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046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该感应加热头包括有第一加热刀、第二加热刀以及连接部;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相互平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的一侧,用于连接并导通二者,第一加热刀背离连接部的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第二加热刀的另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贴近,二者之间留存容外部工件感应加热的间隙。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有效收窄感应加热过程中交变磁场的空间分布,适配型材表面微小体积元件焊接的热加工需求,适配类似电路板或其他具有较大幅面的型材进行微小体积元件焊接处理等场景中。小体积元件焊接处理等场景中。小体积元件焊接处理等场景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


[0001]本技术属于感应加热
,特别涉及一种感应加热头。

技术介绍

[0002]感应加热技术应用到具体的金属热处理加工场景中时,需要对应具体加工场景设置感应加热头,感应加热头往往用作磁场发生器,对其输入具有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时,该感应加热头可将交变电流转换成为具有对应交变频率的交变磁场,对进入到磁场范围内的金属工件进行感应加热。
[0003]为保证感应加热效果,感应加热头应由具有一定围合面积的金属线材盘绕而成,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感应加热头往往呈现为单圈环形或者多圈弹簧形,例如在申请号为“202110320429.9”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即提供一种高频电磁感应聚焦焊接装置,其中的空心感应线圈即呈现为单圈环形;而在申请号为“201420712705.1”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的620kW采煤机转子笼条与端环中频焊感应圈结构,其中涉及的感应圈即呈现为盘绕了3圈的螺旋形状。
[0004]上述呈现为单圈环形以及多圈弹簧形的感应头在感应加热
应用广泛,能适用大多数的感应加热场合,满足普通的金属工件感应加热加工处理需求。但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对电路板、显示屏或其他具有较大幅面的型材进行微小体积元件焊接处理的场景。以LED显示屏为例,在制造Mini LED显示屏或Micro LED显示屏的制造过程中,即需要将单颗体积极小的LED光源焊接到基板上去,由于显示屏本身相较于单颗LED光源具有较大幅面,其上按照显示要求布置成千上万个LED光源。在这样的场景中,作为目标元件的单颗LED光源体积小巧,其需求焊接的引脚体积更小,而对于由多个单颗LED光源整齐排列构造而成的Mini LED显示屏或Micro LED显示屏而言,其也将面临焊点多、单个焊接点位置要求精准、整体需求焊接点位数目庞大、不同焊接点分布范围广等技术难题。
[0005]上述问题普遍存在于实际生产中,将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与上述加工场景中时,对于呈现为单圈环形或多圈弹簧形的感应头而言,对其通入交变电流后,其产生的磁场,往往在围绕感应加热头本身在其四周空间中均匀分布,在空间中往往呈现为以感应加热头为中心的扁球形、球形或椭球形,这样的磁场分布,并不能满足上述对对电路板、显示屏或其他具有较大幅面的型材进行微小体积元件焊接处理的场景需求。
[0006]综上所述,如何对现有技术中的感应加热头进行改进,使其适用型材表面微小体积元件焊接的热加工需求,克服该类似场景中单个焊点小、焊点数量多、不同焊点之间分布范围广的实际困难,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该感应加热头以其自身结构特点收窄交变磁场,将交变磁场汇聚于较窄范围内,方便适配小体积元件的焊接场景。
[0008]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洁、工作稳定、加热效果好的楔形感应加热头。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该感应加热头包括有第一加热刀、第二加热刀以及连接部;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相互平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的一侧,用于连接并导通二者,第一加热刀背离连接部的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第二加热刀的另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贴近,二者之间留存容外部工件感应加热的间隙。
[0011]在该感应加热头中,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通过连接部连接并导通,则对第一加热刀的一端接入外部交变电源输出的电流,则电流将沿第一加热刀、连接部、第二加热刀至外部交变电源的路径流动,由于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并行,则对于该感应加热头而言,在其工作的任意时刻,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中流通的电流都呈现为等大反向的状态,由于交变电流的传输过程存在临近效应,两路流向相反的电流相互作用,电流将趋向于沿最短路径流动,则在该感应加热头中,第一加热刀中的电流将趋向于沿靠近第二加热刀一侧流动,而第二加热刀中的电流也将趋向于沿靠近第一加热刀一侧流动,从整体来看,不难发现,对该感应加热头施加交流电,交变电流将趋向于对汇聚在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之间留存的间隙附近区域流动,交变电流频率越高,这样的现象就越明显,这样一来,由交流电转换而来的交变磁场也将集中在该间隙附近,即感应加热头处产生的交变磁场受制于相互贴近的两加热刀,被人为收窄在间隙周围,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的需求单次热处理的区域形状与大小,设计具有合理的间隙形状以及间隙宽度,即可得到与该间隙对应分布的狭窄的空间磁场,适配具体加工时体积微小的元件,能对微小体积元件作出更加精准的感应加热焊接加工。
