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遮阳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驾驶室位置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的遮阳板。
技术背景
[0002]现有的用于驾驶室位置,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阳光的遮阳板,是驾驶员或副驾驶员,在行车时的主要遮阳方式,此种遮阳板是设置在驾驶员或副驾驶员的前上方的车内顶面位置,当在行车过程中,需要遮挡阳光照射时,把它从车内顶面位置翻转下来,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从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然而,此种遮阳板在翻转下来遮挡阳光时,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因此,它的遮阳面积,不能做得足够大,以至影响遮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遮阳板因为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而致使遮阳板面积的大小受到限制,从而影响遮阳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它即能很好地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增强遮阳效果,又能和原遮阳板一样,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当不需要遮挡阳光时,又能方便快速地收放回原来位置处,基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包括,支撑杆13,原遮阳板9,卡座14,其特征在于,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是通过四个铰链装置相互连接,每个铰链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都是0
°‑
180
°
,原遮阳板的后侧面底边21右端与新增遮阳板的顶面前边23右端,通过铰链装置中的转轴2相互连接,使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围绕转轴2,沿着上下方向相互转动,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是体积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立方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是在原遮阳板后侧面11所在的平面内,中心线29是垂直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中心线29也在连杆5的底面35所在的平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的交点,到原遮阳板后侧面顶边20右端点22的距离等于套筒15的半径38的长度,转轴1固定设置在该交点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固定设置在紧贴驾驶员位置前上方车内顶面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2的中心线30,是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底边21及新增遮阳板顶面前边23相重合,中心线30也在连杆7的顶面33所在的平面内,转轴2固定设置在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的交点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3的中心线31,是在新增遮阳板顶面12所在的平面内,且垂直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中心线31也在连杆7的顶面33所在的平面内,转轴3设置在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到转轴2的中心线30的距离等于转轴3的中心线31到转轴4的中心线32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到转轴4的中心线32的距离,等于转轴2的中心线30到转轴3的中心线31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转轴2的中心线30,转轴3的中心线31,转轴4的中心线32,是相互平行。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4是卡扣在驾驶员位置前上方的车内顶面卡座14处。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3,设置在转轴2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4,设置在转轴1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14.根据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