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499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包括MCU主控芯片、DC接口电路、Ty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


[0001]本技术涉及脱毛仪
,尤其涉及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脱毛仪大多采用交流转直流固定输出电压的电源适配器供电,或直接采用交流电供电。电源适配器在携带上不方便,很多情况下只用于脱毛仪的使用,少有其它设备需要与之共用适配器,造成存放上的麻烦,同时增加了环保的压力。而直接采用交流电的供电方式必然会使得脱毛仪产品体积过大的问题,同时用户操作上也存在安全风险。
[0003]在将电源接口与适配的电路改为Type

C类型时,现有的脱毛仪需要支持快充协议来激活Type

C充电器输出需要的功率。同时,Type

C接口与原来的适配器接口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有的产品结构难以直接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包括MCU主控芯片、DC接口电路、Type

C接口供电组件、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储能器组件、触发模块、灯管控制模块、灯管、LED指示单元、感应单元和按键单元,所述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DC接口电路、Type

C接口供电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选择切换DC接口供电或Type

C接口供电,所述供电电源选择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储能器组件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储能器组件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MCU主控芯片和灯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灯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灯管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MCU主控芯片通过触摸模块触发灯管控制模块后由灯管发出激光,所述MCU主控芯片分别与Type

C接口供电组件和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感应单元和按键单元的信号输出端与MCU主控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LED指示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MCU主控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0007]本技术优选的,所述DC接口电路包括DC接口和第一电容器,所述DC接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地,所述DC接口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与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
[0008]本技术优选的,所述Type

C接口供电组件包括Type

C接口、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第四电阻器和第五电阻器,所述Type

C接口的CC1端分别与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Type

C接口的CC2端分别与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的输入端和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均接地。
[0009]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包括Step

Up电源芯片、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四电容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
和第四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器的第一端和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Step

Up电源芯片的VBUS端分别与Type

C接口的B9端、A9端和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与MCU主控芯片的RXD端连接。
[0010]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储能器组件包括储能器充电模块和储能器,
[0011]所述储能充电模块包括升压变压器和第一晶体管、第六电阻器和第七电阻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与MCU主控芯片的LM POWER PWM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与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0012]所述储能器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八电阻器和第五电容器,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升压变压器的HV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五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第五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0013]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触发模块包括高压发生器和第六电容器,所述第六电容器的第二端与高压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上连接有反光铝片。
[0014]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灯管控制模块包括高压可控硅管、第八电阻器、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第十二电阻器、第十三电阻器、第十四电阻器、第十五电阻器、第七电容器、第八电容器、第九电容器、第十电容器、第十一电容器、第二三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器的第一端、高压可控硅管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串联第九电阻器后分别与第七电容器的第一端、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和MCU主控芯片的LM POWER VALUE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器串联第十一电阻器后接地,所述第七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高压可控硅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一端、第八电容器的第一端和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器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二端与MCU主控芯片的LM TR CTRL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和MCU主控芯片的V3P3D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九电容器的第一端和灯管的T2连接,所述第九电容器串联第十电容器后接地,所述第十一电容器的第一端与第六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十一电容器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灯管的T3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0015]本技术优选的,所述LED指示单元包括LED灯接口、第十六电阻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第六发光二极管、第七发光二极管和第八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第六发光二极管、第七发光二极管和第八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后串联第十六电阻器后与MCU主控芯片的V3P3D端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其特征在于,包括MCU主控芯片、DC接口电路、Type

C接口供电组件、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储能器组件、触发模块、灯管控制模块、灯管、LED指示单元、感应单元和按键单元,所述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DC接口电路、Type

C接口供电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选择切换DC接口供电或Type

C接口供电,所述供电电源选择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储能器组件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储能器组件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MCU主控芯片和灯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灯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灯管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MCU主控芯片通过触摸模块触发灯管控制模块后由灯管发出激光,所述MCU主控芯片分别与Type

C接口供电组件和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感应单元和按键单元的信号输出端与MCU主控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LED指示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MCU主控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DC接口电路包括DC接口和第一电容器,所述DC接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地,所述DC接口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与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Type

C接口供电组件包括Type

C接口、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第四电阻器和第五电阻器,所述Type

C接口的CC1端分别与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Type

C接口的CC2端分别与Type

C功率调节模块的输入端和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均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源选择切换模块包括Step

Up电源芯片、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四电容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第三电容器的第一端和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Step

Up电源芯片的VBUS端分别与Type

C接口的B9端、A9端和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Step

Up电源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与MCU主控芯片的RXD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通道供电式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器组件包括储能器充电模块和储能器;所述储能器充电模块包括升压变压器和第一晶体管、第六电阻器和第七电阻器,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与MCU主控芯片的LM POWER PWM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与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储能器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八电阻器和第五电容器,所述第三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婧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聚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