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0471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属于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所述注入外管的内部设置有注入内管,所述注入内管的内部设置有注气管,所述注入外管上设置有止回圈,多个所述止回圈同轴设置在注入外管上,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呈径向对称设置在注入内管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充气膨胀,封堵住止回阀区段的内注浆管,使得药剂仅能通过止回阀向外扩散,从而可以根据污染物的垂向浓度和类型分布,添加不同比例、不同类型的药剂,实现药剂的定深分层多次注入,保证修复效果,节约药剂成本。节约药剂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原位修复是指在不移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下,对污染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的一种模式。在原位修复技术中,原位化学注入凭借修复效果好、环境敏感度低、投资少等优势成为原位修复中的主流技术。原位化学注入通过建井、直推、搅拌等方式将修复药剂输送至特定的污染范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反应,将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或稳定化,实现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目标。
[0003]对于一个污染地块,通常存在不同的污染物。每种污染物在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浓度分布也大不相同。而目前市面上的原位化学注入装置仅能进行单一的注入,使得每个深度的药剂量基本相同,致使轻污染深度范围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过度修复,而重污染深度范围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出现修复不达标的现象,最终导致工程返工。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研发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根据污染物的垂向浓度和类型分布,添加不同比例、不同类型的药剂,实现药剂的定深分层多次注入,保证修复效果,节约药剂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通过安装不同类型的注入管、密封圈、止回圈,控制药剂精准地在某个深度注入。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包括:注入外管、注入内管、注气管、上密封圈、止回圈、下密封圈,所述注入外管的内部设置有注入内管,所述注入内管的内部设置有注气管,所述注入外管上设置有止回圈,多个所述止回圈同轴设置在注入外管上,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呈径向对称设置在注入内管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注气管固定设置在注入内管的内壁上,所述注入内管可上下移动的设置在注入外管的内部,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固定设置在注入内管的外壁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密封圈包括上气腔和上密封圈壁,所述上气腔与注气管通过短管连接,所述上气腔与注气管相连通,所述下密封圈包括下气腔和下密封圈壁,所述下气腔与注气管通过短管连接,所述下气腔与注气管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由两个堆叠的空心圆台组成,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间距为30

50cm。
[0009]进一步地,注气管未注气时,所述注入内管上的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与注入外管不连接,其中,上密封圈的上密封圈壁与注入外管的内壁不连接,下密封圈的下密封圈壁与注入外管的内壁不连接,注气管注气时,所述注入内管上的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与注入外管连接,其中,上密封圈的上密封圈壁与注入外管的内壁连接,下密封圈的下密封圈壁与注
入外管的内壁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止回圈固定设置在注入外管的外壁上,多个所述止回圈等间距设置在注入外管的外壁上,两个相邻止回圈的间距为30

100cm,所述止回圈外部放置有石英砂,相邻止回圈之间的所述注入外管的外部放置有膨润土。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止回圈包括上止回圈和下止回圈,所述上止回圈的上部固定设置在注入外管上,所述上止回圈的下部与注入外管不固定连接,所述下止回圈的下部固定设置在注入外管上,所述下止回圈的上部与注入外管不固定连接,所述上止回圈和下止回圈仅能由内向外打开。
[0012]进一步地,所述注入外管上开设有外筛孔,所述外筛孔位于所述止回圈的上止回圈和下止回圈连接处,所述外筛孔的直径为6

1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注入内管上开设有内筛孔,所述内筛孔位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之间,所述内筛孔的直径为6

10mm,所述注入内管的内筛孔与注入外管上的内筛孔的孔径相同,所述内筛孔与外筛孔需要处于统一水平面上。
[0014]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0015](1)采用钻机钻取井孔,下放注入外管和提前固定的止回圈,在实管处下放膨润土,在止回圈处下放石英砂。
[0016](2)向注入外管内下放提前安装好的注入内管、注气管、上密封圈、下密封圈至需要注入药剂的止回圈区段。
[0017](3)向注气管内注入压缩空气,使得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上气腔和下气腔膨胀,封堵住止回圈段的内注入管。
[0018](4)通过管道和注入泵,将提前配置好的药剂输送到注入内管,并通过注入内管和注入外管上的内筛孔和外筛孔以及止回圈,扩散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中,达到修复目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注入内管在注入外管的内部可移动到达指定位置,注气管随着注入内管移动,通过注气管将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充气膨胀,封堵住止回阀区段的内注浆管,使得药剂仅能通过止回阀向外扩散,从而可以根据污染物的垂向浓度和类型分布,添加不同比例、不同类型的药剂,实现药剂的定深分层多次注入,控制药剂精准地在某个深度注入,保证修复效果,节约药剂成本,可采用分层注入装置,巧妙地利用一个注入点同时注入不同类型的药剂,既保证了修复效果的有效性,同时又节省了建井成本;采用分层注入装置,在不同深度注入不同浓度的修复药剂,实现了药剂的精准添加,保证了修复效果,节约了药剂使用量。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注入外管;2、注入内管;3、注气管;4、上密封圈;5、止回圈;6、下密封圈;11、外筛孔;21、内筛孔;41、上气腔;42、上密封圈壁;51、上止回圈;52、下止回圈;61、下气腔;62、下密封圈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

2所示,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包括:注入外管1、注入内管2、注气管3、上密封圈4、止回圈5、下密封圈6,所述注入外管1的内部设置有注入内管2,所述注入内管2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包括:注入外管、注入内管、注气管、上密封圈、止回圈、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外管的内部设置有注入内管,所述注入内管的内部设置有注气管,所述注入外管上设置有止回圈,多个所述止回圈同轴设置在注入外管上,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呈径向对称设置在注入内管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管固定设置在注入内管的内壁上,所述注入内管可上下移动的设置在注入外管的内部,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固定设置在注入内管的外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圈包括上气腔和上密封圈壁,所述上气腔与注气管通过短管连接,所述上气腔与注气管相连通,所述下密封圈包括下气腔和下密封圈壁,所述下气腔与注气管通过短管连接,所述下气腔与注气管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均由两个堆叠的空心圆台组成,所述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间距为30

50c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分层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注气管未注气时,所述注入内管上的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与注入外管不连接,其中,上密封圈的上密封圈壁与注入外管的内壁不连接,下密封圈的下密封圈壁与注入外管的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湛刘晨周宇健刘登峰闫利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岩大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