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441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4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光学膜包括基底层、设置于基底层上的棱镜层,棱镜层包括设置于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多个第一聚光单元和设置于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聚光单元,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大于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本申请通过将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设置为大于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从而使中间区域的光线向中心收窄的程度大于边缘区域的光线向中心收窄的程度,从而提升正视角的亮度,由于在边缘区域光线未被大幅度收窄,从而提升视角表现,从而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从而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从而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在背光模组中使用棱镜片提高背光亮度。现有的棱镜片采用平行排列的棱镜结构,棱镜结构能够使从棱镜片的底面入射的光线向正视角汇聚,从而提升背光正视角的显示亮度。
[0003]现有的背光模组通常采用两张棱镜角度相互垂直的棱镜片堆叠,将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光线汇聚到正视角,从而提升正视角的显示亮度。此种方案会导致水平视角和竖直视角均无法达到良好状态。由于棱镜片的作用,背光模组的视角和亮度相互制约,无法兼顾视角和亮度要求,无法满足瑞典专业雇员协会标准(即TCO标准),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本申请提出一种光学膜,在不降低正视角亮度的情况下,提升视角表现,可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可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膜,所述光学膜包括:
[0007]基底层;
[0008]棱镜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棱镜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多个第一聚光单元和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聚光单元;
[0009]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
[0010]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截面形状包括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所述基底层接触设置;
[0011]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60度至90度,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90度至140度。
[0012]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的比值范围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3。
[0013]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间距。
[0014]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棱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区域和所述边缘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包括交替设置的所述第一聚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聚光单元。
[0015]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过渡区域中第二聚光单元的数量的占比大于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数量的占比。
[0016]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棱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区域和所述边缘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包括第三聚光单元,所述第三聚光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
聚光单元的高度,并且所述第三聚光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
[0017]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0018]扩散层,接触设置于所述棱镜层远离所述基底层一侧;
[0019]其中,所述扩散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扩散层远离所述基底层一侧的表面的扩散粒子。
[0020]在本申请的光学膜中,所述基底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层内部的扩散粒子;
[0021]其中,所述基底层的中间区域的所述扩散粒子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基底层的边缘区域的所述扩散粒子的分布密度。
[002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主体和上述的光学膜。
[0023]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所述光学膜包括基底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的棱镜层,所述棱镜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多个第一聚光单元和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聚光单元,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本申请通过将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设置为大于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从而使中间区域的光线向中心收窄的程度大于边缘区域的光线向中心收窄的程度,从而提升正视角的亮度,由于在边缘区域光线未被大幅度收窄,从而提升视角表现,从而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25]图1A为现有技术的第一种光学膜的光学模拟效果图;
[0026]图1B为现有技术的第二种光学膜的光学模拟效果图;
[0027]图2为本申请的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申请的第一种光学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申请的第二种光学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申请的第三种光学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申请的第四种光学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申请的一种光学膜的光学模拟效果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基底层10、棱镜层11、中间区域AA、边缘区域CC、过渡区域BB、第一聚光单元111、第二聚光单元112、第三聚光单元113、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H1、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H2、第三聚光单元的高度H3、第一聚光单元的间距P1、第二聚光单元的间距P2、扩散层12、扩散粒子121。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
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36]请参阅图1A和图1B,图1A为现有技术的第一种光学膜的光学模拟效果图。在图1A中,采用了两张扩散片和一张棱镜片的方案,其中棱镜片位于最上层。在图1A的方案中,水平方向视角较好,但是总体亮度增益较小。图1B为现有技术的第二种光学膜的光学模拟效果图。在图1B中,采用了两张棱镜角度呈90度角度交叉的棱镜片,并且在棱镜片的上方和下方各搭配一张扩散片。在图1B的方案中,亮度提升较大,但是由于棱镜的收光作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TCO视角均变差。
[0037]综上,现有的背光模组由于棱镜片的作用,背光模组的视角和亮度相互制约,无法兼顾视角和亮度要求,无法满足瑞典专业雇员协会标准(即TCO标准),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本申请提出一种光学膜,在不降低正视角亮度的情况下,提升视角表现,可同时满足视角和亮度要求。
[0038]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膜,所述光学膜包括基底层10、设置于所述基底层10上的棱镜层11,所述棱镜层11包括设置于所述棱镜层11的中间区域AA的多个第一聚光单元111和设置于所述棱镜层11的边缘区域CC的多个第二聚光单元112,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H1大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H2。
[0039]本申请通过将棱镜层11的中间区域AA的第一聚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棱镜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棱镜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中间区域的多个第一聚光单元和设置于所述棱镜层的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聚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截面形状包括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所述基底层接触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60度至90度,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90度至14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高度的比值范围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聚光单元的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区域和所述边缘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包括交替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雨晴邝国烽曹芬王鑫羽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