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633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7:04
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包括支撑底座、模具本体、加热管、限位抵接机构、协同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加热管从加热空腔两侧的入管开口装入,加热管在加热空腔内滚动并通过限位抵接板进行抵接定位,每次在装入一个加热管之前需要将对应的限位抵接板向上移动并抵接至加热空腔的内部上侧壁;当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限位抵接板向下并从条形穿接口向下脱离模具本体的加热空腔,此时加热管由于失去了支撑限位,加热管自动从加热空腔内向中间底部滚动并从出管开口移出,如此实现便利的装配。配。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用模具是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产设备;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为电能;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能源,很早就被人们利用;风力发电的机械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模具;风力发电叶片多为树脂类玻璃钢产品,在不同的工序和时间段,对叶片模具有不同的温度要求,一般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但是加热管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拆卸检修,而对于风电叶片模具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加热管一般长度也比较长,拆卸和装配一般比较繁琐,如此需要对加热管的拆卸和装配结构进行改进升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解决的问题为:提供一种加热管拆卸安装便利快捷的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包括支撑底座、模具本体、加热管、限位抵接机构、协同驱动机构;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前后分别安装一个支撑底座;所述模具本体的内部设有加热空腔,加热空腔的底部中间设有出管开口,出管开口呈长条形结构,加热空腔的两侧分别设有入管开口,入管开口呈长条形结构;所述加热空腔内安装多个加热管,加热管从入管开口进入加热空腔,加热管从出管开口向下脱离加热空腔;所述加热管的一侧分别安装一个限位抵接机构,限位抵接机构分别对加热管进行抵接限位;所述限位抵接机构包括限位抵接板、浮动螺纹柱、驱动环体、定位支架;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部安装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均匀开设多个穿接通道;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底部分别开设多个条形穿接口;所述条形穿接口上分别上下浮动穿接一个限位抵接板;所述限位抵接板的下侧分别安装多个浮动螺纹柱;所述浮动螺纹柱的下端分别穿接于穿接通道上;所述穿接通道的上侧四周分别转动卡接一个驱动环体;所述浮动螺纹柱的下端螺纹旋接于驱动环体内部四周;所述驱动环体转动带动浮动螺纹柱上下移动,浮动螺纹柱带动限位抵接板上下移动,限位抵接板向上穿过条形穿接口进入模具本体的加热空腔并抵接于加热空腔的内部上内壁处,限位抵接板的一侧对加热管进行限位抵接支撑,限位抵接板向下并从条形穿接口向下脱离模具本体的加热空腔后,加热管从加热空腔内向中间底部滚动并从出管开口移出;所述限位抵接机构的后端分别安装一个协同驱动机构;所述协同驱动机构包括移动齿板和驱动气缸;所述驱动环体的四周外侧设有齿轮环面,齿轮环面的外侧共同咬合连接一个移动齿板;所述移动齿板的后端安装驱动气缸,驱动气缸安装于定位支架的上;所述加热空腔的上侧设有导热层;所述加热空腔的下侧和限位抵接板由隔热材料制成;所述加热空腔呈向下凸起的弧形结构。
[0006]进一步,所述穿接通道的上端四周设有环形卡槽;所述驱动环体的下端两侧设有转动卡齿;所述转动卡齿旋转卡接于环形卡槽上。
[0007]进一步,所述加热空腔两侧的入管开口外侧分别设有转动封闭盖板。
[0008]进一步,所述定位支架呈U形结构;所述定位支架的上端两侧分别连接于模具本体的下方两侧。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0]本技术将加热管从加热空腔两侧的入管开口装入,加热管在加热空腔内滚动并通过限位抵接板进行抵接定位,每次在装入一个加热管之前需要将对应的限位抵接板向上移动并抵接至加热空腔的内部上侧壁;当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限位抵接板向下并从条形穿接口向下脱离模具本体的加热空腔,此时加热管由于失去了支撑限位,加热管自动从加热空腔内向中间底部滚动并从出管开口移出,如此实现便利的装配。
