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6955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矿山求生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包括上半球形外框架,上半球形外框架下方有下半球形外框架,上半球形外框架的框架内部有瓦楞结构,上半球形外框架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口,上半球形外框架与下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台,下半球形外框架与上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槽,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下方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下方有小型蓄电池,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位于支撑板上方固定有水箱,水箱内一侧固定有吸管,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位于水箱一旁有供氧设备,供氧设备顶部开设有输氧口。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球形结构,支撑防护系能力强,具有供水供氧装置的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矿山求生
,具体是指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山指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矿山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采矿车间和一些辅助车间,大部分矿山还包括选矿场,众所周知,采矿业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在对矿山进行采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危险事故,这些事故很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从而给家庭、企业甚至是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矿山企业一般都会配备相应的救生装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在现有技术中的矿山救生装置多为传统求生装置,结构简单,防护功能单一,所能承受压力范围限度较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具有球形结构、支撑防护系能力强、具有供水供氧装置的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球形外框架,主要用于承受顶部落石与落煤,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下方设置有下半球形外框架,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镶嵌在地面中,用于固定该装置,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的框架内部开设有半球形中空区域,所述半球形中空区域中设置有瓦楞结构,其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口,能够进行通风换气,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与下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台,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与上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槽,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与下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一,所述铰接台一一侧开设有铰接孔,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与上半球形外框架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二,所述铰接台二一侧固定有铰接柱,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与下半球形外框架之间通过铰接孔与铰接柱的配合互相铰接,便于上半球形外框架的开启,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下方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方设置有小型蓄电池,为环形带灯、供氧设备、定位装置提供电源,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位于支撑板上方固定有水箱,为受困人员提供饮用水,所述水箱内一侧固定有吸管,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位于水箱一旁设置有供氧设备,在氧气不足时,给受困人员提供氧气,所述供氧设备顶部开设有输氧口。
[0005]首先工作人员拉动握把,将上半球形外框架打开,然后将上半球形外框架关闭,使环形卡台槽接在环形卡槽内,然后落石与落煤会首先落到上半球形外框架,上半球形外框架为半球形不会进行堆积,当坍塌结束后,该装置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力,由于该装置为球形,所以能够对这种压力有着较好的支撑,再加上瓦楞结构,使该装置进一步加强了支撑层,定位装置在小型蓄电池电量充沛的情况下,会持续保持定位,若受困人员被困时间较长,也能够通过水箱来补充水分,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供氧设备进行供氧,延长等待救援的时间。
[0006]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内侧固定有海绵软垫,保护受困人员的头部。
[0007]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内侧位于环形卡台处固定有环形带灯,为受困人员提供照明。
[0008]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外侧远离铰接台一的一端固定有握把,便于打开上半球形外框架。
[0009]所述瓦楞结构竖向设置在半球形中空区域中。
[0010]所述环形带灯、供氧设备、定位装置均与小型蓄电池电性连接。
[0011]所述环形卡台槽接在环形卡槽内。
[0012]所述小型蓄电池一旁设置有定位装置,能够便于救援人员搜寻。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技术将传统的救生装置设计为球形,球形具有良好的受压能力,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增加了瓦楞结构,立式结构能够大大增强该装置的支撑性能,增加了供水供氧装置,能够为被困人员等待救援争取时间,增加了定位装置,能够为救援提供定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正面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侧面剖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的瓦楞结构展开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的瓦楞结构局部立体图。
[0019]附图中:
[0020]1、上半球形外框架;2、下半球形外框架;1.1、半球形中空区域;1.2、瓦楞结构;1.3、通风口;1.4、环形卡台;1.5、铰接台一;1.6、海绵软垫;1.7、环形带灯;1.8、握把;2.1、环形卡槽;2.2、铰接台二;2.3、支撑板;2.4、小型蓄电池;2.5、水箱;2.6、吸管;2.7、供氧设备;2.8、输氧口;2.9、定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为了解决结构简单,防护功能单一,所能承受压力范围限度较小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球形外框架1,主要用于承受顶部落石与落煤,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下方设置有下半球形外框架2,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镶嵌在地面中,用于固定该装置,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的框架内部开设有半球形中空区域1.1,所述半球形中空区域1.1中设置有瓦楞结构1.2,其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口1.3,能够进行通风换气,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台1.4,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与上半球形外框架1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槽2.1,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一1.5,所述铰接台一1.5一侧开设有铰接孔,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与上半球形外框架1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二2.2,所述铰接台二2.2一侧固定有铰接柱,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孔与铰接柱的配合互相铰接,便于上半球形
外框架1的开启,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内侧下方固定有支撑板2.3,所述支撑板2.3下方设置有小型蓄电池2.4,为环形带灯1.7、供氧设备2.7、定位装置2.8提供电源,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内侧位于支撑板2.3上方固定有水箱2.5,为受困人员提供饮用水,所述水箱2.5内一侧固定有吸管2.6,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内侧位于水箱2.5一旁设置有供氧设备2.7,在氧气不足时,给受困人员提供氧气,所述供氧设备2.7顶部开设有输氧口2.8。
[0023]本技术中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内侧固定有海绵软垫1.6,保护受困人员的头部。
[0024]本技术中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内侧位于环形卡台1.4处固定有环形带灯1.7,为受困人员提供照明。
[0025]本技术中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外侧远离铰接台一1.5的一端固定有握把1.8,便于打开上半球形外框架1。
[0026]本技术中所述瓦楞结构1.2竖向设置在半球形中空区域1.1中。
[0027]本技术中所述环形带灯1.7、供氧设备2.7、定位装置2.8均与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山安全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球形外框架(1),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下方设置有下半球形外框架(2),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镶嵌在地面中,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的框架内部开设有半球形中空区域(1.1),所述半球形中空区域(1.1)中设置有瓦楞结构(1.2),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风口(1.3),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台(1.4),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与上半球形外框架(1)相接触处固定有环形卡槽(2.1),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一(1.5),所述铰接台一(1.5)一侧开设有铰接孔,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与上半球形外框架(1)相接触的一端固定有铰接台二(2.2),所述铰接台二(2.2)一侧固定有铰接柱,所述上半球形外框架(1)与下半球形外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孔与铰接柱的配合互相铰接,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内侧下方固定有支撑板(2.3),所述支撑板(2.3)下方设置有小型蓄电池(2.4),所述下半球形外框架(2)内侧位于支撑板(2.3)上方固定有水箱(2.5),所述水箱(2.5)内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云渠爱巧张永华庄世勇何晓光张杰李娜王寰宇顾路洪求友武占超韩旭侯国荣张玉城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