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技术

技术编号:357088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和依次设于衬底上的缓冲层、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GaN基发光二极管中,一般以InGaN(量子阱层)/GaN(量子垒层)作为有源层,但是由于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之间存在严重的晶格失配,并且量子阱层需要较高In组分掺杂,通常生长温度较低,缺陷增加,所以多量子阱存在严重的压电极化,量子阱层中也存在极大的应力,这就导致多量子阱能带的倾斜,从而电子和空穴经过量子阱区时会造成严重的空间分离,产生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QCSE),降低了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发光二极管中,由于Mg的活化困难,导致空穴浓度较低,从而在有源层,通常存在空穴不足的现象,这也降低了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光效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其可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光效。
[0004]本专利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光效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和依次设于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U

GaN层、N

GaN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和P

GaN层,所述有源层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所述量子阱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和第三量子阱子层;其中,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为N
>‑
InGaN层,所述第二量子阱子层为多个交替层叠的InAlGaN层和In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为P

InGaN层。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05

0.1,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的掺杂元素为Si,掺杂浓度为5
×
10
15
‑1×
10
16
cm
‑3。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InAlGaN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1

0.2,Al组分的占比为0.02

0.5,所述InN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2

0.5。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05

0.1,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的掺杂元素为Mg,掺杂浓度为5
×
10
15
‑1×
10
17
cm
‑3。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的厚度为0.3

4nm,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的厚度为0.3

4nm;所述第二量子阱子层的周期数为2

6个,其中,单个InAlGaN层的厚度为0.1

1nm,单个InN层的厚度为0.1

1nm。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为脉冲掺杂型N

InGaN层,其为多个交替层叠的掺杂型N

InGaN层和非掺杂型N

InGa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其周期数为2

6个;
其中,单个掺杂型N

InGaN层的厚度为0.1

0.3nm,单个非掺杂型N

InGaN层的厚度为0.1

0.3nm;所述InN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3

0.5。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为脉冲掺杂型P

InGaN层,其为多个交替层叠的掺杂型P

InGaN层和非掺杂型P

InGa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其周期数为2

6个;单个掺杂型P

InGaN层的厚度为0.1

0.3nm,单个非掺杂型P

InGaN层的厚度为0.1

0.3nm。
[0012]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依次生长缓冲层、U

GaN层、N

GaN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和P

GaN层;所述有源层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所述量子阱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和第三量子阱子层;其中,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为N

InGaN层,所述第二量子阱子层为多个交替层叠的InAlGaN层和In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为P

InGaN层;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第三量子阱子层的生长温度均为700

800℃,生长压力均为100

500torr。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第三量子阱子层生长时所采用的载气为氮气或氩气。
[0014]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括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
[0015]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 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有源层的量子阱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和第三量子阱子层,其中,第一量子阱子层为N

InGaN层,一者,其可降低量子阱极化电场作用,提高电子和空穴波函数的交叠,增加内量子效率;二者,N型掺杂可弱化量子阱层的极化电场。第三量子阱子层为P

InGaN层,一者,其增加了量子阱中的空穴,提升电子空穴复合的几率,二者可与第一量子阱子层相互配合,降低极化电场的作用,提升电子空穴的复合,提升发光效率。其中,第二量子阱子层为交替层叠的InAlGaN层和In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具体的,InAlGaN中引入了Al,晶格完整性高,进而将不太稳定的InN包裹在稳定的InAlGaN中,从而有效提升了量子阱层中In组分的含量,提升量子阱层的晶格质量,进而提升发光效率。此外,InAlGaN中引入的Al可抵消In带来的应力,弱化极化电场,提升发光效率。
[0016]2. 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第一量子阱子层的N

InGaN层采用脉冲掺杂型N

InGaN层,基于该结构,可进一步改善量子阱层的晶格质量,提升In组分的含量,且降低非辐射复合发生的概率。
[0017]3. 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第三量子阱子层的P

InGaN层采用脉冲掺杂方式,其可提升空穴分布的均匀性,有效提升空穴的扩展性能,进一步提升电子空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和依次设于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U

GaN层、N

GaN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和P

GaN层,所述有源层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量子阱子层、第二量子阱子层和第三量子阱子层;其中,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为N

InGaN层,所述第二量子阱子层为多个交替层叠的InAlGaN层和InN层形成的周期性结构,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为P

InGaN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05

0.1,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的掺杂元素为Si,掺杂浓度为5
×
10
15
‑1×
10
16
cm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InAlGaN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1

0.2,Al组分的占比为0.02

0.5,所述InN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2

0.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中In组分的占比为0.05

0.1,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的掺杂元素为Mg,掺杂浓度为5
×
10
15
‑1×
10
17
cm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的厚度为0.3

4nm,所述第三量子阱子层的厚度为0.3

4nm;所述第二量子阱子层的周期数为2

6个,其中,单个InAlGaN层的厚度为0.1

1nm,单个InN层的厚度为0.1

1n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阱子层为脉冲掺杂型N

InGaN层,其为多个交替层叠的掺杂型N

InG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彩霞印从飞程金连刘春杨胡加辉金从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