[0011]本技术通过驱动气缸带动移动齿板前后移动,移动齿板协同咬合驱动多个驱动环体转动,从而带动浮动螺纹柱上下移动,如此带动限位抵接板上下移动,进而通过限位抵接板对加热管进行抵接限位或分离解除限位机构。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限位抵接机构、协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限位抵接板、浮动螺纹柱、驱动环体、移动齿板的侧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开始装配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加热管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技术加热管拆卸移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1至7所示,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包括支撑底座1、模具本体2、加热管3、限位抵接机构4;所述模具本体2的两侧前后分别安装一个支撑底座1;所述模具本体2的内部设有加热空腔21,加热空腔21的底部中间设有出管开口23,出管开口23呈长条形结构,加热空腔21的两侧分别设有入管开口24,入管开口24呈长条形结构;所述加热空腔21内安装多个加热管3,加热管3从入管开口24进入加热空腔21,加热管3从出管开口23向下脱离加热空腔21;所述加热管3的一侧分别安装一个限位抵接机构4,限位抵接机构4分别对加热管3进行抵接限位;所述限位抵接机构4包括限位抵接板41、浮动螺纹柱42、驱动环体43、定位支架44;所述模具本体2的底部安装定位支架44,定位支架44上均匀开设多个穿接通道441;所述模具本体2的两侧底部分别开设多个条形穿接口25;所述条形穿接口25上分别上下浮动穿接一个限位抵接板41;所述限位抵接板41的下侧分别安装多个浮动螺纹柱42;所述浮动螺纹柱42的下端分别穿接于穿接通道441上;所述穿接通道441的上侧四周分别转动卡接一个驱动环体43;所述浮动螺纹柱42的下端螺纹旋接于驱动环体43内部四周;
所述驱动环体43转动带动浮动螺纹柱42上下移动,浮动螺纹柱42带动限位抵接板41上下移动,限位抵接板41向上穿过条形穿接口25进入模具本体2的加热空腔21并抵接于加热空腔21的内部上内壁处,限位抵接板41的一侧对加热管3进行限位抵接支撑,限位抵接板41向下并从条形穿接口25向下脱离模具本体2的加热空腔21后,加热管3从加热空腔21内向中间底部滚动并从出管开口23移出。如图1至7所示,为了实现便利稳定的驱动,进一步,还包括协同驱动机构5;所述限位抵接机构4的后端分别安装一个协同驱动机构5;所述协同驱动机构5包括移动齿板51和驱动气缸52;所述驱动环体43的四周外侧设有齿轮环面,齿轮环面的外侧共同咬合连接一个移动齿板51;所述移动齿板51的后端安装驱动气缸52,驱动气缸52安装于定位支架44的上。如图1至7所示,为了提高热量导入以及隔热性能,进一步,所述加热空腔21的上侧设有导热层22;所述加热空腔21的下侧和限位抵接板41由隔热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加热空腔21呈向下凸起的弧形结构。
[0021]如图1至7所示,为了便于驱动环体43的稳定转动,进一步,所述穿接通道4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管活动装配式风电叶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模具本体、加热管、限位抵接机构、协同驱动机构;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前后分别安装一个支撑底座;所述模具本体的内部设有加热空腔,加热空腔的底部中间设有出管开口,出管开口呈长条形结构,加热空腔的两侧分别设有入管开口,入管开口呈长条形结构;所述加热空腔内安装多个加热管,加热管从入管开口进入加热空腔,加热管从出管开口向下脱离加热空腔;所述加热管的一侧分别安装一个限位抵接机构,限位抵接机构分别对加热管进行抵接限位;所述限位抵接机构包括限位抵接板、浮动螺纹柱、驱动环体、定位支架;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部安装定位支架,定位支架上均匀开设多个穿接通道;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底部分别开设多个条形穿接口;所述条形穿接口上分别上下浮动穿接一个限位抵接板;所述限位抵接板的下侧分别安装多个浮动螺纹柱;所述浮动螺纹柱的下端分别穿接于穿接通道上;所述穿接通道的上侧四周分别转动卡接一个驱动环体;所述浮动螺纹柱的下端螺纹旋接于驱动环体内部四周;所述驱动环体转动带动浮动螺纹柱上下移动,浮动螺纹柱带动限位抵接板上下移动,限位抵接板向上穿过条形穿接口进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迈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