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437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属于冶金板材生产领域。它包括以下步骤:加热:加热温度7907770℃;均热:均热温度7907770℃;缓冷:缓冷温度6607670℃,缓冷速度7.0716.5℃//;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7550℃,快冷Ⅰ冷速507100℃//;快冷Ⅱ:快冷Ⅱ温度5107550℃,快冷Ⅱ冷速15760℃//;过时效:过时效温度7907550℃,时间控制在5.5717min;平整:平整延伸率0.571.0%。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结构布局,优化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温度及冷速,既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含量,也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充分发挥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对翻边的有益作用,达到了稳定产品强度和提高产品塑性的技术效果。术效果。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板材生产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相钢具有出色的强塑性匹配,克服了传统以铁素体+珠光体为组织特征的低合金高强钢成形性能不高的问题,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加强件和防撞件,在高强度汽车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西欧、日本和中国相继开始大力研制双相钢产品。目前,国外的ArcelorMittal、ThyssenKrupp、NIPPON、POSCO、SSAB和国内的宝武、鞍钢、首钢、唐钢均已实现双相钢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0003]随着汽车轻量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双相钢的成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相钢材质零件的成形方式日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拉深,还有翻边、弯曲、扩孔。为了提高双相钢的综合塑性,现有的技术已经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CN104109802A公开的高铝+高温回火方案;中国专利CN111172466A公开的钛硼复合微合金化的低碳

低锰成分设计方案等。然而,高铝势必导致冶炼可浇性差,钛硼复合微合金化则是性能波动大。更有,中国专利CN109943778A和CN112760463A公开的分级快冷革新工艺,通过在铁素体+马氏体型传统双相钢中引入适量的贝氏体,从而在不损害双相钢拉延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翻边性能。但是,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势必增加合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问题
[0005]针对目前行业内对于双相钢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现状,本专利技术拟提供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铁素体和贝氏体的构成,从而获得一种兼具高翻边和高拉延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加热:加热温度790~820℃;
[0010]均热:均热温度790~820℃;
[0011]缓冷:缓冷温度640~680℃,缓冷速度7.0~16.5℃/s;
[0012]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530℃,快冷Ⅰ冷速50~100℃/s;
[0013]快冷Ⅱ:快冷Ⅱ温度310~350℃,快冷Ⅱ冷速15~40℃/s;
[0014]过时效:过时效温度290~330℃,时间控制在5.5~12min;
[0015]平整:平整延伸率0.3~1.0%。
[0016]进一步地,该退火方法采用连续退火炉进行退火,退火炉中对应设有加热段、均热段、缓冷段、快冷Ⅰ段、快冷Ⅱ段和过时效段,其中快冷Ⅰ和快冷Ⅱ工序中均采用高速气体喷
射冷却,在退火炉的结构布局上,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前后相邻,且间距≤2m。
[0017]进一步地,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0m,两者之间无挡板,腔体相通。
[0018]进一步地,进入退火炉的原料钢为轧硬卷,该轧硬卷经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工序后进入退火炉,其中酸洗冷轧的总压下率45~80%,轧后带钢厚度0.4~2.5mm。
[001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带钢原料的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数按%计满足以下条件:C:0.05~0.10%、Si:0.1~0.6%、Mn:1.5~1.9%、Als:0.02~0.06%、Cr≤0.3%、P≤0.02%、S≤0.006%、N≤0.005%、Ca≤0.00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0]进一步地,上述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铁素体的面积率为70~80%,其中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为15~35%,马氏体+贝氏体的面积率为20~30%,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为0.5~3.0,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3%,贝氏体的主体形态为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
[0021]进一步地,上述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屈服强度为340~400MPa,抗拉强度为590~660MPa,断后伸长率A
80
≥25%,扩孔率≥48%。
[0022]化学成分是钢铁材料的根基,成分设计缺陷往往很难通过后续工序消除。微合金化元素Nb、Ti、V、Mo具有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双相钢的塑性,尤其是翻边性能,但也增加合金成本。本专利技术的退火方法,对钢种采用没有微合金化的常规成分设计。当C含量超过0.10%时,马氏体强度提高,产品塑性下降明显;Mn和Cr尽管都可提高奥氏体淬透性,但是Mn对铁素体的强化作用高于Cr,有利于减小软硬相硬度差,Cr限定在0.3%以内,有益于提升双相钢的翻边、弯曲和扩孔性能。
[0023]工艺影响组织。工业生产中,冷轧双相钢一般在连续退火炉中进行热处理。通过深入地研究退火炉设备特点和双相钢组织性能差异,发现当缓冷段长度较短,即缓冷速度≥7℃/s时,双相钢的铁素体含量往往不高,若采用目前常规的退火工艺设计,产品塑性很差,使用过程中频频出冲压开裂。当均热温度<790℃时,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将达不到15%,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本专利技术采用快冷Ⅰ和快冷Ⅱ的分级冷却,辅以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不仅可以精准地控制贝氏体的含量,而且可以精准地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当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2m或者快冷Ⅱ冷速<15℃/s或者快冷Ⅰ冷速<50℃/s时,将促进贝氏体的形成,马氏体含量减少,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容易超过3.0,抗拉强度达不到590MPa;当快冷Ⅰ温度<500℃时,羽毛状贝氏体含量增多,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减少,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当快冷Ⅱ冷速>40℃/s时,将显著抑制贝氏体的形成,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达不到0.5,抗拉强度容易超过660MPa,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当快冷Ⅱ温度>350℃或过时效温度>330℃,马氏体回火加剧,强度降低,促进碳的配分,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容易超出3%,产品冲压过程中的回弹加剧。
[0024]3、有益效果
[00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6](1)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结构布局,优化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温度及冷速,既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含量,也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充分发挥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对翻边的有益作用,达到了稳定产品强度和提高产品塑性的技术效果。
[0027](2)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均热温度和缓冷温度,实现了铁素体含量和构成的同步
调节,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为15~35%,进一步提高了组织的多形态分布。
[0028](3)本专利技术针对没有微合金化的常规成分590MPa级双相钢,解决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加热:加热温度790~820℃;均热:均热温度790~820℃;缓冷:缓冷温度640~680℃,缓冷速度7.0~16.5℃//;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530℃,快冷Ⅰ冷速50~100℃//;快冷Ⅱ:快冷Ⅱ温度510~350℃,快冷Ⅱ冷速15~40℃//;过时效:过时效温度290~330℃,时间控制在5.5~12min;平整:平整延伸率0.3~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快冷Ⅰ和快冷Ⅱ工序中均采用高速气体喷射冷却工艺,在退火炉的结构布局上,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前后相邻,间距≤2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0m,两者之间无挡板,腔体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退火炉的原料钢为轧硬卷,该轧硬卷经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工序后进入退火炉,其中酸洗冷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笑芳张军唐东东杨少华胡笛周世龙顾斌李凯旋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