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8524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透水路面技术领域,是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包括路面本体和路面本体一侧的路牙;路面本体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水泥碎石层、第一夯实层、第一压实土基层;路牙由上至下依次为岩石面层、水泥砂浆层、第二夯实层、第二压实土基层;路面本体与路牙相连的一侧内设置有透水管,透水管与水泥碎石层在同一水平面,透水管的外部设置有碎石压实层,碎石压实层位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形成很好的道路渗水结构,可以将雨水和道路表层水进行收集和吸纳。行收集和吸纳。行收集和吸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透水路面
,具体为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城市道路面层多用不透水的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铺筑,路面排水通过路拱横坡实现,并在路边设置雨水口和下水管道。当雨量较大时,路面易形成径流和积水。路面积水不仅阻碍道路通行、影响城市卫生环境,还会降低路面有效摩擦系数,使车辆产生路面滑移,影响交通安全;同时,长期积水会降低道路路基强度,破坏道路路面的结构性能。
[0003]为缓解路面积水,近年来在市政工程中广泛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来铺设道路路面层。雨水落至路面后不会马上形成径流,而是渗入透水性道路面层材料的孔隙中,从而缓解城市道路的积水问题。但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雨水由透水性路面层流向道路两侧时,雨水口难以有组织的快速排除,尤其当雨量较大、降水速率超过透水材料的透水率时,会在路面形成积水;另一方面无法实现对雨水资源沉淀过滤后的收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目的是形成很好的道路渗水结构,可以将雨水和道路表层水进行收集和吸纳。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包括路面本体和路面本体一侧的路牙;所述路面本体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水泥碎石层、第一夯实层、第一压实土基层;所述路牙由上至下依次为岩石面层、水泥砂浆层、第二夯实层、第二压实土基层;所述路面本体与路牙相连的一侧内设置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与水泥碎石层在同一水平面,透水管的外部设置有碎石压实层,所述碎石压实层位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下部。
[0007]进一步的,水泥碎石层与第一夯实层的厚度相等,所述的厚度≥300mm。
[0008]进一步的,水泥砂浆层与第二夯实层的厚度比为1:5。
[0009]进一步的,所述碎石压实层内表面设置有土工布层。
[0010]更进一步,所述碎石压实层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土工格栅。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透水管为
Ø
100mm加筋软式透水管。
[0012]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道路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下设一定厚度的厚灰土保证路基强度,雨水或冲洗路面的水通过面层渗透和路面横坡流至两侧(或单侧),通过土工布和级配碎石过滤流入透水管内,透水管随道路坡度接入就近雨水井,通过雨水管网最终汇至雨水泵房,不仅消减地表径流、净化雨水并控制径流污染,同时可以将雨水和道路表层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吸纳并充分利用,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的剖视图。
[0015]图中,1

路面本体、2

路牙、3

第一沥青混凝土层、4

碎石压实层、5

第二沥青混凝土层、6

水泥碎石层、7

第一夯实层、8

第一压实土基层、9

岩石面层、10

水泥砂浆层、11

第二夯实层、12

第二压实土基层、13

透水管、14

土工布层、15

土工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1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包括路面本体1和路面本体1一侧的路牙2;所述路面本体1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沥青混凝土层5、水泥碎石层6、第一夯实层7、第一压实土基层8。
[0018]路牙2由上至下依次为岩石面层9、水泥砂浆层10、第二夯实层11、第二压实土基层12;所述路面本体1与路牙2相连的一侧内设置有透水管13,所述透水管13与水泥碎石层6在同一水平面,透水管13的外部设置有碎石压实层4,所述碎石压实层4位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下部。碎石压实层4内表面通过沥青粘结有土工布层14。碎石压实层4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之间设置有土工格栅15。
[0019]具体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为40mm厚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PAC

13;第二沥青混凝土层5为60mm厚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

20;水泥碎石层6为300mm厚,压实度≥98%,7天的抗压强度3.0

4.0MPa。第一夯实层7为300mm厚的石灰土,夯实的过程分两步进行,压实度≥97%,7天抗压强度≥8.0MPa。第一压实土基层8为重型标准,压实度>0.93。
[0020]岩石面层9为芝麻灰花岗岩道牙,水泥砂浆层10为30mm厚的1:3的水泥砂浆;第二夯实层11为150mm厚的3:7灰土夯实;第二压实土基层12的压实度>0.93;透水管13为
Ø
100mm加筋软式透水管(现有型号市场购买)。
[0021]土工布层14为防水无纺土工布。
[0022]本实施例的道路路面结构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下设300mm厚灰土保证路基强度,雨水或冲洗路面的水通过面层渗透和路面横坡流至两侧(或单侧),通过土工布和级配碎石过滤流入
Ø
100mm加筋软式透水管内,透水管随道路坡度接入就近雨水井,通过雨水管网最终汇至雨水泵房,不仅消减地表径流、净化雨水并控制径流污染,同时可以将雨水和道路表层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吸纳并充分利用,绿色环保。
[0023]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包括路面本体(1)和路面本体(1)一侧的路牙(2);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本体(1)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沥青混凝土层(5)、水泥碎石层(6)、第一夯实层(7)、第一压实土基层(8);所述路牙(2)由上至下依次为岩石面层(9)、水泥砂浆层(10)、第二夯实层(11)、第二压实土基层(12);所述路面本体(1)与路牙(2)相连的一侧内设置有透水管(13),所述透水管(13)与水泥碎石层(6)在同一水平面,透水管(13)的外部设置有碎石压实层(4),所述碎石压实层(4)位于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及雨水收集道路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涛杨文斌杨坤柳李俊刘晓芃张婷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