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摄像头模组及载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20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3:57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雷达摄像头模组及载具。其中,雷达摄像头模组包括摄像组件、雷达组件,摄像组件具有监测视场,雷达组件具有探测视场,雷达组件包括雷达电路板和天线,雷达电路板具有安装孔,摄像组件穿设于安装孔,天线环绕摄像组件且设置于雷达电路板上,其中,所述监测视场的光轴与所述探测视场的中心轴同轴。通过使雷达组件的光轴与摄像组件的光轴同轴并且使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的中心与所述摄像组件的入瞳位置相同,省去了转换摄像组件和雷达组件检测的物体的坐标这一步骤,能更加迅速的检测到物体的方位以及移动速度、坐标等信息。等信息。等信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雷达摄像头模组及载具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雷达摄像头模组及载具。

技术介绍

[0002]雷达(RADAR)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载具,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它能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经常用于安防应用、盲点侦测和智慧家居应用,也常用于行车记录器、车内活体侦测、无人驾驶、障碍物识别等等方面。
[0003]在相关技术中,雷达常与摄像头结合,藉由雷达侦测物体的方位以及移动速度、坐标等信息,再将摄像头获取到的影像信息藉由程式演算法等软件技术使其融合,由于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安装位置的限制,后期在处理摄像模组侦测的物体的坐标与毫米波雷达侦测的物体的坐标时,需要经过大量演算使二者测量物体的坐标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摄像头模组及载具,能够减小后期处理摄像模组侦测的物体的坐标与毫米波雷达侦测的物体的坐标时的演算量。技术方案如下: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摄像头模组,包括:
[0006]摄像组件,具有监测视场;
[0007]雷达组件,具有探测视场,所述雷达组件包括雷达电路板和天线,所述雷达电路板具有安装孔,所述摄像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天线环绕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且设置于所述雷达电路板上;
[0008]其中,所述监测视场的光轴与所述探测视场的中心轴同轴。
[0009]本申请实施例的雷达摄像头模组,雷达电路板是天线的安装基础,在雷达电路板上设置安装孔以便摄像组件贯穿雷达电路板设置,一方面,通过摄像组件限制雷达电路板的移动,保证雷达组件与摄像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后续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使监测视场的光轴与探测视场的中心轴同轴,降低后续撰写演算法的难度以及数据误差,简化了演算法,能更加迅速的检测到物体的方位以及移动速度、坐标等信息;另一方面,也便于将天线环绕摄像组件设置,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是所有天线的测量范围的重叠区域,天线环绕摄像组件设置,能够缩短摄像组件的光轴与雷达组件的光轴之间的距离,使雷达摄像头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雷达摄像头模组小型化设计,且可以增大摄像组件的监测视场与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交叠区域,提高利用率。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均设置于第一圆周线上,所述接收端均设置于第二圆周线上,所述第一圆周线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周线的圆心均位于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上;
[0011]在所述发射端的数量设置至少一对的情况下,每对所述发射端以所述第一圆周线的圆心中心对称分布;
[0012]在所述接收端的数量设置至少一对的情况下,每对所述接收端以所述第二圆周线的圆心中心对称分布;
[0013]在所述发射端的数量为大于1的奇数n的情况下,所述发射端以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为轴线均匀分布;
[0014]在所述接收端的数量为大于1的奇数m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以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为轴线均匀分布。
[001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达到摄像组件的光轴与雷达组件的光轴同轴的目的,摄像组件的光轴与雷达组件的光轴之间的距离为零,无需考虑摄像组件的光轴与雷达组件的光轴之间的距离这一要素,且后续无需对摄像组件和雷达组件各自的坐标系进行校准,进一步的降低后续撰写演算法的难度,简化演算过程,减小演算量;另外,能够保证各发射端之间的隔离度,在减小各发射端间的互耦效应的前提下,增大各发射端检测范围的重叠区域,进而增大雷达组件的发射视场,同时,能够保证各接收端之间的隔离度,在减小各接收端间的互耦效应的前提下,增大各接收端检测范围的重叠区域,进而增大雷达组件的接收视场;通过上述操作可以增大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周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圆周线的直径。
[0017]基于上述实施例,使发射视场的范围大于接收视场的范围,进而便于保证发射视场包围接收视场。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的中心与所述摄像组件的入瞳位置相同。
[0019]基于上述实施例,探测视场的中心与入瞳位置相同,并且在摄像组件的光轴与雷达组件的光轴同轴的前提下时,摄像组件检测的物体的坐标与雷达组件检测的物体的坐标一致,后续无需通过公式演算转换二者检测的物体的坐标,省去了撰写演算法这一步骤。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雷达电路板环绕至少180
°
设置在所述摄像组件外。
[0021]基于上述实施例,因雷达电路板是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安装基础,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数量均分别与雷达电路板环绕摄像组件的角度成正比,也即发射端的数量越大或接收端的数量越大,雷达电路板环绕摄像组件的角度越大,而发射端的数量和接收端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当发射端的数量和接收端的数量均为两个时,发射端和接收端均以摄像组件的光轴为轴对称设置在雷达电路板上,此时雷达电路板至少要180
°
环绕摄像组件;雷达电路板至少要180
°
环绕摄像组件,才能保证当发射端的数量和接收端的数量为最小时,所有发射端和所有的接收端均能安装在雷达电路板上。
[00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雷达电路板为封闭的环形电路板,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环形电路板中心。
[0023]基于上述实施例,将雷达电路板设计成环形,因雷达电路板是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安装基础,能够保证给发射端和接收端提供足够的安装区域,另外,雷达电路板上开设安装孔,便于摄像组件的贯穿,雷达电路板与摄像组件相互干扰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保证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后续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00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射端的数量等于n的情况下,相邻两个所述发射端与所述第一圆周线的圆心连线构成的夹角为(360/n)
°

[0025]在所述接收端的数量等于m的情况下,相邻两个所述接收端与所述第二圆周线的
圆心连线构成的夹角为(360/m)
°

[0026]基于上述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提高了发射端的分布均匀性以及接收端的分布均匀性,在保证各发射端之间隔离度,减小各发射端间的互耦效应的前提下,以及保证各接收端之间隔离度,减小各接收端间的互耦效应的前提下,保证入瞳位置与探测点相同。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雷达摄像头模组还包括印刷电路板,用于连接所述雷达电路板与所述摄像组件。
[0028]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印刷电路板实现雷达电路板与摄像组件的电性连接。
[00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雷达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天线电连接的雷达传感器,所述雷达传感器上集成有信号处理器,所述雷达电路板用于通过所述天线发射探测波,及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
[0030]基于上述实施例,雷达电路板通过天线发射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雷达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组件,具有监测视场;雷达组件,具有探测视场,所述雷达组件包括雷达电路板和天线,所述雷达电路板具有安装孔,所述摄像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天线环绕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且设置于所述雷达电路板上;其中,所述监测视场的光轴与所述探测视场的中心轴同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均设置于第一圆周线上,所述接收端均设置于第二圆周线上,所述第一圆周线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周线的圆心均位于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上;在所述发射端的数量设置至少一对的情况下,每对所述发射端以所述第一圆周线的圆心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接收端的数量设置至少一对的情况下,每对所述接收端以所述第二圆周线的圆心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发射端的数量为大于1的奇数n的情况下,所述发射端以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为轴线均匀分布;在所述接收端的数量为大于1的奇数m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以所述摄像组件的光轴为轴线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周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圆周线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组件的探测视场的中心与所述摄像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