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192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建筑构件: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所述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由下至上依次拼装连接;拼装连接的竖向连接中,下部构件设有抗剪槽,对应的上部构件设有抗剪键;拼装连接的水平连接时采用榫卯连接,屋面采用宝顶闭合;所述建筑构件均为石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石材采用槽键、榫接装配,组合形成空间拱结构,结构自平衡,适合用于景观建筑或主体建筑附属楼使用,亦可用于居住建筑使用。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绿色环保,具有施工简单,建筑结构稳定、维护容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能力、建造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需求以及对传统建筑发扬推广需求都有极大提升。中国古代榫接木结构建筑群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块瑰宝,倍受人们的喜爱。不同于现代建筑材料以钢筋、钢材、混凝土及砌体为主流,传统木结构采用木材建造,工艺难度大,现场施工困难,防潮、防火、防虫、防腐蚀难度高,后期维护费用大,建筑寿命短,特别是当前木材资源匮乏形势下,传统木结构榫接建筑不适合当前大量开发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木结构榫接建筑工艺难度大,施工、维护困难,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0004]本技术公开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建筑构件: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所述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由下至上依次拼装连接;拼装连接的竖向连接中,下部构件设有抗剪槽,对应的上部构件设有抗剪键;拼装连接的水平连接时采用榫卯连接,屋面采用宝顶闭合;
[0005]所述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均为多个;
[0006]多个所述屋面弧石构成屋面;
[0007]所述建筑构件均为石材。
[0008]进一步的,所述梁为弧形,所述柱与梁间隔设置,所述梁通过柱相连接,组装成闭环梁。
[0009]进一步的,所述阑额为石板,多个所述阑额组装成闭环垫于柱及梁上方。
[0010]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栌斗均匀安装在阑额上方,围成圆形。
[0011]进一步的,所述栌斗上方安装三层拱板,每层拱板由若干块石板围合成圈;所述拱板从下往上,水平向尺寸逐渐加大;上端第三层所述拱板托换屋面弧石。
[0012]进一步的,所述屋面弧石为实心石材,所述屋面弧石围合成闭环。
[0013]进一步的,所述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为两层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梁为下层梁;所述阑额为下层阑额;所述栌斗为下层栌斗;所述拱板为下层拱板;所述屋面弧石为下屋面弧石;
[0015]所述下屋面弧石内侧安装有童柱,所述童柱上依次设有上层梁、上层阑额、上层栌斗、上层拱板、上屋面弧石。
[0016]进一步的,所述柱下设有底座。
[0017]本技术利用石材采用槽键、榫接装配,组合形成空间拱结构,结构自平衡,适合用于景观建筑或主体建筑附属楼使用,亦可用于居住建筑使用。具有施工简单,建筑结构
稳定、维护容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建筑剖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A

A剖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首层平面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抗剪键连接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梁柱连接示意图。
[0024]1、柱;2、下层梁;3、下层阑额;4、下层栌斗;5、下层拱板;6、下屋面弧石;7、底座;8、基础;9、栏杆;10、封边;11、童柱;12、上层梁;13、上层阑额;14、上层栌斗;15、上层拱板;16、上屋面弧石;17、宝顶;31、抗剪键;32、抗剪槽;33、榫;34、卯;35、上屋面;36、下屋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7]实施例1公开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所述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包括:柱1、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所述柱1、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由下至上依次拼装连接;拼装连接的竖向连接中,下部构件设有抗剪槽32,对应的上部构件设有抗剪键31;拼装连接的水平连接时采用榫33卯、34连接,屋面采用宝顶17闭合;
[0028]所述柱1、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均为多个;
[0029]多个所述屋面弧石构成屋面。
[0030]其中,所述梁柱1下设有底座7;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7下设有基础8,所述基础8可为天然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中的一种,基础8上预留抗剪键31槽口。
[0031]具体的,该体系仅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受力体系为空间拱,连接为榫33卯34,施工工艺为装配式,利用材料自重大达到结构体系自平衡,各构件组合成整体,无需采用暗植钢筋或其他手段进行连接或加固,屋面弧石上凿出瓦的形状,外观上给人一种屋面挂瓦的外观感觉。
[0032]本实施例在保留岭南寺庙古建筑制式的基础上,以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为设计原型进行优化,不采用钉、铆钉、螺栓等连接工具,利用石材抗压特性,使建筑依靠自重及榫33卯34构件形成空间拱结构体系,以达到受力自平衡的效果。结构中的底座7、柱1、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宝顶17层层咬合,规避了石结构不能承受拉力的受力特点,取消屋面瓦这个构件。本技术适合建造成圆形、多边形建筑,也适合单层、多层建筑。
[0033]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柱1的底部设有底座7,可以选用各种形状底座7,本实
施例优选莲花底座7,莲花底座7处的抗剪键31与基础8的抗剪键31槽口对位安装,同时莲花底座7的上端预留柱1的抗剪键31槽口,莲花底形心与基础8形心一致。
[0034]优选的,如图1、2、4所示,柱1可采用花岗岩石材,可选用多根,柱1底部抗剪键31与莲花底座7抗剪键31槽口对位,柱1顶设有抗剪键31槽口
[0035]实施例2以圆形两层亭建筑为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0036]优选的,所述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从下往上两次采用柱1、梁、栌斗转换,上层屋檐采用宝顶17闭合的圆形建筑。
[0037]其中,本实施例优选6根柱1,柱1的直径可为多种尺寸,本实施例优选φ330mm;
[0038]其中,所述下层梁2为弧形,所述柱1与下层梁2间隔设置,所述下层梁2通过柱1相连接,组装成闭环梁。
[0039]具体的,如图3、6所示,下层梁2榫接于柱1内,如图4所示,6根下层梁2与6根下层柱1围合成一个闭合环,此处下层梁2为结构体系第一次转换的转换构件。
[0040]其中,所述下层阑额3为石板,多个所述下层阑额3组装成闭环垫于柱1及下层的梁上方。
[0041]具体的,下层阑额3垫于柱1及下层梁2上方,两端均与半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建筑构件: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所述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由下至上依次拼装连接;拼装连接的竖向连接中,下部构件设有抗剪槽,对应的上部构件设有抗剪键;拼装连接的水平连接时采用榫卯连接,屋面采用宝顶闭合;所述柱、梁、阑额、栌斗、拱板、屋面弧石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屋面弧石构成屋面;所述建筑构件均为石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为弧形,所述柱与梁间隔设置,所述梁通过柱相连接,组装成闭环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阑额为石板,多个所述阑额组装成闭环垫于柱及梁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自平衡类榫卯石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栌斗均匀安装在阑额上方,围成圆形。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恒强许涛陈旭淼李宗倍丘文杰何军黄燕鹏万蕴杰陈琼王顺林古汉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