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50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活动部和底座,所述活动部还包括多个球形支撑结构,所述框架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球形支撑结构的球形放置槽,所述球形支撑结构放置于球形放置槽时可凸出于槽口,并与所述上盖的顶板相抵;所述框架底部设有多个向下伸出的框架下抵接部,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向上伸出的下簧片支撑部,所述下簧片包括下簧片固定部和下簧片活动部,所述下簧片固定部安装在所述下簧片支撑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新颖的簧片设计和球型支撑结构,代替原有的吊环线,避免了吊环线断裂的风险,安装过程更简单,并取代了OIS凝胶的阻尼效果,避免OIS凝胶断开导致OIS控制系统失效的风险。OIS凝胶断开导致OIS控制系统失效的风险。OIS凝胶断开导致OIS控制系统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镜头的内部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各种便携式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被广泛普及,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时会考虑其是否拥有光学防抖的拍照功能,光学防抖的拍照功能可在人们手持移动设备进行拍照时对发生抖动的光路进行补偿,避免或者减少捕捉光学信号的过程中出现仪器抖动现象,从而实现减轻照片模糊的效果,提高成像质量。
[0003]而传统的光学防抖摄像头所采用的吊环线悬吊系统和OIS凝胶强度脆弱,吊环线断裂将会导致OIS系统崩溃,甚至会造成AF开路,OIS凝胶断开将导致OIS控制系统失效和马达发震,从而导致影像失败,而且吊环线系统的安装过程繁琐,不利于量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巧妙、组装容易、可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通过新颖的簧片设计取代传统的吊环线悬吊系统,框架与上盖之间设置球型支撑部取代传统的OIS凝胶的阻尼效果,通过新颖的框架设计和底座设计使本OIS结构更简约,组装更方便。
[0005]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马达活动部和底座,所述马达活动部包括:透镜座,用于安放透镜,所述透镜座外侧设有线圈槽,所述线圈槽内放置有环形线圈;框架,设置在透镜座外侧,框架底部设有多个磁铁槽,所述磁铁槽内安装有磁铁;上簧片,位于所述透镜座和框架顶部,并固定在框架上;下簧片,位于所述透镜座和框架的底部并和底座接触,所述马达活动部还包括多个球形支撑结构,所述框架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球形支撑结构的球形放置槽,所述球形支撑结构放置于球形放置槽时可凸出于槽口,并与所述上盖的顶板相抵;所述框架底部设有多个向下伸出的框架下抵接部,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向上伸出的下簧片支撑部,所述下簧片包括下簧片固定部和下簧片活动部,所述下簧片固定部安装在所述下簧片支撑部上,此时,所述下簧片固定部与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形成高度差。 本技术的马达活动部通过下簧片悬空设置在底座上,马达活动部安装在底座上后,下簧片中的下簧片活动部可为承载在其上的框架和透镜座提供一个向上的支撑力,代替了原有的吊环线,避免了吊环线断裂的风险,使安装过程更简单,更有利于量产;在框架的顶部设置球型支撑结构,球型支撑结构与上盖的顶板相抵,所述马达活动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上盖盖合在底座上时,所述框架底部的框架下抵接部与所述下簧片中的下簧片活动部抵接,且所述框架下抵接部的下表面低于所述底座上下簧片支撑部上表面的高度,此时,所述与框架下抵接部抵接的下簧片活动部的位置低于安装在所述底座的下簧片支撑部上表面的下簧片固定部的位置,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与下簧片固定部形成所述高度差,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在下簧片固定部和第一活动弦在下簧片弹力作用在竖直方向产生向上的回复力,即下簧片活动部由下簧片固定部带动向上移动,下簧片进而带动马达活动部
上移使安装在马达活动部上的球形支撑结构与上盖相抵,从而保证透镜座在竖直对焦时框架在竖直方向相对稳定;球型支撑结构设置在球形放置槽中可保证其在滚动时能保持在框架上的同一位置,多个球型支撑结构可为马达活动部的的水平移动提供摩擦力阻尼,取代OIS凝胶的阻尼效果,避免OIS凝胶断开导致OIS控制系统失效的风险,且其配合簧片可保证球型支撑结构稳定的与上盖接触,取代传统的OIS结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本OIS马达结构的防抖效果。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下簧片的四角位置均设有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由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和下簧片固定部构成,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位于所述下簧片固定部的内侧,所述下簧片活动部通过第一活动弦与下簧片固定部连接,所述下簧片活动部的内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两个半圆形件,每个半圆形件上连接有两个下簧片活动部;或者所述连接部为圆形件,所述圆形件上连接有四个下簧片活动部。在下簧片的四角位置均设置安装位,也即是均设置下簧片活动部和下簧片固定部,使下簧片在四角位置处分别与框架和底座连接,确保下簧片连接的稳定性;由于框架在安装下簧片上后,下簧片中的下簧片活动部所在位置低于下簧片固定部所在位置,下簧片活动部与下簧片固定部通过第一活动弦连接,使下簧片固定部通过第一活动弦带动下簧片活动部在弹力作用下上移,进而使下簧片活动部带动安装其上的框架上移,使框架上的球型支撑结构与上盖抵接,确保马达结构的稳定性,有效避免手震或手抖问题。下簧片活动部内侧连接部的设置,用于连接相邻设置的下簧片活动部,连接部可以为圆形件,使多个安装位连接位一体结构;连接部也可以为半圆形件,其更便于安装和操作,圆形件或半圆形件连接部的设置,其一方面起到连接下簧片活动部的作用,同时对透镜座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在起到承载作用的同时不会妨碍光线从开口处穿过,另一方面,在保证透镜座悬空设置在框架内的同时,还可保证透镜座上下活动时所需的位移,保证了本产品的使用效果。
