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825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包括设置于主河道内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块,设置于大支流中的ERP处理模块,设置于小支流旁的异位氧化塘,设置于排污口的流化床,设置于主河道侧的微生物驯化装置,以及设置于主河道末端的异位处理池。该流域生态修复系统,通过对整个流域的污水处理的合理布局,先对各个直流或排污入口的污水预先处理,直接收集排污口的污水,降低市政截污工程投入,及时处理河道每天排放的污水,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降低处理难度,并且在顶部的绿化处理实现美化环境。该系统的布局能够使流域水质达到三类水质的标准,对流域中的污水治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该修复系统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污染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污水处理近几年发展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升,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乡村及城镇地区通常只设置很小的排水沟,地形也较为复杂,污水处理难度大。近几年,环境治理成为最大的挑战,特别是污水排放和处理问题,不仅影响着本地区的环境和水质,也影响着下游地区的。
[0003]黑臭水体是大部分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产生的环境产物,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渐不足,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污染物进入河道,同时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镇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

N)、磷(P)超标,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而现有的净化岛需先培养一段时间才可使用;净化效果差;固定安装,使用不便。
[0004]加上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导致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
[0005]对于流域问题,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各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汇入主河道道中,排入河道内的支流大小不一,排水量也存在较大区别,污染情况也具有不同特点,各种污水混合,治理难度更大,形成恶性循环,急需设计一种能够对复杂流域进行污水处理的系统化工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包括设置于主河道内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块,设置于大支流中的ERP处理模块,设置于小支流旁的异位氧化塘,设置于排污口的流化床,设置于主河道侧的微生物驯化装置并连通主河道,以及设置于主河道末端的异位处理池,所述主河道内布设有若干移动净化岛,所述大支流、小支流和排污口的出口处、大支流内或原位生态修复模块的上下游设置移动净化岛,所述主河道内间隔设有生态滤坝;所述主河道、大支流、小支流或/和排污口内设置有水质检测仪。
[0009]所述主河道末端与异位处理池间设有导流坝或抽水泵。
[0010]所述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块设有高效生物基、生物蜡和曝气装置,所述高效生物基
布设于主河道内,所述生物蜡悬挂于主河道中,所述曝气装置间隔设置于主河道内,所述主河道内间隔设有生态滤坝。
[0011]所述的ERP处理模块包括污水处理池、生物填料滤床和生态滤毯,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蓄水沉淀池、调节池、厌氧池、膜生物反应池和污泥池,第一蓄水沉淀池、第一调节池、第一厌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一污泥池连通的管路上均设有真空泵,所述第一蓄水沉淀池设置于河道排污口,所述第一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出水管连通所述生物填料滤床,所述第一污泥池设有出泥管,所述生物填料滤床内设有若干格栅,所述格栅由若干格栏条组成,格栅将生物填料滤床分割为若干格槽,格槽内填充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上附有微生物及形成的生物膜,生物填料滤床顶部铺设有生态滤毯,所述生态滤毯与格栅固定连接,生态滤毯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深入生物填料内,生物填料滤床底部埋设有洄流管。
[0012]所述的异位氧化塘包括第二蓄水沉淀池、连接管和污水处理单元,蓄水沉淀池设置于河道排污口处,第二蓄水沉淀池通过连接管连接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处理单元包括第二调节池、第二厌氧池、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污泥池,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第二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第二污泥池设有出泥管。
[0013]所述的流化床包括反应器和曝气系统,所述反应器的外壁均呈网格状,所述反应器包括由所述网格状外壁围合而成的反应室,所述曝气系统包括多个设于反应室底部的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通过输气管道与外部一鼓风机连通,所述反应室内悬浮有用于供微生物附着的载体填料,所述曝气盘曝气使得载体填料始终悬浮在反应室内并保持运动状态。
