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497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首先浇筑试验段,层间间歇时间依次为:4h、10h、16h、22h、36h、48h及60h,记录层间结合面的浇铸时间、下层浇铸时间形成碾压混凝土成熟度记录表,根据试验段的数据判断层间结合面状态,将层间结合面状态分为3种,分别为热缝、温缝和冷缝,再根据热缝、温缝和冷缝所对应的成熟度以及层间间歇时间对现场施工的层间结合面进行判定。其有益效果是:通过预先在实验室中试制的试验段得出,得到热缝、温缝、冷缝的判断方法,在进行实际施工时,计算修正后的成熟度并对应层间间歇的时间,两者对应后判断层间结合面处于热缝、温缝、冷缝的哪一种,根据层间结合面所处的状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层间结合面所处的状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施工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碾压混凝土施工通常采用常规的分层、分区进行施工,每次浇筑高度为1.5m,3.0m,4.5m及6.0m,每次新开仓前或者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后需要对层间结合缝的状态采取有效的判断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层间结合缝的处理,本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判断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缝状态此类问题。
[0003]碾压混凝土是利用碾压机械的强力振动和礙压的共同作用,对超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压实的一种混凝土施工方法,与传统的常态混凝土筑坝方法相比,它具有水泥用量少、便于大型机械施工、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由于其胶凝材料用量相对较少,同时存在抗冻、抗冲、抗渗等耐久性能比常态混凝土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碾压泥凝土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的施工方式,在运输及铺筑过程中骨料容易分离,使混凝土质量很难达到均匀,并影响混凝土层间结合质量,同时由于受施工机械、施工速度等因素影影响及施工质量要求,摊铺碾压层厚度不可能太大,因此较常态混凝土増加了层间结合面,在处理层间结合面(缝) 之前需要判断层间结合面的状态,才能确定层间结合面处理方法,因为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的处理方法。
[0004]一般常态混凝土重力坝是基础滑动起控制作用,而碾压混凝土则不同,突出地存在层间结合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层间抗剪强度低于基础抗剪强度,抗渗性能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坝体稳定。因此,分析碾压混凝土的层面结合特性,找出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判断标准和处理、改进措施,对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0005]从目前国内碾压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可以看出,一般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只有两种,即初凝和终凝,对于处于初凝与终凝之间的层间结合面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此外国内目前采用的判断方法无法处理在介于初凝与终凝之间的层间结合面状态,存在施工过程不经济,施工速度较慢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用来解决常规碾压混凝土施工中层间结合面状态判断存在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其步骤包括:
[0009]S1、实验室测定数据,浇筑试验段,试验段施工面积为40m
×
12m,碾压混凝土量大于1000m3,浇筑层不少于8层,层间间歇时间依次为:4h、10h、16h、 22h、36h、48h及60h,在浇铸时,记录层间结合面的浇铸时间、下层浇铸时间形成碾压混凝土成熟度记录表,在两个时间段内每个小时的平均温度,成熟度公式:MMF(成熟度)=T*(t1+t2+t3+
……
tn)
[0010]式中:MMF:修正成熟度累计值,单位℃.T
[0011]T:第n小时内平均环境温度,单位℃
[0012]t1 t2

