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62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本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斜坡上的格栅系统和为格栅系统中土壤供水的供水系统,山体斜坡上设有沿山体斜坡倾斜方向延伸的泄洪通道,格栅系统的每个格栅单元都设有溢流堰和与泄洪通道连通的溢流通道,格栅单元的水经格栅单元的溢流堰溢流入溢流通道并经溢流通道排至泄洪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山体上设置泄洪通道,在格栅单元上增设溢流通道将雨水引入泄洪通道中,避免了山体绿植区域从上到下径流量逐渐累加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抗土壤流失的问题,能够提高山体绿植的存活率。能够提高山体绿植的存活率。能够提高山体绿植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特别是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山体生态修复是指对土地贫瘠的山体进行绿植再造,具有重要的环保价值。植绿过程中,山体的土地由于附着力低,其水土保持较为困难,尤其是是在雨水冲刷情形下,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而植物整体存活率低。
[0003]中国申请专利CN202020027595提供了一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结构,其在山体下部设置蓄水池蓄水,并以此来浇灌山体上的植物,解决了水流失导致的缺水问题,同时,其利用了一种格栅网结构来防止土壤流失,如图1所示,其在山体斜坡上固定混凝土格栅来阻拦土壤流失,这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山体上部的雨水会沿着斜坡向下流动,且沿着山体斜坡向下其径流量逐渐增大,山体中下部的水土流失情况仍然严重,其抵御雨水冲刷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其在山体上设置泄洪通道,将格栅结构中的雨水横向引流至泄洪通道中,避免了山体绿植区域从上到下径流量逐渐累加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其抗土壤流失的能力,能够提高山体绿植的存活率。
[0005]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
[0006]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斜坡上的格栅系统和为格栅系统中土壤供水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斜坡上设有沿山体斜坡倾斜方向延伸的泄洪通道,所述格栅系统的每个格栅单元都设有溢流堰和与泄洪通道连通的溢流通道,所述格栅单元的水经格栅单元的溢流堰溢流入溢流通道并经溢流通道排至泄洪通道。
[0007]优选的,所述格栅单元还设有埋地渗流管,埋地渗流管将斜坡倾斜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连通,便于浇灌时水沿山体倾斜方向流动,即上部格栅单元的水进入下部格栅单元;埋地渗流管的入口位于上部格栅单元的溢流堰的下方。
[0008]优选的,所述埋地渗流管中设有有颗粒物以阻拦土壤,同时增大管道阻力,降低水流量,这均有利于降低土壤流失。颗粒物的种类有很多,可以就地取材,如采用鹅卵石、石子等。
[0009]优选的,所述山体斜坡为阶梯型,所述格栅单元设置于阶梯平台上。
[0010]优选的,所述供水系统包括蓄水池和水泵,水泵用于将蓄水池中水送入山体顶部的格栅单元。
[0011]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在山体上设置泄洪通道,在格栅单元上增设溢流通道将雨水引入泄洪通道中,避免了山体绿植区域从上到下径流量逐渐累加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抗土壤流失的问题,能够提高山体绿植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技术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山体斜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格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1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以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0]实施例
[0021]请参考图2,图2是本技术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的整体示意图。本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1斜坡上的格栅系统2和供水系统3。格栅系统2有多个阵列布置的格栅单元21,每个格栅单元21中填埋有土壤并植有绿植。供水系统3用于对格栅单元21中的土壤供水,以用于植物生长。
[0022]请进一步参考图3,图3是山体斜坡的结构示意图。山体1的斜坡为阶梯型,格栅单元21设置于各级阶梯的平台上。山体1斜坡上设有沿山体1斜坡倾斜方向延伸至的泄洪通道4,每个格栅单元21均设有与泄洪通道4连通的溢流通道212,以将格栅单元的水泄流至泄洪通道4,同一台阶上格栅单元21的溢流通道212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流道,为了避免流道中积水生成青苔等杂物阻碍水流动,流道底部整体向泄洪通道4倾斜,倾斜角度为3
°
~5
°

[0023]请进一步结合图4,图4是格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每个格栅单元21都包括凹陷区域,该区域填土并植绿。凹陷区域的边沿设有溢流堰211,格栅单元21的水经溢流堰211流入溢流通道212,然后流至泄洪通道4。每个格栅单元21中还设有埋地渗流管213,用于将山体斜坡上相邻台阶的格栅单元21连通,且埋地渗流管213的入口位于上部台阶格栅单元21的溢流堰211的下方,水进入格栅单元21后经埋地渗流管213沿山体斜坡延伸方向流动,即水经埋地渗流管213从上部台阶的格栅单元21流至下部台阶的格栅单元21。此外,埋地渗流管213中设有有颗粒物以阻拦土壤,同时增大管道阻力,降低水流量,这均有利于降低土壤流失。颗粒物的种类有很多,可以就地取材,如采用鹅卵石、石子等。
[0024]供水系统包括蓄水池31和水泵32,水泵32用于将蓄水池31中水送入山顶部部格栅单元21。
[0025]本技术使用时,当雨水量不大或者浇灌时,单个格栅单元21的液位低于溢流
堰211,水只从埋地渗流管213沿山体延伸方向流动,可以实现山体土壤的全浸润,由于埋地渗流管的流量不大,其可以显著减低土壤流失,同时也避免水进入泄流通道4导致浪费。当雨水量较大使得格栅单元21液位高于溢流堰时,水经溢流堰211进入溢流通道212,然后流入泄洪通道4排至山下,不存在山体绿植区域从上到下径流量逐渐累加的问题。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斜坡上的格栅系统和为格栅系统中土壤供水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斜坡上设有沿山体斜坡倾斜方向延伸的泄洪通道,所述格栅系统的每个格栅单元都设有溢流堰和与泄洪通道连通的溢流通道,所述格栅单元的水经格栅单元的溢流堰溢流入溢流通道并经溢流通道排至泄洪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单元还设有埋地渗流管,用于将所述山体斜坡倾斜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连通,所述的两个格栅单元分别为上部格栅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骆庆龙罗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吉奥冶金地质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