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142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中,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所述支承系统包括索结构、支撑所述索结构高于海平面的锚固结构和支架结构以及排列放置在索结构上的光伏组件模块;所述索结构由多条平行设置的主承重索组成,所述主承重索包括两端的锚固索和中间的跨间索;所述锚固索连接于所述锚固结构和所述支架结构之间,所述跨间索连接于纵向相邻所述支架结构的支架桩之间,同时横向相邻的所述支架桩通过横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光伏板的结构模块化以及对相邻的光伏组件模块采用横向连排结构,解决了海上光伏板在遭受过大应力而容易发生开裂损伤和安装困难的问题。容易发生开裂损伤和安装困难的问题。容易发生开裂损伤和安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海上光伏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能源短缺和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备受人类关注。随着光伏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为当今开发太阳能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我国光伏发电场主要建在陆地,占用地面空间大,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且陆上光伏支架多采用传统固定式支架,钢材耗费多,经济性差,光伏发电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我国东部沿海拥有广阔的海域,建设海上光伏发电场成为我国光伏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
[0003]海上光伏发电场的电气系统与陆上光伏基本一致,但因海上特殊环境使海上光伏支承系统除承受风、雪、波浪、海冰等荷载作用外,还受海洋高湿高盐的腐蚀破坏。此外,与传统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的施工和运维较为困难,施工费用较高。
[0004]现有与本技术接近的技术是陆上柔性光伏支架技术和水上桩式光伏支架技术,但两者用于海上光伏发电场,仍存在下述难以克服的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系统包括索结构(1)、支撑所述索结构(1)高于海平面的锚固结构(2)和支架结构(3)以及排列放置在索结构(1)上的光伏组件模块(4);所述索结构(1)包括两端的锚固索(111)和中间的跨间索(112);所述锚固索(111)连接于所述锚固结构(2)和所述支架结构(3)之间,所述跨间索(112)连接于纵向相邻所述支架结构(3)的支架桩(31)之间,同时横向相邻的所述支架桩(31)通过横梁(33)连接;所述光伏组件模块(4)包括多块光伏板(41)和承载所述光伏板(41)的钢结构框架;所述光伏板(41)通过所述钢结构框架排列挂设于多根所述跨间索(112)的下方,每排所述光伏组件模块(4)由横向相邻的所述跨间索(112)同时承担荷载,相邻列的所述光伏组件模块(4)可在同一根所述跨间索(112)上将所述钢结构框架连排式连接在一起,形成横向排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结构(2)包括至少两个端基础桩(21)、承台(22)和第一耳板(23);所述端基础桩(21)为倾斜设置的斜桩;所述承台(22)同时连接于所述至少两个端基础桩(21)的顶部;所述第一耳板(23)设于所述承台(22)的上,所述锚固索(111)可通过所述第一耳板(23)上的孔连接于所述锚固结构(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3)包括支架桩(31)、桩索抱箍(32)和将横向相邻所述支架桩(31)连接的加固件(35);所述支架桩(31)为竖立设置的竖直桩;所述桩索抱箍(32)设置在所述支架桩(31)的顶端,通过所述桩索抱箍(32)上的主索耳板(323)将所述锚固索(111)或所述跨间索(112)固定在所述支架桩(31)上;所述横梁(33)通过所述桩索抱箍(32)将相邻的所述支架桩(31)连接;横向且间隔的所述支架桩(31)上的中间部分设置加固抱箍(34),所述加固抱箍(34)设置在海面上方;所述加固件(35)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固抱箍(34)和所述桩索抱箍(3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3)下方挂设有电缆槽盒(46)和设置在所述电缆槽盒(46)内的组串逆变器(47),所述组串逆变器(47)用于连接所述光伏板(41)内的电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跨多列单索结构海上光伏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框架包括横框架梁(42)、纵框架梁(43)、斜框架梁(44)和挂式索扣(45);所述横框架梁(42)上铺设所述光伏板(41),并与所述光伏板(41)连接;所述横框架梁(42)与所述跨间索(112)垂直布置;所述横框架梁(4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炜俞华锋赵悦李宝建贾献林楼巍李俊龙胡天炜杨敏陶安王康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