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101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包括井筒本体,所述井筒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沉砂室;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沉砂室的侧壁;截泥桶,所述截泥桶设置于所述沉砂室内,所述截泥桶的顶部开口,所述截泥桶的内部中空形成沉砂空间,所述截泥桶的桶壁顶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井筒本体底部的沉砂室内设置截泥桶,在截泥桶的内部形成沉砂空间,且在沉砂室的侧壁固定支架,将截泥桶桶壁顶部的支撑部与支架可拆卸连接,当沉积杂物堆满截泥桶时,可直接将支撑部与支架拆卸,使截泥桶与支架分离,从而方便将截泥桶自井筒本体内取出,清理截泥桶内的沉积杂物,方便清理且易清理彻底。理且易清理彻底。理且易清理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排水检查井通常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其中排水截泥沉砂井与一般检查井的不同之处在于,排水截泥沉砂井的底部下沉500mm,用于沉积排水管中的砂、淤泥及垃圾等杂物,保持排水管道畅通。但是,目前现有的沉砂井的底部为固定混凝土井壁,杂物沉积在沉砂井底部后,与井壁及井底粘连在一起,导致对沉砂井底部沉积杂物的清理难度大,且易清理不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以解决对沉砂井底部沉积杂物的清理难度大,且易清理不彻底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所述排水截泥沉砂井,包括:
[0006]井筒本体,所述井筒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沉砂室;
[0007]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沉砂室的侧壁;
[0008]截泥桶,所述截泥桶设置于所述沉砂室内,所述截泥桶的顶部开口,所述截泥桶的内部中空形成沉砂空间,所述截泥桶的桶壁顶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
[0009]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所述截泥桶的桶壁顶部向外侧径向延伸形成的桶沿,所述桶沿搭接在所述支架上。
[0010]优选地,所述截泥桶与所述沉砂室同轴布置。
[0011]优选地,所述支架与所述截泥桶的材质均为球墨铸铁。
[0012]优选地,所述截泥桶的上部设置有提手。
[0013]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一端水平插入所述沉砂室的侧壁中,所述支架的另一端设置于井筒本体的内部。
[0014]优选地,所述井筒本体的井壁设置有多个接入管预留孔,所述支架的一侧固定在多个所述接入管预留孔中最下侧的接入管预留孔的孔壁。
[0015]优选地,所述截泥桶的桶底置于所述沉砂室的底壁上。
[0016]优选地,所述井筒本体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井座、接管井筒和底部井筒,所述井座与所述接管井筒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调节井筒,所述接管井筒与所述底部井筒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调节井筒,所述沉砂室设置于所述底部井筒内。
[0017]优选地,所述底部井筒的井壁上设置有两个接入管预留孔,所述接管井筒的井壁上设置有一个接入管预留孔。
[001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在井筒本体底部的沉砂室内设置截泥桶,在截泥桶的内部形成沉砂空间,且在沉砂室的侧壁固定支架,将截泥桶桶壁顶部的支撑部与支架可拆卸连接,当沉积杂物堆满截泥桶时,可直接将支撑部与支架拆卸,使得截泥桶与支架分离,从而方便将截泥桶自井筒本体内取出,清理截泥桶内的沉积杂物,方便清理且容易清理彻底。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排水截泥沉砂井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的A-A向视图;
[0022]图3是图1中的B-B向视图;
[0023]图中,1、井筒本体;11、井座;12、第一调节井筒;13、接管井筒;131、第三接入管预留孔;14、第二调节井筒;15、底部井筒;151、沉砂室;152、第一接入管预留孔;153、第二接入管预留孔;2、支架;3、截泥桶;31、提手;4、井盖;41、固定钢筋;5、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包括井筒本体1、支架2和截泥桶3,其中,所述井筒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沉积排水管中的砂、淤泥及垃圾等杂物的沉砂室151;所述支架2固定在所述沉砂室151的侧壁;所述截泥桶3设置于所述沉砂室151内,所述截泥桶3可与所述沉砂室151同轴布置;所述截泥桶3的顶部开口,所述截泥桶3的内部中空形成沉砂空间,杂物沉积在该沉砂空间内;所述截泥桶3的桶壁顶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架2上,方便截泥桶3在沉砂室151内的安装和分离。
[0026]本技术将截泥桶3桶壁顶部的支撑部与支架2可拆卸连接,当沉积杂物堆满截泥桶3时,可直接将支撑部与支架2拆卸,使得截泥桶3与支架2分离,从而方便将截泥桶3自井筒本体1内取出,清理截泥桶3内的沉积杂物,方便清理且容易清理彻底。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为所述截泥桶3的桶壁顶部向外侧径向延伸形成的桶沿,所述桶沿搭接在所述支架2上,放置截泥桶3时,直接将截泥桶3的桶沿置于支架2上即可,方便放置截泥桶3且方便将截泥桶3取出。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泥桶3的上部设置有提手31,通过提手31可采用吊装设备将截泥桶3自井筒本体1内吊出或将截泥桶3放置于井筒本体1内。提手31可固定在截泥桶3的外壁上。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与所述截泥桶3的材质均为球墨铸铁。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的一端水平插入所述沉砂室151的侧壁中,所述支架2的另一端设置于井筒本体1的内部,将截泥桶3的支撑部置于支架2位于井筒本体1内的一端上。支架2与沉砂室151的侧壁可浇筑固定。
[0031]进一步地,所述井筒本体1的井壁设置有多个接入管预留孔,所述支架2的一侧固定在多个所述接入管预留孔中最下侧的接入管预留孔的孔壁,避免支架2的设置影响接入
管的接入。
[0032]为了进一步固定截泥桶3,使截泥桶3稳固放置于沉砂室151内,所述截泥桶3的桶底置于所述沉砂室151的底壁上,利用沉砂室151的底部对截泥桶3提供一定支撑。
[0033]本实施例中,所述井筒本体1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井座11、接管井筒13和底部井筒15,所述井座11与所述接管井筒1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调节井筒12,所述接管井筒13与所述底部井筒15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调节井筒14,所述沉砂室151设置于所述底部井筒15内。通过第一调节井筒12可调整接管井筒13进入地面5以下的竖直高度位置,方便接管井筒13接入排水管道;通过第二调节井筒14可调整底部井筒15进入地面5以下的竖直高度位置,方便底部井筒15接入排水管道。
[0034]本技术中,第一调节井筒12和第二调节井筒14的结构和尺寸相同,以第一调节井筒12为例,第一调节井筒12的高度可取值为100mm、200mm或500mm。第一调节井筒12和第二调节井筒14的数量根据所需要的接管井筒13、底部井筒15的位置确定,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0035]本实施例中,井座11的顶部开口,开口直径可取值为625mm、650mm或700mm。顶部开口上覆盖有井盖4,井盖4采用铸铁材质制作。井盖4与井座11可通过固定钢筋41固定。井盖4、井筒本体1和截泥桶3均同轴布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筒本体,所述井筒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沉砂室;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沉砂室的侧壁;截泥桶,所述截泥桶设置于所述沉砂室内,所述截泥桶的顶部开口,所述截泥桶的内部中空形成沉砂空间,所述截泥桶的桶壁顶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所述截泥桶的桶壁顶部向外侧径向延伸形成的桶沿,所述桶沿搭接在所述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泥桶与所述沉砂室同轴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截泥桶的材质均为球墨铸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泥桶的上部设置有提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截泥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向前罗思音余以文陈克坚张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