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碳排放流计算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力系统的“减碳”需要“源
‑
网
‑
荷”全链协同配合,为挖掘电力碳减排潜力,需引导电力用户互动减碳,支撑碳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电力经济低碳转型。碳排放的实时、准确、全面统计核算是掌握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与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
[0003]在电力领域内,用电侧碳排放因子是终端电力使用量和系统碳排放量之间的重要桥梁。目前的计算体系大多依据发电侧进行核算,基本未从配网侧对碳排放进行统计核算,亟需在用户侧进行碳排放统计核算以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
[0004]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实现配网侧碳排放的精细计算。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储能元件充电过程中实时功率值碳流率,求解储能元件的放电碳势,所述放电碳势为储能元件放点时刻的节点碳势;基于所述储能元件放电时刻的碳势和储能元件起始充电时刻电量概率模型,得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基于所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预测节点碳势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储能元件充电过程中实时功率值碳流率,求解储能元件的放电碳势,包括:设储能元件的充电时间为t0‑
t,t时刻后该元件处于放电状态,则t时刻的放电碳势为:式中:e
B
(t)表示t时刻储能元件由充电状态转换为放电状态的电源碳势;F0和E0分别为储能元件由上一次放电状态转变为充电状态的剩余碳流量和电量;R
b
(t)和P
b
(t)分别为储能元件充电过程中的碳流率和充电功率;η表示储能的充放电效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元件起始充电时刻电量概率模型的计算过程包括:根据储能元件的充电影响因素,计算储能元件的起始充电时刻电量概率模型,所述充电影响因素包括充电时长、充电功率和电池容量,其中,所述电量概率模型为:式中:s为日行驶里程;W
100
为百公里汽车消耗的电能;η为充电效率;P
c
为充电功率;E为汽车电池电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储能元件放电时刻的碳势和储能元件起始充电时刻电量概率模型,得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包括:设储能元件的起始时刻的碳流量与电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F0=kE0,E0为起始充电时刻电量,F0为起始充电时刻碳流量,k为常数;基于所述线性关系,基于所述储能元件放电时刻的碳势和储能元件起始充电时刻电量概率模型,得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为:式中:e
B
为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R
b
为碳流率。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预测节点碳势分布,包括:基于所述由日行驶里程表示的节点碳势,进行正态分布,得到储能元件的碳势概率模型;
将所述碳势概率模型乘以节点碳势向量,预测节点碳势分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用电侧碳排放精细计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碳势向量的计算包括:基于配电网的支路数据和节点负荷,采用前推回代法求解配电网的有功潮流;已知主网输入点及各分布式发电机组的碳势和有功输出,将主网接入点等效为发电机组模型计算,节点i的碳势为流出节点i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倩,王大鑫,王群京,崔华虎,樊磊,伍骏杰,齐振兴,崔朴奕,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