组件相连通,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通过第二转轴组件相连通,从而使第一散热板的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二散热板的第二液体通道相连通。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液体介质在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之间循环流动。采用本申请的散热系统,可有利于提高该散热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散热
,尤其涉及到一种散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子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电子设备很大比例上采用自然散热的手段来解决其散热的问题。而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轻薄、体积小,以使其携带方便。众所周知,电子设备的自然散热的能力受到其散热面积的限制,通常需要采用高导热被动散热元件,例如采用热管、相变膜或石墨膜等,把热源产生的热量尽可能传递到每个散热元件,以将热量均布到更大的散热面上。但是,这些被动散热元件所能传递的散热量少或者不能被折叠。
[0003]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笔记本电脑包括键盘侧和屏幕侧,两侧均会设置散热元件。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能力的越来越强,其芯片的功耗越来越大。通常情况下,笔记本电脑的功耗较大的芯片设置于键盘侧,而屏幕侧主要用于设置显示屏,这就导致键盘侧的温度偏高,屏幕侧的温度偏低。因此希望将键盘侧的热量尽可能传递到屏幕侧,借助屏幕侧的散热元件对键盘侧进一步散热。由于热管不能被折叠,则其不能跨过笔记本电脑的转轴进行设置,从而不能通过热管将键盘侧的温度传递到屏幕侧。另外,相变膜和石墨膜虽然可跨轴设置,但是其散热量少,不能满足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要求。基于此,目前,键盘侧芯片产生的热量通常只能在该侧进行扩散,散热面积较为有限,故仍然存在键盘侧温度偏高的问题。
[0004]因此,为电子设备提供一种能够成倍的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从而成倍的增加其自然散热能力,并且安全可靠的散热系统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和电子设备,以通过成倍的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来提高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0006]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一转轴组件、第二转轴组件和驱动装置。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一转轴组件和第二转轴组件可形成液体介质的循环通道,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液体介质在该循环通道中流动。具体实施时,第一散热板设置有第一液体通道,第一液体通道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散热板设置有第二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包括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为中空轴,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组件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第四转轴为中空轴,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转动连接。驱动装置包括出液口和进液口,出液口与第一接口连接,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通过第二转轴连接,第四接口与进液口通过第四转轴连接。
[0007]这样,液体介质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可从驱动装置的出液口流出,并通过第一接口进入第一液体通道。液体介质在流经第一散热板后从第二接口流出。之后,液体介质流经第一转轴组件后从第三接口进入第二液体通道。液体介质在流经第二散热板后从第
四接口流出。最后,液体介质流经第二转轴组件后通过进液口进入驱动装置,至此完成液体介质在散热系统内的一次循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系统,可通过液体介质在两个散热板之间的循环实现热量的均衡作用,并且有利于扩大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以提高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换热性能。
[0008]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转轴包括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第四转轴包括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可作为液体流通的通道,具体实施时,第二接口与第五接口连接,第六接口与第三接口连接,第四接口与第七接口连接,第八接口与进液口连接。这样,在电子设备的转轴组件设置空间较为紧凑时,也能够实现液体介质的稳定流动,从而可有效的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0009]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四转轴与驱动装置的连接,可使第四转轴的第八接口通过第一软管与驱动装置的进液口连接。其中,第一软管的第一端可与第八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进行压接,第一软管的第二端可与进液口通过金属压环进行压接,从而可实现第八接口和进液口处的密封。另外,通过第一软管将第四转轴和驱动装置进行连接,其可在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形变,以吸收部分扭转量,从而提高散热系统的结构可靠性,降低散热系统漏液的风险。
[0010]相类似的,第一散热板的第二接口与第二转轴的第五接口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软管连接。其中,第二软管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之间可通过金属压环进行压接,第二软管的第二端与第五接口通过金属压环压接,从而可实现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处的密封。另外,通过第二软管将第一散热板和第二转轴进行连接,其可在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形变,以吸收部分扭转量,从而提高散热系统的结构可靠性,降低散热系统漏液的风险。
[0011]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将第二散热板与第二转轴进行连接时,可使第二散热板的第三接口与第二转轴的第六接口通过第三软管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三软管的第一端与第六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第三软管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从而可实现第三接口和第五接口处的密封。另外,通过第三软管将第二散热板和第二转轴进行连接,其可在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形变,以吸收部分扭转量,从而提高散热系统的结构可靠性,降低散热系统漏液的风险。
[0012]另外,第二散热板与第四转轴进行连接时,可使第二散热板的第四接口与第四转轴的第七接口通过第四软管进行连接。其中,第四软管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第四软管的第二端与第七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从而实现第四接口和第七接口处的密封。通过第三软管将第二散热板和第二转轴进行连接,其可在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形变,以吸收部分扭转量,从而提高散热系统的结构可靠性,降低散热系统漏液的风险。
[0013]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六接口与第三接口还可以通过形成嵌套结构进行连接,示例性的,第六接口嵌套于第三接口,且第六接口与第三接口固定连接。
[0014]相类似的,第七接口与第四接口也可以通过形成嵌套结构进行连接,示例性的,第七接口嵌套于第四接口,且第六接口与第三接口固定连接。
[0015]在本申请另外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六接口嵌套于第三接口,第六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与第六接口和第三接口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第六接口
与第三接口之间的密封,以降低第六接口和第三接口处漏液的风险。
[0016]相类似的,第七接口可嵌套于第四接口,第七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与第七接口和第四接口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第七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密封,以降低第七接口和第四接口处漏液的风险。
[0017]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系统还包括嵌套结构件,该嵌套结构件套设于第六接口和第三接口的衔接处。另外,在嵌套结构件与第六接口之间可设置有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与嵌套结构件和第六接口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嵌套结构件和第六接口之间的密封。在嵌套结构件和第三接口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该第二密封圈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一转轴组件、第二转轴组件和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板设置有第一液体通道,所述第一液体通道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散热板设置有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液体通道包括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组件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为中空轴,所述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出液口和进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第四转轴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液体介质在所述第一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第四转轴中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四转轴包括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接,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进液口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进液口通过第一软管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通过第二软管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一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二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二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接口通过金属压环压接。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通过第三软管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通过第四软管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三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四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所述第四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接口之间通过金属压环压接。7.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接口嵌套于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七接口嵌套于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固定连接。8.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接口嵌套于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过盈配合。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接口嵌套于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七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过盈配合。10.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嵌套结构件,所述嵌套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的衔接处,所述嵌套结构件与
所述第六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嵌套结构件和所述第六接口过盈配合;所述嵌套结构件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嵌套结构件和所述第三接口过盈配合。11.如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转动连接;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转动连接。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五软管,所述第五软管穿设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五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五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六软管,所述第六软管穿设于所述第四转轴,所述第六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第六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转接件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作为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转接件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作为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第二接口。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板包括第三转接件和第四转接件,所述第三转接件与所述第二液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转接件设置有第三接头,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亮周阿龙吴会鹏施健许寿标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