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及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4896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及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包括:底座、驱动件、旋转主轴、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激振器以及伸缩加载架;轴承的内圈与旋转主轴连接;伸缩加载架沿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分别与第一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第二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抵接,以将激振器的振动加载至轴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轴承座上的轴承和第二轴承座上轴承在同一旋转主轴驱动下转动,且在同一激振器的激励下振动,即使实验过程中存在随机的环境影响因素,但是对两个轴承产生基本相同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采集两个轴承的振动信号,并通过两个轴承的振动信号抵消随机的环境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的环境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的环境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及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加载测试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及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实验台都是对单个滚动轴承施加载荷,通过传感器采集轴承的振动信号,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库,从采集的振动信号中分析轴承的故障情况,只要已有的知识库里面的故障诊断情况足够丰富,就可以得到正确的故障分析,但这种方法过分依赖于知识库内的信息量,且无法排除实验过程中随机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即使是用一些特征提取的方法,人为的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去噪处理,也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真正的排除,导致滚动轴承故障测试的准确性较低。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及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滚动轴承故障测试的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包括:
[0007]底座;
[0008]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
[0009]旋转主轴,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连接;
[0010]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均设置于所述底座并用于安装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沿所述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设置;
[0011]激振器,设置于所述底座;
[0012]伸缩加载架,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连接;
[0013]其中,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旋转主轴连接;
[0014]所述伸缩加载架沿所述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二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抵接,以将所述激振器的振动加载至所述轴承。
[0015]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所述伸缩加载架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
[0016]所述伸缩加载架包括:
[0017]固定支点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
[0018]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背离所述旋转主轴的一侧;
[0019]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朝向所述旋转主轴的一侧;
[0020]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端部均与所述第三伸缩
杆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二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抵接;
[0021]固定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支点装置和所述第三伸缩杆;
[0022]第四伸缩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连接;
[0023]套筒,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伸缩杆、所述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连接;
[0024]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
[0025]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二伸缩杆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
[0026]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伸缩杆包括:
[0027]相互连接的第一伸缩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连接;
[0028]所述第二伸缩杆包括:
[0029]相互连接的第二伸缩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连接;
[0030]所述第三伸缩杆包括:
[0031]依次连接的第三伸缩部、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伸缩部;
[0032]其中,所述第三伸缩部与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端部连接;
[0033]所述第四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端部连接;
[0034]所述固定架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连接。
[0035]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所述第四伸缩杆包括:
[0036]依次连接的第五伸缩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六伸缩部;
[0037]其中,所述第五伸缩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
[0038]所述第六伸缩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固定杆连接;
[0039]所述套筒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连接。
[0040]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所述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还包括:
[0041]制动器,设置于所述旋转主轴背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并用于终止所述旋转主轴的转动。
[0042]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器为磁粉制动器。
[0043]一种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其中,应用于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所述测试方法包括步骤:
[0044]将目标轴承和待测轴承分别安装于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
[0045]启动驱动件驱动旋转主轴转动,并带动所述目标轴承的内圈和所述待测轴承的内圈转动;
[0046]控制激振器产生振动,并通过伸缩加载架将振动加载至所述目标轴承的外圈和所述待测轴承的外圈;
[0047]获取所述目标轴承的振动信号和所述待测轴承的振动信号;
[0048]根据所述目标轴承的振动信号和所述待测轴承的振动信号,得到所述待测轴承的测试结果。
[0049]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振动信号为基于时域的振动信号;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故障轴承;
[0050]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轴承的振动信号和所述待测轴承的振动信号,得到所述待测轴承的测试结果,包括:
[0051]对所述目标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所述目标轴承的基于频域的振动信号,对所述待测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所述待测轴承的基于频域的振动信号;
[0052]在相同频率下,比较所述目标轴承的基于频域的振动信号的目标振幅和所述待测轴承的基于频域的振动信号的待测振幅,当所述目标振幅和所述待测振幅之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待测轴承为故障轴承。
[0053]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
[0054]转动所述待测轴承的外圈,并继续控制激振器产生振动,并通过伸缩加载架将振动加载至所述目标轴承的外圈和所述待测轴承的外圈的步骤,直至所述待测轴承的外圈转动一圈;
[0055]确定所述目标振幅和所述待测振幅之差的最大值;
[0056]根据所述最大值,确定所述故障轴承的故障位置。
[0057]所述的滚动轴承的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
[0058]根据所述目标振幅和所述待测振幅之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待测振幅对应的频率,确定所述故障轴承的故障原因。
[0059]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轴承座上的轴承和第二轴承座上轴承在同一旋转主轴驱动下转动,且在同一激振器的激励下振动,即使实验过程中存在随机的环境影响因素,但是对两个轴承产生基本相同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采集两个轴承的振动信号,并通过两个轴承的振动信号抵消随机的环境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旋转主轴,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均设置于所述底座并用于安装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沿所述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设置;激振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伸缩加载架,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连接;其中,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旋转主轴连接;所述伸缩加载架沿所述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二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抵接,以将所述激振器的振动加载至所述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加载架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伸缩加载架包括:固定支点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背离所述旋转主轴的一侧;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朝向所述旋转主轴的一侧;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端部均与所述第三伸缩杆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二轴承座上轴承的外圈抵接;固定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支点装置和所述第三伸缩杆;第四伸缩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连接;套筒,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伸缩杆、所述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二伸缩杆关于所述激振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伸缩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伸缩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支点装置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伸缩部、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伸缩部;其中,所述第三伸缩部与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端部连接;所述第四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端部连接;所述固定架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动轴承双向动态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伸缩杆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五伸缩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六伸缩部;其中,所述第五伸缩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菲许彬彬杨峥曲则阁马伯权周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