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6452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跨域通办方法包括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代办地根据自身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以及办件分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能够基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已有业务系统体系之间的协同,实现政务服务的跨域通办、跨部门通办,并能够按照不同的跨域通办深度,提供不同的对接方式与对接内容,为代办地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同时建设成本更低,且降低了代办地综窗人员熟悉、使用多套受理系统的使用成本。的使用成本。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政务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务服务中心需设置“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异地办事服务。由于政务服务系统,特别是窗口受理系统一般是各地隔离开来分开建设,各地所使用的系统有很大差别,所以跨域通办的难点在于如何依托本地已经建立的政务服务体系,便捷的向其他地区提供服务。
[0003]现阶段,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一套统一标准的跨省通办支撑系统,与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撑系统组成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系统支撑体系。然而,该方案需要对现有事项数据重新进行梳理,梳理工作量大;需要重新开发多套系统,包括上面所述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撑系统、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支持系统以及数据汇聚、流转、分发系统等,开发工作量巨大,且无法支撑一个省内不同市县之间的跨域通办。
[0004]为此,申请号为CN202010847177.0、CN202110814272.5以及CN201911054535.6的专利文献中均公开了通过建设统一的通办系统,让代办地使用通办系统进行业务登记和受理的方案,但此种建设统一通办系统的经济成本和各地区各部门的沟通成本巨大,且对代办地综窗人员来说增加了熟悉了解不同系统的负担,代办地政务服务管理部门汇总统计本地办理和待办业务量也有不便。
[0005]再如,申请号为CN202111318721.3的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通过将属地综合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嵌入代办地的综合受理系统、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用户体系对接的方式实现跨省、省内等跨域通办模式。然而,此种方案只适用于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前端使用同一种语言开发的情况,否则无法嵌套,且该方案未对用户体系的对接做出具体说明,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属地与代办地综合受理系统的用户体系也是隔离建设的,因此在用户体系的对接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及支撑系统,以形成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跨省、省内等跨域通办模式的可行方法,依托属地与代办地已经建立的政务服务体系,降低跨域通办体系建设成本,并便捷的向其他地区提供服务。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步骤S1.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与代办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按业务类型分为两类业务系统:受理系统、办理系统,并定义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
力;
[0010]步骤S2.将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按协同能力规则入驻能力,每个能力入驻时,录入能力地址、接口参数、配置自身属于哪一条或多条协同能力规则、适用于哪些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自身运行在哪一种网络环境;
[0011]步骤S3.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申请其他业务系统已入驻能力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
[0012]步骤S4.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协同路由是完成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经收件之后所需经过的受理

办理环节所承载的系统,一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
[0013]步骤S5.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通办深度分为代展示模式、代收件模式以及代受理模式;
[0014]步骤S6.代办地按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
[0015]步骤S7.办件分发,产生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根据不同的通办深度进行办件分发。
[001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包括接口和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
[0017]同时,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各项能力之间的调用关系;业务系统对接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接口结构和统一HTTP消息头参数名;业务系统的协同对接模式,协同对接模式分为如下两种:
[0018]单向协同模式:接口的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接入的业务系统通过已入驻的接口接收业务数据;
[0019]双向协同模式:接口的调用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同时接口的申请方需入驻数据反馈接口,并从申请接口中连接数据反馈接口,申请接口向申请方反馈数据时,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申请方入驻的数据反馈接口。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能力的申请与对接按以下方法进行:
[0021]步骤S31.申请方申请的能力与自己系统的类型有关,具体为,受理系统申请与办理系统对接,或者办理系统申请与受理系统对接;
[0022]步骤S32.对接申请通过审核后,根据申请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以此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在自己的网络环境下与其它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对接;
[0023]步骤S33.申请方获得授权的能力地址后,自行完成自身业务系统与之的对接开发和调试,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