[0014]所述的微生物驯化装置包括生产桶体,所述生产桶体的上部位置设有桶盖,所述生产桶体的外侧位置设有计时器,所述生产桶体上在位于计时器的侧面位置设置有温控装置,所述生产桶体上在位于计时器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氧气释放装置,所述生产桶体上在位于温控装置的下方位置设有报警器,所述桶盖上设有培养基添加装置,所述桶体内侧设有生物蜡释放仓,所述氧气释放装置设有氧气探头伸入桶体内,所述培养基添加装置设有成分探头伸入桶体内。
[0015]所述的异位处理池包括污水处理机构和升降抬升机构,所述污水处理机构设于河床内,所述升降抬升机构设于河床侧面或河床上方,污水处理机构与升降抬升机构连接;所述污水处理机构依次排列有第三厌氧池、兼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通过管路依次连通,各池中填充有生物砖,好氧池和兼氧池中设有活性填料;所述污水处理机构前方设有沉淀调节池,沉淀调节池设有升降抬升机构和反冲洗装置。反冲洗机构设有泵、管道和喷头,所述泵为水泵或气泵,设于填料层的下方或侧面;管道布置于填料层的下方或出口处,喷头设于管道上。
[0016]所述移动净化岛,包括主框体和料仓,所述主框体顶部两侧均设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转动安装有收卷轴,所述收卷轴中间位置设有调节块,所述主框体一侧设有侧框体,所述主框体底部设有锚块;所述料仓设于主框体内,料仓两侧设置隔板分割有缺氧区、中间为好氧区,所述生物砖固定或吊装于料仓内,所述活性填料分散于料仓内,所述曝气装置设于主框体下端,曝气装置的曝气管设于料仓的好氧区下端,所述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为密封板,上端设有缺口或网板,所述主框体顶部设有种植架。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流域生态修复系统,通过对整个流域的污水处理的合理
布局,针对各支流、河道和排污口的特点设置处理装置,对整个流域的污水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理,先对各个直流或排污入口的污水预先处理,直接收集排污口的污水,对流域污水处理采用多种处理模块的有效配合,大大提升了处理效率及效果,降低市政截污工程投入,及时处理河道每天排放的污水,处理效果好,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降低处理难度,并且在顶部的绿化处理实现美化环境。该系统的布局能够快速实现流域中的除臭,降解氨氮,降低重金属含量,并向河道中补充活性生物填料,提升流域的整体污水处理能力,河道中的水可达到三类水质的标准,对流域中的污水治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该修复系统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主河道内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块,设置于大支流中的ERP处理模块,设置于小支流旁的异位氧化塘,设置于排污口的流化床,设置于主河道侧的微生物驯化装置并连通主河道,以及设置于主河道末端的异位处理池,所述主河道内布设有若干移动净化岛,所述大支流、小支流和排污口的出口处、大支流内或原位生态修复模块的上下游设置移动净化岛,所述主河道内间隔设有生态滤坝;所述主河道、大支流、小支流或/和排污口内设置有水质检测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河道末端与异位处理池间设有导流坝或抽水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位生态修复模块设有高效生物基、生物蜡和曝气装置,所述高效生物基布设于主河道内,所述生物蜡悬挂于主河道中,所述曝气装置间隔设置于主河道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RP处理模块包括污水处理池、生物填料滤床和生态滤毯,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蓄水沉淀池、调节池、厌氧池、膜生物反应池和污泥池,第一蓄水沉淀池、第一调节池、第一厌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一污泥池连通的管路上均设有真空泵,所述第一蓄水沉淀池设置于河道排污口,所述第一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出水管连通所述生物填料滤床,所述第一污泥池设有出泥管,所述生物填料滤床内设有若干格栅,所述格栅由若干格栏条组成,格栅将生物填料滤床分割为若干格槽,格槽内填充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上附有微生物及形成的生物膜,生物填料滤床顶部铺设有生态滤毯,所述生态滤毯与格栅固定连接,生态滤毯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深入生物填料内,生物填料滤床底部埋设有洄流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异位氧化塘包括第二蓄水沉淀池、连接管和污水处理单元,蓄水沉淀池设置于河道排污口处,第二蓄水沉淀池通过连接管连接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处理单元包括第二调节池、第二厌氧池、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污泥池,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第二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第二污泥池设有出泥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域生态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永陈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水世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