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单元及模块化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3300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34
本申请适用于模块化建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及模块化建筑,其中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第一模块单元和第二模块单元,第二模块单元相对于第一模块单元可移动,第一模块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开口,第二模块单元具有收纳于第一模块单元内的收纳位置,以及通过开口移出第一模块单元并与第一模块单元在水平方向上拼接的组合位置;第一模块单元包括第一顶部梁框架和第一底部梁框架,第一顶部梁框架相对于第一底部梁框架可上下移动;第二模块单元包括第二顶部梁框架和第二底部梁框架,第二顶部梁框架相对于第二底部梁框架可上下移动。在运输时,将第一模块单元和第二模块单元进行收缩减小体积,满足海运运输要求,而使用时,方便扩展且安装便捷。扩展且安装便捷。扩展且安装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建筑单元及模块化建筑


[0001]本申请属于模块化建筑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及模块化建筑。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建筑行业整体面临着人工成本高昂,施工质量难以把控,材料成本上涨,建筑维护困难,行业标准化欠缺等问题,各个国家与地区开始关注模块化建筑的巨大潜力,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都在推进模块化建筑的相关政策和发展。
[0003]模块化建筑是指将建筑分成若干空间模块,模块内的一切设备、管线、装修、固定家具均已做好,外立面装修也可以完成,将这些模块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就像“搭建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的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高端产品,具备自身高度的完整性。模块化建筑作为居住的机器,具有施工速度快,同大板建筑相比可缩短施工周期50~70%;装配化程度高(装配程度可达85%以上),修建的大部分工作,包括水、暖、电、卫等设施安装和房屋装修都移到工厂完成,施工现场只余下构件吊装、节点处理,接通管线就能使用;对环境友好;方便后期扩建等优点。
[0004]模块化建筑在海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国内模块化产品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单元(10)和第二模块单元(20),所述第二模块单元(20)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可移动,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的一侧设置有开口(101),所述第二模块单元(20)具有收纳于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内的收纳位置,以及通过所述开口(101)移出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并与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在水平方向上拼接的组合位置;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包括:第一顶部梁框架(102)和第一底部梁框架(103),所述第一顶部梁框架(102)位于所述第一底部梁框架(103)上方,所述第一顶部梁框架(102)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部梁框架(103)可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模块单元(20)包括:第二顶部梁框架(201)和第二底部梁框架(202),所述第二顶部梁框架(201)位于所述第二底部梁框架(202)上方,所述第二顶部梁框架(201)相对于所述第二底部梁框架(202)可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单元(10)还包括多个第一升降柱组件(104),各所述第一升降柱组件(104)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部梁框架(102)与所述第一底部梁框架(103)之间,所述第一升降柱组件(104)能够伸缩,以带动所述第一顶部梁框架(102)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模块单元(20)还包括多个第二升降柱组件(203),各所述第二升降柱组件(203)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部梁框架(201)与所述第二底部梁框架(202)之间,所述第二升降柱组件(203)能够伸缩,以带动所述第二顶部梁框架(201)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梁框架(102)包括第一拼接梁(1021),所述第二顶部梁框架(201)包括第二拼接梁(2011),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柱组件(203)设置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的两端之间;在所述第二模块单元(20)处于所述组合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拼接梁(1021)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贴靠设置,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的两端之间的所述第二升降柱组件(203)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的连接节点处设置有固定组件(30),所述固定组件(30)用于使所述第一拼接梁(1021)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30)包括垫板(301)和多个第一螺栓(302),所述垫板(30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螺栓(302)使所述垫板(301)连接于所述第一拼接梁(1021)与所述第二拼接梁(2011)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301)的顶部设置有沉头孔(3011),多个所述第一螺栓(302)中,一部分所述第一螺栓(302)穿过所述沉头孔(3011)与所述第一拼接梁(1021)相连,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则森芦静夫许雷雨胡功球廖敏清肖子捷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