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566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包括机架、印刷辊筒、供墨辊筒、涂墨刮墨机构、回墨机构及供墨机构,其中:供墨辊筒的供墨筒体包括供墨轴和套设于供墨轴外部的供墨套;涂墨刮墨机构平包括刮墨盒和间隔设置于刮墨盒顶部的若干喷头;刮墨盒的前端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刮刀;回墨机构包括横截面为倒锥形的回墨槽;供墨机构包括储墨箱,储墨箱的回料口第一回墨管道,出料口通过供墨管道连通若干喷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特定结构设计的涂墨刮墨机构,通过上下两个刮刀将供墨辊筒表面剩余的油墨刮下,使其掉落至下方的回墨机构中,从而方便地对供墨辊筒进行及时清理,减少油墨堆积,保证印刷的正常进行。保证印刷的正常进行。保证印刷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墨印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的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专利技术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0003]但现有的印刷设备在使用时,其不方便对供墨辊上的油墨进行及时清理,容易造成油墨堆积,影响后续的印刷效果,并且在供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供墨不均匀的现象,从而导致其实用性较差。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对印刷设备进行供墨并对供墨辊上的油墨进行及时清理的供墨机构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可连续对印刷设备供墨并及时清理供墨辊上的油墨,防止油墨堆积。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包括机架和印刷辊筒,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一侧的供墨辊筒、涂墨刮墨机构、回墨机构及供墨机构,其中:
[0008]所述供墨辊筒平行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左侧,其供墨筒体包括供墨轴和套设于所述供墨轴外部的供墨套,所述供墨套与所述供墨辊筒呈相切布置,且所述供墨轴的两端可调节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0009]所述涂墨刮墨机构平行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的右下侧,其包括刮墨盒和间隔设置于所述刮墨盒顶部的若干喷头;所述刮墨盒的前端为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供墨辊筒相配合的第一刮刀和第二刮刀;
[0010]所述回墨机构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的下方位置,其包括横截面为倒锥形的回墨槽,且所述回墨槽的底部通过第一回墨管道连接所述供墨机构;
[0011]所述供墨机构包括储墨箱,所述储墨箱的回料口通过第二回墨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回墨管道,出料口通过供墨管道连通若干所述喷头。
[0012]优选地,所述机架包括第一支撑方通、第二支撑方通、第三支撑方通、第四支撑方通、支撑板及电机安装板,其中:
[0013]所述第一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呈竖向阵列布置,形成若干列;
[0014]所述第二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
的下端;
[0015]所述第三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的上端;
[0016]第四支撑方通为若干个,分别纵向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支撑方通;
[0017]所述支撑板为两个,分别纵向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方通的左右两端,两者呈对称布置,且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和第三限位孔;
[0018]所述电机安装板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四支撑方通上,其位于所述机架的一端,且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
[0019]较为优选地,所述机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传动皮带和驱动电机,其中:
[0020]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且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
[0021]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的上方位置,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
[0022]所述传动皮带设置于一所述支撑板的外侧位置,其一端连接所述印刷辊筒,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
[0023]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且其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皮带。
[0024]优选地,所述印刷辊筒包括印刷筒体、第一转轴、第一轴承、第一调节杆、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一压紧螺母,其中:
[0025]所述第一转轴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筒体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的第一限位孔内;
[0026]所述第一轴承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限位孔内;
[0027]所述第一调节杆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顶端的第一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环焊接连接;
[0028]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位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上端;
[0029]所述第一压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上端。
[0030]优选地,所述供墨辊筒包括供墨筒体、第二转轴、第二轴承、第二调节杆、第二锁紧螺母和第二压紧螺母,其中:
[0031]所述供墨筒体由供墨轴和供墨套组成,所述供墨轴的外周壁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供墨套的内周壁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
[0032]所述第二转轴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供墨筒体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的第二限位孔内;
[0033]所述第二轴承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限位孔内;
