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939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以及固定杆上间隔设置的若干固定单元;固定单元,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为长方体型结构,安装座内设置有固定通孔;固定杆贯穿设置在固定通孔中;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安装座的上表面后端,第三夹持机构设置在安装座的中部;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第二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第三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满足对不同高度测点处三个不同方向应变数据的监测要求,避免采用扎丝的现场绑扎,固定方式简单,稳定性好,有效确保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应变监测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是基于测量物体受力变形所产生的应变的一种传感器,能够实现温度和应变的监测;目前,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大多采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对混凝土所产生的温度和应力进行监测;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可直接埋入混凝土中,其内置的温度传感器可同时监测测点处的温度;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应变的现场实时监控,为混凝土科学养护提供量化依据,进而调整养护措施,最终达到减少甚至消除混凝土有害裂缝的目的。
[0003]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在钢筋上设置三个传感器组,之后将带有传感器组的钢筋埋入待测大体积混凝土中;其中,每个传感器组包括三个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并分别采用扎丝朝向三个不同方向绑扎固定在钢筋上,以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内预设测点处三个不同方向的应变数据监测;而采用扎丝对不同方向的三个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绑扎时,往往出现绑扎难度大,稳定性差,严重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扎丝对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绑扎固定时,绑扎难度大,稳定性差,严重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精度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以及固定杆上间隔设置的若干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安装座、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及第三夹持机构;
[0007]所述安装座为长方体型结构,所述安装座内设置有固定通孔;所述固定通孔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所述固定杆穿设在所述固定通孔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后端,所述第三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中部;
[0008]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
[0009]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0010]所述第三夹持机构,用于对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第一L型夹板、第二L型夹板、第一螺栓及第一螺
母;所述第一L型夹板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开设有螺纹滑槽,所述螺纹滑槽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螺母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螺纹滑槽中,所述第一螺母的移动方向与所述螺纹滑槽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螺纹滑槽的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螺母凹槽;其中,所述第一螺母的一侧设置在其中一个螺母凹槽中,所述第一螺母的另一侧设置在另外一个螺母凹槽中;
[0012]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水平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一侧,并正对所述螺纹滑槽设置;所述第一螺栓竖向设置在所述螺纹滑槽中,所述第一螺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水平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螺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相连;
[0013]所述第二L型夹板的水平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前端另一侧;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二L型夹板的竖直部均与所述安装座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竖直部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的竖直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空间内,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的轴线平行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竖直部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的竖直部顶端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L型夹板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L型夹板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槽内,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另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槽内。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第三L型夹板、第四L型夹板、第三螺栓及第二螺母;所述第三L型夹板与所述第四L型夹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后端;所述安装座的一长边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凹槽,所述开口凹槽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安装座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开口凹槽的开口深度方向与所述安装座的宽度方向平行;
[0017]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水平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后端一侧,并正对所述开口凹槽设置;所述第三螺栓竖向设置在所述开口凹槽中,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下表面下方,并置于所述开口凹槽的下端面下方;其中,所述第二螺母的上端面两侧分别与所述开口凹槽的下端面两侧抵紧设置;所述第三螺栓的上端与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水平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螺母配合相连;
[0018]所述第四L型夹板的水平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后端另一侧;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竖直部和所述第四L型夹板的竖直部均与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竖直部与所述第四L型夹板的竖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夹持空间,所述第二夹持空间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在所述第二夹持空间内,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的轴线平行设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还包括第四螺栓;所述第四螺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竖直部顶端连接,所述第四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L型夹板的竖直部顶端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L型夹板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三夹持槽,所述第四L型夹板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四夹持槽;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三夹持槽内,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另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四夹持槽内。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夹持机构包括两个T型夹板、若干第五螺栓及若干第六螺栓;
[0022]两个T型夹板对称设置,两个T型夹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夹持空间,所述第三夹持空间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夹持空间内,所述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第三夹持空间的轴线平行设置;
[0023]所述安装座的中部开设有安装通口,所述安装通口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T型夹板的水平段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中部,所述T型夹板的竖直段穿设在所述安装通口中;
[0024]若干第五螺栓对称设置在所述T型夹板的水平段两端,所述第五螺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T型夹板的水平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螺栓的另一端与另一个T型夹板的水平段固定连接;
[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1)以及固定杆(1)上间隔设置的若干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安装座(2)、第一夹持机构(7)、第二夹持机构(8)及第三夹持机构(9);所述安装座(2)为长方体型结构,所述安装座(2)内设置有固定通孔(201);所述固定通孔(201)沿所述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贯通设置,所述固定杆(1)穿设在所述固定通孔(201)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7)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前端,所述第二夹持机构(8)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后端,所述第三夹持机构(9)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中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7),用于对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8),用于对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1)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1)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夹持机构(9),用于对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2)进行夹持固定;其中,所述第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2)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7)包括第一L型夹板(701)、第二L型夹板(702)、第一螺栓(703)及第一螺母;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前端;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前端开设有螺纹滑槽(202),所述螺纹滑槽(202)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螺母可移动设置在所述螺纹滑槽(202)中,所述第一螺母的移动方向与所述螺纹滑槽(202)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螺纹滑槽(202)的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螺母凹槽;其中,所述第一螺母的一侧设置在其中一个螺母凹槽中,所述第一螺母的另一侧设置在另外一个螺母凹槽中;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水平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前端一侧,并正对所述螺纹滑槽(202)设置;所述第一螺栓(703)竖向设置在所述螺纹滑槽(202)中,所述第一螺栓(70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水平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螺栓(70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相连;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的水平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前端另一侧;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竖直部和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的竖直部均与所述安装座(2)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竖直部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的竖直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座(2)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空间内,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的轴线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7)还包括第二螺栓(704);所述第二螺栓(70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竖直部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螺栓(70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的竖直部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夹板(701)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L型夹板(702)的竖直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的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槽内,所述第一振弦式应变传感器(10)的另一侧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
机构(8)包括第三L型夹板(801)、第四L型夹板(802)、第三螺栓(803)及第二螺母(804);所述第三L型夹板(801)与所述第四L型夹板(802)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后端;所述安装座(2)的一长边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凹槽(203),所述开口凹槽(203)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安装座(2)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开口凹槽(203)的开口深度方向与所述安装座(2)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三L型夹板(801)的水平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上表面后端一侧,并正对所述开口凹槽(203)设置;所述第三螺栓(803)竖向设置在所述开口凹槽(203)中,所述第二螺母(804)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的下表面下方,并置于所述开口凹槽(203)的下端面下方;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冠杰胡长明鱼琨张勇勇杨明唐良袁一力王志宇杨坤达王雅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