[0007]进一步的,所述透镜座底部还设有与连接部相配合的下活动槽。在所述马达活动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下簧片发生形变,使所述下簧片活动部的位置低于所述下簧片固定部的位置,即下簧片活动部与下簧片固定部之间形成所述高度差。透镜座的底部设置下活动槽可在下簧片发生形变时避免连接部与透镜座底部产生干涉,从而保证本OIS马达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
[0008]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下抵接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下簧片支撑部的顶部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下簧片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下簧片通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柱与所述框架下抵接部固定,并通过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柱与所述下簧片支撑部固定,框架下抵接部通过第一定位柱安装在下簧片活动部上,可进一步保证框架与下簧片之间的稳定,且方便安装。
[0009]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呈四角处设有倒角的方形环状结构,所述球形支撑结构和球形放置槽设置在倒角处的上部,所述框架下抵接部设置在所述倒角处的底部,所述第一活动弦呈蜿蜒状设置在倒角处的下方,所述框架倒角处的底部设有供第一活动弦活动的L型活动槽。框架为设有倒角的方形环状结构可方便球形支撑结构和球形放置槽设置在框架上且不与磁铁的安装产生干涉,在活动部活时可避免框架与下簧片支撑部发生干涉,在框架的倒角处底部设置L型活动槽可进一步防止第一活动弦在活动时与框架底部产生干涉,从
而影响本OIS马达结构的功能,整体结构巧妙;第一活动弦呈蜿蜒状可为下簧片提供较好的弹性,当活动部安装在底座上,第一活动弦可保障活动部在平板线圈的驱动下进行水平对焦,并起到限制活动部过度位移作用,且不易断裂,进一步保障本OIS马达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
[0010]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四边底部设有L型结构,形成所述磁铁槽;所述磁铁的高度大于磁铁槽的深度,所述磁铁安装在所述磁铁槽后,磁铁的底部伸出磁铁槽一定距离。磁铁槽的深度较薄,且框架的四边底部开设有L型结构作为磁铁槽,使框架整体更简约,同时可在框架内设置更大的透镜座,更大的透镜座中部所安放的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马达活动部和底座,所述马达活动部包括:透镜座,所述透镜座的中部设有用于安放透镜的开口,所述透镜座外侧设有线圈槽,所述线圈槽内放置有环形线圈;框架,设置在透镜座外侧,框架底部设有多个磁铁槽,所述磁铁槽内安装有磁铁;上簧片,位于所述透镜座和框架顶部;下簧片,位于所述透镜座和框架的底部并和底座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活动部还包括多个球形支撑结构,所述框架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球形支撑结构的球形放置槽,所述球形支撑结构放置于球形放置槽时可凸出于槽口,并与所述上盖的顶板相抵;所述框架底部设有多个向下伸出的框架下抵接部,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向上伸出的下簧片支撑部,所述下簧片包括下簧片固定部和下簧片活动部,所述下簧片固定部安装在所述下簧片支撑部上,此时,所述下簧片固定部与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形成高度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簧片的四角位置均设有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由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和下簧片固定部构成,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位于所述下簧片固定部的内侧,所述下簧片活动部通过第一活动弦与下簧片固定部连接,所述下簧片活动部的内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两个半圆形件,每个半圆形件上连接有两个下簧片活动部;或者所述连接部为圆形件,所述圆形件上连接有四个下簧片活动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活动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框架底部的框架下抵接部与所述下簧片中的下簧片活动部抵接,且所述框架下抵接部的下表面低于所述底座上下簧片支撑部上表面的高度,此时,所述与框架下抵接部抵接的下簧片活动部的位置低于安装在所述底座的下簧片支撑部上表面的下簧片固定部的位置,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与下簧片固定部形成所述高度差,所述下簧片活动部在下簧片固定部和第一活动弦在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带动所述马达活动部上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手震的OIS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下抵接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下簧片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咏平李寿春李景舒
申请(专利权)人:珲春兆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