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378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40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多层热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集流通道,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多层冷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集流通道。冷却液能够从进热集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进入出热集流通道。冷媒能够从进冷集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三通道、第二缺口和第四通道进入出冷集流通道。第一隔板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换热器中,冷却液所在的通道和冷媒所在的通道交叉层叠排列,并且,为了便于安装管路以及为了提升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的四个边角处。但是,如此设置,换热器完成一次换热之后,冷却液温度下降的幅度不大,因此,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多层热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集流通道,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多层冷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集流通道。热循环通道层和冷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以使热量能够在相邻的热循环通道层和冷循环通道层之间传递。
[0005]进一步地,热循环通道层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进热集流通道和出热集流通道均设于热循环通道层的第一端,进热集流通道和出热集流通道之间设有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的第一隔板,以将热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隔板靠近第二端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冷却液能够从进热集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进入出热集流通道。
[0006]冷循环通道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均设于冷循环通道层的第三端,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之间设有从第三端朝向第四端延伸的第二隔板,以将冷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且第二隔板靠近第四端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冷媒能够从进冷集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三通道、第二缺口和第四通道进入出冷集流通道。
[0007]第一隔板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且进热集流通道设于第一端靠近第三端的一侧,且出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一端的一侧。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降低了进热集流通道、出热集流通道、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的设置难度,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加工难度。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长度a,第一缺口沿着第一隔板延伸方向的长度b,满足,a>b。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具有足够的行程长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1.2≤a/b≤3。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在保证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具有足够的行程长度的同时,还避免了第一缺口长度b太小导致冷却液从第一通道难以进入第二通道。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热循环通道层的底壁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提高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了第一隔板的装配难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热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m,第一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一隔板延伸方向的宽度n,满足,1/2<m/n<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进热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热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p,第二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一隔板延伸方向的宽度q,满足,1/2<p/q<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出热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板从第三端至第四端的延伸长度c,第二缺口沿着第二隔板延伸方向的长度d,满足,c>d。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具有足够的行程长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1.2≤c/d≤3。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在保证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具有足够的行程长度的同时,还避免了第二缺口长度d太小导致冷媒从第三通道难以进入第四通道。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板和冷循环通道层的底壁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提高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了第二隔板的装配难度。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冷集流通道和第二隔板的距离r,第三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二隔板延伸方向的宽度s,满足,1/2<r/s<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进冷集流通道和第二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冷集流通道和第二隔板的距离t,第四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二隔板延伸方向的宽度w,满足,1/2<t/w<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出冷集流通道和第二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形成类似U型的流路,相对于冷却液直接从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如此,大大增加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行程,也即,大大增加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同样地,第三通道、第二缺口和第四通道也形成类似U型的流路,相对于冷媒直接从第三端流向第四端,如此,大大增加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行程,也即,大大增加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当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以及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经时间均延长时,冷却液和冷媒的接触时间进而大大延长,从而有效提高了冷却液和冷媒的换热量。
[0020]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隔板,将热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大大降低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宽度,流通宽度越窄,则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动均匀性更好,如此,使得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流动更加均匀,进而避免冷却液出现换热不均的现象。
[0021]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隔板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因此,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近似垂直设置。又因为进热集流通道设于第一端靠近第三端的一侧,且出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一端的一侧,因此,可知,进热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的设置位置比较近,也即,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出口靠近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入口,如此,刚进入热循环通道层的冷却液能够对即将离开冷循环通道层的冷媒进行再加热,以使冷媒中的液体完全气化,甚至能够确保冷媒具有一定的过热度,以避免冷媒
进入压缩机后发生液击。
[0022]可以理解的是,“进热集流通道设于第一端靠近第三端的一侧,且出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一端的一侧”意味着,出热集流通道设于第一端靠近第四端的一侧,也即,出热集流通道设于第二通道靠近第一缺口的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冷媒从进冷集流通道进入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的过程中,冷媒的通过相变吸热,也即,冷媒从液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100)、多层热循环通道层(110)以及出热集流通道(120),所述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130)、多层冷循环通道层(140)以及出冷集流通道(150);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和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交叉层叠设置,以使热量能够在相邻的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和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之间传递;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均设于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的第一端(111),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之间设有从所述第一端(111)朝向所述第二端(112)延伸的第一隔板(200),以将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分成第一通道(113)和第二通道(114),且所述第一隔板(200)靠近所述第二端(112)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210),冷却液能够从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13)、所述第一缺口(210)和所述第二通道(114)进入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包括第三端(141)和第四端(142),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均设于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的第三端(141),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之间设有从所述第三端(141)朝向所述第四端(142)延伸的第二隔板(300),以将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分成第三通道(143)和第四通道(144),且所述第二隔板(300)靠近所述第四端(142)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310),冷媒能够从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通道(143)、所述第二缺口(310)和所述第四通道(144)进入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所述第一隔板(200)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隔板(300)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且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设于所述第一端(111)靠近所述第三端(141)的一侧,且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剑锋许霖杰单聪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