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离源、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5920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离源、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电离源包括第一电极件、第二电极件以及电介质件,其中,第一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件成型为具有一通孔的本体,第一电极件与第二电极件间隔设置,第二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介质件,电介质件设置在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之间,且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贴合设置,电介质件与通孔围合成一离子发生腔。该结构的电离源利用离子发生腔替代了传统电离源所采用的容器,使得其整体尺寸减小,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设备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常规电离源的容器难于运输以及容易发生损坏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离源、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析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电离源、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质谱法和离子迁移谱技术分别是从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质谱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质谱仪器一般由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而离子迁移谱技术以离子迁移时间的差别来进行离子的分离定性,借助类似于色谱保留时间的概念,起初被称为等离子体色谱。
[0003]在离子迁移谱仪和质谱仪中,常常用到各种电离源,例如放射源、电子轰击电离源、APCI电离源,电离源把分子电离,随后进入迁移管、四极杆以及离子阱,最后进入磁质谱等离子分析器中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目前,介质阻挡放电这一项技术也被用到了臭氧发生器、水处理、消毒、质谱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中,因其具有离子化能量高、免试剂和易于小型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以及药物等领域的现场快速检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0004]现有技术中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往往由用于电离的绝缘容器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电极以及电介质组成,在设备工作时往其中插入工作气体管道,以产生目标离子,如此结构的电离源为了容纳电极以及管道等装置,体积通常较大,而且容器为了一定的可视度通常由玻璃制成,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其难以运输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其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电离源的绝缘容器由于体积较大并且通常由玻璃制成,导致难以运输的缺陷。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离源,包括:
[0007]第一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一端电性连接;
[0008]第二电极件,成型为具有一通孔的本体,所述第一电极件与所述第二电极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二端电性连接;
[0009]电介质件,所述电介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件之间,且与第一电极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件贴合设置,所述电介质件与所述通孔围合成一离子发生腔,所述离子发生腔适于通入工作介质;
[0010]所述电离源具有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件在接入外接电源时的电离状态;在所述电离状态下,所述电介质件被击穿后将所述离子发生腔内的所述工作介质转换为等离子体。
[0011]可选地,上述电离源,所述第二电极件和/或电介质件具有充气孔,所述充气孔的一端适于与工作介质的介质源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离子发生腔连通。
[0012]可选地,上述电离源,所述第一电极件靠近所电介质件一侧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结
构。
[0013]可选地,上述电离源,所述绝缘结构为石英、玻璃、陶瓷、塑料以及橡胶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和/或
[0014]所述电介质件为石英、玻璃、陶瓷、塑料以及橡胶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5]可选地,上述电离源,所述绝缘结构为陶瓷保护层,所述电介质件为陶瓷件,所述第一电极件与所述电介质件通过陶瓷烧结连接。
[0016]一种检测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电离源。
[0017]可选地,上述检测装置,还包括迁移舱和离子接收板,所述离子接收板和第二电极件间隔设置,所述迁移舱设置在所述离子接收板和第二电极件之间;所述迁移舱具有容纳待测离子的迁移腔,所述迁移腔和所述离子发生腔连通;
[0018]其中,在所述电离状态下,所述离子发生腔侧的所述等离子体转换为待测离子后,经由迁移腔向所述离子接收板方向运动,所述离子接收板适于接收待测离子。
[0019]可选地,上述检测装置,还包括反应舱,所述反应舱设置于第二电极件与所述迁移舱之间,所述反应舱具有适于容纳待测物分子、所述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发生反应后生成的待测离子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与所述离子发生腔连通。
[0020]可选地,上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离子门,所述离子门设置于所述反应舱与所述迁移舱之间,所述离子门具有分隔所述反应腔与所述迁移腔的密封状态,以及连通所述反应腔与所述迁移腔的开启状态,且在所述离子门处于所述开启状态下,所述待测离子由所述反应腔通过所述迁移腔朝向所述离子接收板移动。
[0021]一种检测系统,包括外接电源、介质源,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检测装置,所述介质源与离子发生腔连通。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离源,包括第一电极件、第二电极件以及电介质件,其中,第一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件成型为具有一通孔的本体,第一电极件与第二电极件间隔设置,第二电极件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介质件,电介质件设置在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之间,且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贴合设置,电介质件与通孔围合成一离子发生腔,离子发生腔适于通入工作介质,电离源具有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在接入外接电源时的电离状态,在电离状态下,电介质件被击穿后将离子发生腔内的工作介质转换为等离子体。
[0024]该结构的电离源通过在第二电极件上开设通孔,并将电介质件与第二电极件贴合设置,使得第二电极件上的通孔与电介质件围合成为离子发生腔,在实际使用当中,仅需往离子发生腔中通入工作气体,并向第一电极件以及第二电极件通入高压电流即可在离子发生腔中产生所需要的等离子体,利用离子发生腔替代了传统电离源所采用的绝缘容器,以电离源自身的组件组合成离子发生腔,来实现容器的效果,该结构的电离源整体尺寸减小,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设备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常规电离源的容器难于运输以及容易发生损坏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0025]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离源,第一电极件和/或第二电极件和/或电介质件具有充气孔,充气孔的一端适于与工作介质的介质源连通,另一端与离子发生腔连通。通过增设一端与工作介质的介质源连通,另一端与离子发生腔连通的充气孔,来使得该结构的电离源在
使用中时,可以通过直接将介质源与充气孔连通,来向离子发生腔中释放工作介质,即可起到离子发生腔中有足够的工作介质来供设备使用的效果,无需再额外向离子发生腔中插入充气管,该结构的电离源结构更加简单,组件更少,结构稳定性更高。
[0026]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离子门,离子门设置于反应舱与迁移舱之间,离子门具有分隔反应腔与迁移腔的密封状态,以及连通反应腔与迁移腔的开启状态,且在离子门处于开启状态下,待测离子由反应腔通过迁移腔朝向离子接收板移动。该结构的检测装置在反应舱与迁移舱之间设置了离子门,通过控制离子门的启闭可以控制反应舱中的离子能否进入迁移舱,当离子门关闭时离子发生腔中的离子进入反应舱,并与反应舱中的待测物分子进行反应,转换成为待测离子,反应结束后待测离子充满反应舱,当离子门开启时,反应舱中的待测离子在第二电极件的的排斥下,待测离子通过离子门进入迁移舱并朝向离子接收板运动,最终落到离子接收板上,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件(1),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件(2),成型为具有一通孔的本体,所述第一电极件(1)与所述第二电极件(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件(2)适于与外接电源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介质件(3),所述电介质件(3)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件(1)和所述第二电极件(2)之间,且与第一电极件(1)和所述第二电极件(2)贴合设置,所述电介质件(3)与所述通孔围合成一离子发生腔(4),所述离子发生腔(4)适于通入工作介质;所述电离源具有所述第一电极件(1)和所述第二电极件(2)在接入外接电源时的电离状态;在所述电离状态下,所述电介质件(3)被击穿后将所述离子发生腔(4)内的所述工作介质转换为等离子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件(2)和/或电介质件(3)具有充气孔,所述充气孔的一端适于与工作介质的介质源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离子发生腔(4)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1)靠近所电介质件(3)一侧的外表面具有绝缘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为石英、玻璃、陶瓷、塑料以及橡胶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和/或所述电介质件(3)为石英、玻璃、陶瓷、塑料以及橡胶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为陶瓷保护层,所述电介质件(3)为陶瓷件,所述第一电极件(1)与所述电介质件(3)通过陶瓷烧结连接。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文成李灵锋沈沐曈兰迪王群磊李鹏汪小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微木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