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459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入湖生态拦截带及天然湿地;(2)设置湖滨缓冲带;(3)在湖库水的水域中设置种植有紫根水葫芦的生态浮床;(4)在湖库水域投放鲢鳙鱼类及底栖动物。本发明专利技术从“入湖生态拦截带及天然湿地—湖滨缓冲带—水域—底质”改善技术等四方面着手,从外源至内源进行全方位立体生态修复。利用湿生和水生植物的吸附氮磷等营养盐,利用生物操控法投入减少浮游植物产生,加强底栖动物对底质的改良作用,对湖库水生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修复,修复效果较好。修复效果较好。修复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湖库是指位于流域内的各种湖泊、水库以及相对封闭的水域。随着人们对亲水性生活环境需求加大,除天然湖库外,人工湖、景观湖泊等城市湖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透水性地面逐渐减少,污染也逐渐加剧。湖库常常缺乏足够的自然补水,水体流动性较差、水质恶化、呈现营养化状态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与其同时,人们越来越依赖作为饮用水功能和水产品供给功能的湖库,因此人们赋予湖库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功能,但现有湖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生态修复技术比较单一,且单方面修复技术需要修复的面积过大且成本极高、维护难,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富营养化水平发展趋势。
[0003]“一种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ZL201610226495.9)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包括漂浮在湖库水面上的生态浮床,固定在生态浮床上的若干种植床,固定在生态浮床的底部的吸附网和反应床,以及设置在湖库的水底的水藻格栅和曝气管;曝气管通过通气管与一气泵连接;曝气管上设有若干曝气孔;水藻格栅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充气囊,充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至送气管,送气管的输入端连接至气泵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反应床包括一垂直向下固定在所述生态浮床的底部的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纤维束,所述纤维束上附着有益生微生物菌群和辅酶。本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可以对湖库里的水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修复,其修复效率高,且便于维护。
[0004]“应用于大型深水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ZL201510627402.9)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大型深水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包括基础条件改善、湖库围网隔断分区技术、过渡带防冲刷技术系统、进水前置库预处理系统、生态植物浮岛建设、可种植区沉水植物及浮叶植被种植、深水区沉水植被蔓延种植、食物网链构建修复管理技术系统、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控制系统、微生物膜加强系统、物种多样性生境系统、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技术。该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了水体污染负荷,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使得水体呈现水质清澈,无异色,无异味,从而适合人类接触。
[0005]“一种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系统”(ZL201610226495.9)在风浪较大的湖库中不易施工,只能用于局部库湾风较小且水不深的湖库中实施。“应用于大型深水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ZL201510627402.9)中方法较单一,不适合用于全湖的情况,湖水较深时沉水植物不容易成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用于彻底解决水体向富营养化发展的问题,并具有全方位、多层次、修复效果好的特
点。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从入湖河滨至湖库水体进行全方位修复,包括以下步骤:
[0008](1)设置入湖生态拦截带,或者设置入湖生态拦截带及入湖天然湿地;
[0009](2)设置湖滨缓冲带;
[0010](3)在湖库水的水域中设置种植生态浮床,
[0011](4)在湖库水域投放鲢鳙鱼类及底栖动物。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步骤 (2)中,湖滨缓冲带包括铺设的生态袋和种植的缓冲带植被,所述缓冲植被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或湿生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步骤 (3)中,所述生态浮床的形状为矩形或圆形,所述生态浮床由多个泡沫浮球围绕而成,每个所述泡沫浮球的上下分别由两根钢管连结,相邻两个泡沫浮球及上下钢管之间的垂直平面置有网片,网片向下伸出下钢管,网片伸出水面 0.4

0.5m,深入水下1

1.5m。
[0014]所述生态浮床内部种植有紫根水葫芦,其自身能通过化感作用杀灭和抑制蓝藻,同时具有极强的除氮磷等污染物能力。
[0015]若干个生态浮床的总面积控制为水面面积的1/3,紫根水葫芦投放面积控制在生态浮床面积的1/4

1/3。
[001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生态浮床采用铁锚和沉子固定的方式,每隔25m设置一个铁锚,每个泡沫浮球或网片下相隔0.8

1m设置一个的沉子。其中铁锚的重量一般为50kg,沉子的重量一般为1

3kg。
[001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所述生态浮床的水下部分连接有渔网,所述渔网深入水下的深度大于10米。
[001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湖库水的水域中使用锁磷控藻剂结合曝气法,以控制水华。
[0019]锁磷控藻剂的投放量:根据湖库水库藻类密度和叶绿素浓度的差异,当叶绿素a小于15μg/L,单次使用量为2~3kg/亩,当叶绿素a大于15μg/L小于 60μg/L,单次使用量为5~15kg/亩,当叶绿素a大于60μg/L,单次使用量为 50~80+kg/亩,根据实际情况需多次使用巩固效果。
[0020]优选的,曝气法使用太阳能微孔曝气结合沉水曝气两种方式,增强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0021]太阳能微孔曝气在水体表面进行表层充氧曝气,沉水曝气为底部深水区域进行扬水曝气,两种方式结合可以使深水湖库曝气均匀,增加溶解氧。
[002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步骤 (4)中,在湖库水中域投放滤食性鱼类,鱼类的品种为鲢鱼和鳙鱼,在湖库底质投放底栖动物品种为河螺、蚌和/或蚬。
[002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控藻鱼类投放生物量为50g/m3,河螺的投放量为10kg/亩,蚌的投放量为20kg/亩,蚬的投放量为20kg/亩。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防范与治理相结合,多管齐下全方位绿色安全治理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运用系统生态学的方法辅以营养盐控制,经过处理后水体透明度、浮游植物数量能够有显著改善,随着工程持续实施直至达到相应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0026]2.本专利技术从“入湖生态拦截带及天然湿地—湖滨缓冲带—水域—底质”改善技术等四方面着手,从外源至内源进行全方位立体生态修复。利用湿生和水生植物的吸附氮磷等营养盐,利用生物操控法投入减少浮游植物产生,加强底栖动物对底质的改良作用,对湖库水生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修复,修复效果较好。
[0027]3.在工程区水面底部采用曝气装置破坏水库水体分层,阻止底泥中营养盐特别是磷在缺氧环境下向水体的释放,同时使锁磷控藻剂将湖库中的蓝藻氧化的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入湖生态拦截带及入湖天然湿地;(2)设置湖滨缓冲带;(3)在湖库水的水域中设置生态浮床;(4)在湖库水域投放鲢鳙鱼类及底栖动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湖滨缓冲带包括铺设的生态袋和种植的缓冲带植被,所述缓冲植被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或湿生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修复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生态浮床的形状为矩形或圆形,所述生态浮床由多个泡沫浮球围绕而成,每个所述泡沫浮球的上下分别由两根钢管连结,相邻两个泡沫浮球及上下钢管之间的垂直平面置有网片,网片向下伸出下钢管,网片伸出水面0.4

0.5m,深入水下1

1.5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方位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丽史晓燕熊鹏张萌廖兵袁定波万莹舒鹏刘足根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