tn:浇铸第n个小时;
[0013]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层间间歇的成熟度,并记录在试验段成熟度试验汇总表中。
[0014]S2、等碾压混凝土到达设计龄期后,钻孔取芯,并对取芯后的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强度进行性能测试,根据碾压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将层间结合面状态分为热缝、温缝和冷缝;
[0015]S4、将不同层间间歇测试结果的抗拉强度按照层间间歇与成熟度一一对比并记录;
[0016]S5、根据对比结果,得出热缝、温缝、冷缝所对应的成熟度以及层间间歇的时间。
[0017]进一步,在步骤S1中,某条带碾压混凝土开始摊铺时开始计算修正成熟度,直至条带被下层碾压混凝土覆盖且碾压完毕。
[0018]进一步,在步骤S1中,确定混凝土修正成熟度的公式,当气温降至零下12℃时,混凝土强度不再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长,所以采用零下12℃作为成熟度温度计算的零值,因此,在对现有成熟度计算方式进行修正,以外界环境温度值加12℃作为修正成熟度的环境温度,故修正成熟度计算公式为:MMF(成熟度) =(T+12)*(t1+t2+t3+
……
tn),其中12:温度修正值,单位℃,修正的成熟度也同样记录在试验段成熟度试验汇总表中。
[0019]进一步,在步骤S2中,母体强度定义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1.73MP,层间间歇时间不大于16小时的层间结合强度大于母体强度的70%以上判定为热缝;层间间歇时间大于16小时不大于22小时的层间结合强度在母体强度的 60%~70%之间的判定为温缝,层间间歇时间大于22小时不大于48小时的层间结合强度在母体强度的60%以下判定为冷缝。
[0020]进一步,在步骤S2中,当层间间歇大于48h时,层间结合强度在母体强度的60%~70%之间的判定为冷缝。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通过预先在实验室中试制的试验段得出,该试验段在不同的层间间歇内的抗拉强度以及对应时间的成熟度,得到热缝、温缝、冷缝的判断方法,在进行实际施工时,计算修正后的成熟度并对应层间间歇的时间,两者对应后判断层间结合面处于热缝、温缝、冷缝的哪一种,根据层间结合面所处的状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0023]2、该判断方法简单可靠,在引入修正方法以后,可以大大提高施工的效率,且其操作更加方便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其步骤包括:
[0026]S1、实验室测定数据,浇筑试验段,试验段施工面积为40m
×
12m,碾压混凝土量大
于1000m3,浇筑层不少于8层,层间间歇时间依次为:4h、10h、16h、 22h、36h、48h及60h,在浇铸时,记录层间结合面的浇铸时间、下层浇铸时间形成碾压混凝土成熟度记录表,在两个时间段内每个小时的平均温度,成熟度公式:MMF(成熟度)=T*(t1+t2+t3+
……
tn)
[0027]式中:MMF:修正成熟度累计值,单位℃.T
[0028]T:第n小时内平均环境温度,单位℃
[0029]t1 t2

tn:浇铸第n个小时;
[0030]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层间间歇的成熟度,并记录在试验段成熟度试验汇总表中。
[0031]S2、等碾压混凝土到达设计龄期后,钻孔取芯,并对取芯后的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强度进行性能测试,根据碾压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将层间结合面状态分为热缝、温缝和冷缝;
[0032]S4、将不同层间间歇测试结果的抗拉强度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包括:S1、实验室测定数据,浇筑试验段,试验段施工面积为40m
×
12m,碾压混凝土量大于1000m3,浇筑层不少于8层,层间间歇时间依次为:4h、10h、16h、22h、36h、48h及60h,在浇铸时,记录层间结合面的浇铸时间、下层浇铸时间形成碾压混凝土成熟度记录表,在两个时间段内每个小时的平均温度,成熟度公式:MMF(成熟度)=T*(t1+t2+t3+
……
tn)式中:MMF:修正成熟度累计值,单位℃.TT:第n小时内平均环境温度,单位℃t1 t2

tn:浇铸第n个小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层间间歇的成熟度,并记录在试验段成熟度试验汇总表中;S2、等碾压混凝土到达设计龄期后,钻孔取芯,并对取芯后的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强度进行性能测试,根据碾压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将层间结合面状态分为热缝、温缝和冷缝;S4、将不同层间间歇测试结果的抗拉强度按照层间间歇与成熟度一一对比并记录;S5、根据对比结果,得出热缝、温缝、冷缝所对应的成熟度以及层间间歇的时间;S6、根据步骤S5得出的成熟度以及层间间歇时间对层间结合面的状态进行判断,在实地判断时采用修正成熟度,修正成熟度计算公式为:MMF(成熟度)=(T+12)*(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岩张京坤田长连曹丰泽靳俊杰刘元广周庆国张睿刘沐宁顺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