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268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5
中继机具有:热介质热交换器;壳体,其内置有热介质热交换器;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供制冷剂从热源侧单元向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供制冷剂从热介质热交换器向热源侧单元流出的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供热介质从负载侧单元向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热介质配管以及供热介质从热介质热交换器向负载侧单元流出的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使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继机以及具备该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知有具有室外机、室内机、和设置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热介质转换装置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一级热介质在室外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循环,二级热介质在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循环。在热介质转换装置中,一级热介质和二级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0003]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92139号
[0004]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热介质转换装置中,供一级热介质在室外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流通的制冷剂配管、和供二级热介质在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流通的热介质配管安装于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壳体的旁边。因此,在将这些配管向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壳体的上方延伸的情况下,需要先使配管向壳体的横向延伸然后使其朝向上方延伸,因此配管的长度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种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抑制被连接的配管变长的中继机以及具备该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0006]本公开的中继机连接在热源侧单元与负载侧单元之间,其具有:热介质热交换器,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上述热源侧单元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与上述负载侧单元连接;壳体,其内置有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供制冷剂从上述热源侧单元向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上述制冷剂配管以及供上述制冷剂从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上述热源侧单元流出的上述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上述制冷剂配管连接;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上述制冷剂配管连接;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供热介质从上述负载侧单元向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上述热介质配管以及供上述热介质从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上述负载侧单元流出的上述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上述热介质配管连接;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上述热介质配管连接,上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上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上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上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上述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0007]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具有生成热源的热源侧单元、利用由上述热源侧单元生成的上述热源的负载侧单元、以及上述中继机。
[0008]根据本公开,成为与中继机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各配管的连接部的连接口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因此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从壳体上方与连结于热介质热交换器的配管连接。因此,在将热介质配管以及制冷剂配管从壳体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情况下,与在壳体的旁边安装制冷剂配管以及热
介质配管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配管长变长。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主视图。
[0010]图2是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外观立体图。
[0011]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中继机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2]图4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空调装置的一结构例的电路图。
[0013]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热介质配管内的状态的外观主视图。
[0014]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机连接有配管的情况下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15]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16]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中拉出了排水盘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17]图9是从其它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中继机时的外观立体图。
[0018]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19]图11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高度的位置的水平剖面的示意图。
[0020]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设置例的布局图。
[0021]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
[0022]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又一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
[0023]图15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方式1.
[0025]对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中继机4具有立方体形状的壳体5。壳体5具有上表面5a、第1侧面5b、第2侧面5c、第3侧面5d、第4侧面5e和底面5f。第2侧面5c与第1侧面5b对置。第4侧面5e与第3侧面5d对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第1侧面5b设为中继机4的正面面板,将第2侧面5c设为中继机4的背面面板。为了使工作人员能够维护中继机4,作为正面面板的第1侧面5b是能够从壳体5拆下的结构。
[0026]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5的上表面5a设置有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Z轴箭头方向)。另外,在壳体5的上表面5a设置有选择用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11和选择用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制冷剂配管连接口11以及选择用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的各连接口也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0027]根据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能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方(Z轴箭头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全部。即使需要通过选择来连接制冷剂配管或热介质配管,则被选择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也能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够防止配管也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中的任一侧面沿壳体5
的横向延伸。
[0028]并且,在上表面5a形成有电源线用的第1开口12和传送线用的第2开口13。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源线以及传送线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延伸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包括电源线以及传送线在内的缆线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中的任一侧面沿壳体5的横向延伸。
[0029]另外,由于形成为配管以及缆线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延伸的结构,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中继机4的维护时,能够容易拆下第1侧面5b来进行作业。
[0030]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表面5a中的靠第1侧面5b侧设置有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在靠第2侧面5c侧设置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如图1所示,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比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低。即,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错开。
[0031]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中继机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示上省略了图2所示的第1开口12以及第2开口13。参照图3,第1热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中继机,连接在热源侧单元与负载侧单元之间,其特征在于,具有:热介质热交换器,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热源侧单元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与所述负载侧单元连接;壳体,其内置有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和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中,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与供制冷剂从所述热源侧单元向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制冷剂配管以及供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所述热源侧单元流出的所述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所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与另一方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以及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中,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与供热介质从所述负载侧单元向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热介质配管以及供所述热介质从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所述负载侧单元流出的所述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所述热介质配管连接,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与另一方的所述热介质配管连接,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所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具有所述上表面、第1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以及所述第2侧面相邻的第3侧面、与第3侧面对置的第4侧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对置的底面的立方体形状,在靠所述第1侧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在靠所述第2侧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高度比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高度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分别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与所述上表面同所述第1侧面接触的第1边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与所述第1边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配置相对于多个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配置在沿着所述第1边的方向上偏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浩树本村祐治辻本沙罗鹫山博纪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