[0024]步骤S34.申请方的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
[002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中,
[0026]代展示模式为属地开放属地办事应用,属地办事应用包含窗口登记收件页面以及补正补齐页面,并与协同路由完成对接,办件数据存储在属地的政务服务平台或系统内;
[0027]代收件模式为属地开放协同路由,提供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0028]代受理模式为属地开放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
[0029]在步骤S6中,
[0030]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代办地申请属地办事应用的URL,并在自身的受理系统中挂载链接;
[0031]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创建办事应用并录入办事应用的基本信息、网络环境以及页面URL,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代办地办事应用颁发对接密钥,代办地基于创建的办事应用申请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并与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完成对接;
[0032]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中入驻代办地受理系统的能力,同时申请属地办理系统的能力并完成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建立协同能力规则,将属地与代办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按业务类型分为两类业务系统:受理系统、办理系统,并定义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步骤S2.将属地业务系统的能力入驻到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按协同能力规则入驻能力,每个能力入驻时,录入能力地址、接口参数、配置自身属于哪一条或多条协同能力规则、适用于哪些政务服务事项以及自身运行在哪一种网络环境;步骤S3.属地业务系统对接,属地业务系统的开发方申请其他业务系统已入驻能力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步骤S4.属地按政务服务事项维度配置协同路由,协同路由是完成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经收件之后所需经过的受理

办理环节所承载的系统,一个政务服务事项配置多条协同路由;步骤S5.属地按不同的通办深度开放协同路由或办事应用,通办深度分为代展示模式、代收件模式以及代受理模式;步骤S6.代办地按自身对通办深度的不同需求申请不同的属地开放内容并完成对接;步骤S7.办件分发,产生政务服务办件任务时,根据不同的通办深度进行办件分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协同能力规则定义的两类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各自所须入驻的能力包括接口和适应不同终端形态的页面;同时,协同能力规则还定义了:业务系统各项能力之间的调用关系;业务系统对接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接口结构和统一HTTP消息头参数名;业务系统的协同对接模式,协同对接模式分为如下两种:单向协同模式:接口的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接入的业务系统通过已入驻的接口接收业务数据;双向协同模式:接口的调用申请方,调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的统一推送接口,向各接入的业务系统推送业务数据,同时接口的申请方需入驻数据反馈接口,并从申请接口中连接数据反馈接口,申请接口向申请方反馈数据时,由跨域通办支撑系统调用申请方入驻的数据反馈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能力的申请与对接按以下方法进行:步骤S31.申请方申请的能力与自己系统的类型有关,具体为,受理系统申请与办理系统对接,或者办理系统申请与受理系统对接;步骤S32.对接申请通过审核后,根据申请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向申请方颁发被申请系统所有入驻能力经过跨域通办支撑系统网络代理后的地址,以此实现各个业务系统在自己的网络环境下与其它网络环境下的业务系统对接;步骤S33.申请方获得授权的能力地址后,自行完成自身业务系统与之的对接开发和调试,若协同能力规则定义获得授权的能力的协同对接模式是双向协同模式,申请方还需要为自身业务系统配置数据反馈接口;S34.申请方的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
S5中,代展示模式为属地开放属地办事应用,属地办事应用包含窗口登记收件页面以及补正补齐页面,并与协同路由完成对接,办件数据存储在属地的政务服务平台或系统内;代收件模式为属地开放协同路由,提供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代受理模式为属地开放办理系统的办理提交接口、办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在步骤S6中,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代办地申请属地办事应用的URL,并在自身的受理系统中挂载链接;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创建办事应用并录入办事应用的基本信息、网络环境以及页面URL,跨域通办支撑系统向代办地办事应用颁发对接密钥,代办地基于创建的办事应用申请协同路由中属地受理系统的接收申请及材料接口、受理进度查询接口、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材料共享接口以及材料核验接口,并与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完成对接;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在跨域通办支撑系统中入驻代办地受理系统的能力,同时申请属地办理系统的能力并完成与属地办理系统的对接,属地配置由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的协同路由,代办地按代收件模式所述方法完成自身受理系统的收件页面与代办地受理系统到属地办理系统协同路由的对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政务业务协同技术的跨域通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当通办深度为代展示模式时,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全部在属地业务系统内进行协同分发;当通办深度为代收件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受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择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并录入业务数据,按照属地配置的协同路由,政务服务办件任务在协同路由定义的属地受理系统和属地办理系统之间进行协同分发;当通办深度为代受理模式时,代办地开发的收件页面通过属地办理系统的事项办事指南查询接口查询办事指南信息并向政务服务对象展示,政务服务对象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亮方佩庞维周新喜舒元菊蒋军唐靖
申请(专利权)人:中通服创立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