[0034]所述第二调节杆为两个,其下端分别穿过所述支撑板顶端的第二通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环焊接连接;
[0035]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位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上端;
[0036]所述第二压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的顶部,且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上端。
[0037]优选地,所述刮墨盒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壳体结构,其前端面为弧形面,下端为倒锥形的滴墨锥,其中:
[0038]所述弧形面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刮刀,下端设置有向上凸起的第二刮刀,且其端面均布有若干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第一集墨孔;
[0039]所述刮墨盒顶端的中部纵向设置有挡墨板,所述挡墨板的内侧至所述第二刮刀之间形成积墨槽,外侧至后端挡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溢流槽;
[0040]所述滴墨锥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二集墨孔,所述第二集墨孔连通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回墨机构的正上方位置。
[0041]较为优选地,所述刮墨盒的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对应位于供墨筒体的外侧位置,且其外侧壁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对应嵌设于支撑板的第三限位孔内。
[0042]较为优选地,若干所述喷头分别通过供墨支管连通供墨横管,所述供墨横管的中部连通所述供墨机构上的供墨管道。
[0043]优选地,所述回墨机构还包括过滤网板,其中:
[0044]所述过滤网板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回墨槽的顶部,且所述过滤网板上开设有若干网孔。
[0045]优选地,所述供墨机构还包括回墨循环泵和供墨循环泵,其中:
[0046]所述回墨循环泵安装于所述第二回墨管道上,以及所述供墨循环泵安装于所述供墨管道上。...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包括机架(100)和印刷辊筒(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一侧的供墨辊筒(300)、涂墨刮墨机构(400)、回墨机构(500)及供墨机构(600),其中:所述供墨辊筒(300)平行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左侧,其供墨筒体(301)包括供墨轴(3011)和套设于所述供墨轴(3011)外部的供墨套(3012),所述供墨套(3012)与所述供墨辊筒(300)呈相切布置,且所述供墨轴(3011)的两端可调节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涂墨刮墨机构(400)平行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300)的右下侧,其包括刮墨盒(401)和间隔设置于所述刮墨盒(401)顶部的若干喷头(402);所述刮墨盒(401)的前端为弧形面(4011),且所述弧形面(40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供墨辊筒(300)相配合的第一刮刀(40111)和第二刮刀(40112);所述回墨机构(500)设置于所述供墨辊筒(300)的下方位置,其包括横截面为倒锥形的回墨槽(501),且所述回墨槽(501)的底部通过第一回墨管道(503)连接所述供墨机构(600);所述供墨机构(600)包括储墨箱(601),所述储墨箱(601)的回料口通过第二回墨管道(602)连通所述第一回墨管道(503),出料口通过供墨管道(604)连通若干所述喷头(4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0)包括第一支撑方通(101)、第二支撑方通(102)、第三支撑方通(103)、第四支撑方通(104)、支撑板(105)及电机安装板(108),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为若干个,分别呈竖向阵列布置,形成若干列;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的下端;所述第三支撑方通(103)为若干个,分别横向焊接连接每一列的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方通(101)的上端;第四支撑方通(104)为若干个,分别纵向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所述支撑板(105)为两个,分别纵向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方通(102)的左右两端,两者呈对称布置,且其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051)、第二限位孔(1052)和第三限位孔(1053);所述电机安装板(108)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四支撑方通(104)上,其位于所述机架(100)的一端,且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06)、第二连接件(107)、传动皮带(109)和驱动电机(11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6)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位置,且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105);所述第二连接件(107)设置于所述印刷辊筒(200)的上方位置,其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左右两所述支撑板(105);所述传动皮带(109)设置于一所述支撑板(105)的外侧位置,其一端连接所述印刷辊筒(200),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10);所述驱动电机(110)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08)上,且其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皮带(10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印刷机的双刮刀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辊筒(200)包括印刷筒体(201)、第一转轴(202)、第一轴承(203)、第一调节杆(204)、第一锁紧螺母(205)和第一压紧螺母(206),其中:所述第一转轴(202)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筒体(201)的两端,且活动设置于支撑板(105)的第一限位孔(1051)内;所述第一轴承(203)为两个,分别可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02)的端部,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5)的第一限位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斌高雪雯赵恒亮杨勇周玄波甘忆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