[0012]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刀包括有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围合形成第一加热刀的刀刃;第二加热刀包括有第二主刃边与第二辅刃边,第二主刃边与第二辅刃边围合形成第二加热刀的刀刃;第一加热刀的刀刃贴近第二加热刀的刀刃,两刀刃之间留存容外部工件感应加热的间隙。
[0013]进一步地,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之间所夹角度为锐角;第二主刃边与第二辅刃边之间所夹角度也为锐角。
[0014]由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围合形成的刀刃呈现为锐角,则第一加热刀的刀刃将呈现为薄而扁的形状,第二加热刀的刀刃同理,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的刀刃相贴,则交流电受临近效应影响,逐渐汇聚与两加热刀的刀刃处,并进一步在刀刃附近空间中产生对应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将明显集中在两刀刃之间的间隙附近,交流电的频率越高、两刀刃越尖,这样的现象越明显,交变磁场越汇集,以交变磁场的范围为有效加工加工区域,这样的感应加热头设计将能有效收窄有效加工区域范围,帮助提升单次感应加热加工精度,适配小体积元器件的焊接加工。
[0015]具体应用时,技术人员可视具体加工需求设计不同的间隙形状以适配加工需求,例如设计较短的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保持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之间间隙宽度相对较宽,用于基于感应加热技术焊接较大体积芯片;也可以设计长度较长的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保持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之间间隙宽度相对较窄,用于适配Mini LED显
示屏或Micro LED显示屏表面巨量单颗LED光源阵列式焊接的加工场景。
[0016]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刀还包括有第一背边,第一背边与第一主刃边围合形成第一加热刀的刀背;第二加热刀还包括有第二背边,第二背边与第二主刃边围合形成第二加热刀的刀背;第一背边与第一主刃边所夹角度为直角或钝角;第二背边与第二主刃边所夹角度也为直角或钝角。
[0017]以上述设置方式,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的整个横断面处将被构造成为刀背宽厚而刀刃薄扁的形状,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增强临近效应对交变电流传输的影响,促使交流电汇聚与两加热刀的刀刃处,在间隙附近获得分布更加集中、强度更大的交变磁场,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第一加热刀与第二加热刀本身的耐流特性,以由刀刃到刀背逐渐宽厚的结构特点,提高两加热刀承受高频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楔形感应加热头,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头包括有第一加热刀、第二加热刀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加热刀与所述第二加热刀相互平行,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刀与所述第二加热刀的一侧,用于连接并导通二者,所述第一加热刀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刀的另一端向外部交变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开放连接;所述第一加热刀与所述第二加热刀贴近,二者之间留存容外部工件感应加热的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感应加热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刀包括有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所述第一主刃边与第一辅刃边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加热刀的刀刃;所述第二加热刀包括有第二主刃边与第二辅刃边,所述第二主刃边与第二辅刃边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加热刀的刀刃;所述第一加热刀的刀刃贴近所述第二加热刀的刀刃,两刀刃之间留存容外部工件感应加热的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楔形感应加热头,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双玲赵坤雷剑利韦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灿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