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30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二冷却液输出口、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输出口和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所述冷却液流场包括第一冷却液流场和第二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左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右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左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右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个冷却液流场,且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场上进行对向流动,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双极板
,特别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

技术介绍

[0002]燃料电池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技术部件,空气和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电堆内部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能。
[0003]其中,燃料电池电堆由若干片双极板堆叠而成,双极板两端面分成阴极面和阳极面,空气在阴极面流动扩散,氢气在阳极面进行流动扩散。由于氢气和空气的电化学反应会产生热量,而双极板过热的话就会严重影响电化学反应效率,因此需要在双极板的内部设置冷却液流场,冷却液在双极板内部的冷却液流场流动扩散,从而带走双极板上的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0004]现有的冷却液流场技术,一般都是采用单冷却液流场,即只有一个冷却液入口和一个冷却液出口,冷却液从单一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冷却液流场后再从单一冷却液出口流场。
[0005]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单一冷却液流场,冷却速度慢,导致冷却效率低;另外,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场上,流动不够均匀,导致冷却效果不够均匀;单一冷却液流场,难以控制双极板的具体温度,冷却效果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通过设置两个冷却液流场,且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场上进行对向流动,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二冷却液输出口、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输出口和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所述冷却液流场包括第一冷却液流场和第二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左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右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左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右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包括若干冷却液流道和若干衔接通道,所述冷却液流道两两之间通过所述衔接通道连接;第一冷却液流场分成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和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大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第一冷却液流场还包括第一输入过桥和第一输出过桥,所述第一输入过桥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第一输入过桥左侧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一输入过桥右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输出过桥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右端,第一输出过桥右侧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出口,第一输出过桥左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
道;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包括若干冷却液流道和若干衔接通道,所述冷却液流道两两之间通过所述衔接通道连接;第二冷却液流场分成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和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小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第二冷却液流场还包括第二输出过桥和第二输入过桥,所述第二输出过桥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第二输出过桥左侧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出口,第二输出过桥右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二输入过桥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右端,第二输入过桥右侧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入口,第二输入过桥左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道。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还包括若干第一输入通道和若干第一输出通道,所述第一输入过桥和第一输出过桥均为环形通道,所述第一输入通道设置于第一输入过桥内,所述第一输出通道设置于第一输出过桥内。
[0009]进一步的,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等于二分之一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衔接通道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中部和右端,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衔接通道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左端和右端。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还包括若干第二输出通道和若干第二输入通道,所述第二输出过桥和第二输入过桥均为环形通道,第二输出通道设置于第二输出过桥内,第二输入通道设置于第二输入过桥内。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等于二分之一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衔接通道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左端、中部和右端,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衔接通道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和右端。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冷却液流场设置两个子流场,并且将冷却液进行相向流动,能够大大提高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效率,而且第一冷却液流场9和第二冷却液流场10为对称式设计,使得冷却液流动更为均匀,能够均匀地带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热量,从而使得燃料电池双极板上的电化学反应达到最优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冷却液流场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冷却液流场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冷却液流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氢气输入
口1、第一冷却液输入口2、第二冷却液输出口3、空气输出口4、空气输入口5、第一冷却液输出口6、第二冷却液输入口7和氢气输出口8;如图1所示,氢气输入口1、第一冷却液输入口2、第二冷却液输出口3和空气输出口4位于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左侧,空气输入口5、第一冷却液输出口6、第二冷却液输入口7和氢气输出口8位于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右侧;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前后两个端面分别为阳极面和阴极面,阳极面上设置氢气流场,阴极面上设置空气流场,氢气通过氢气输入口1进入氢气流场后再从氢气输出口8流出,空气从空气输入口5进入空气流场后再从空气输出口4流出;在阳极面和阴极面的中间设置冷却液流场(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内部设置冷却液流场),冷却液流场的作用是适用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场上流动,从而带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热量。
[0018]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液流场包括第一冷却液流场9和第二冷却液流场10,第一冷却液流场9的左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入口2,第一冷却液流场9的右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出口6;第二冷却液流场10的左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出口3,第二冷却液流场10的右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入口7。
[0019]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9包括若干冷却液流道93和若干衔接通道94,所述冷却液流道93两两之间通过所述衔接通道94连接,所述冷却液流道93优选为一字型流道,衔接通道94垂直于冷却液流道93,衔接通道94使得某一个冷却液流道93的冷却液可以流进与其衔接的另一个冷却液流道93;第一冷却液流场9分成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97和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98;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97的冷却液流道93长度大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98的冷却液流道93长度;优选的,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二冷却液输出口、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输出口和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所述冷却液流场包括第一冷却液流场和第二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左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一冷却液流场的右端连接第一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左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出口,第二冷却液流场的右侧连接第二冷却液输入口;所述第一冷却液流场包括若干冷却液流道和若干衔接通道,所述冷却液流道两两之间通过所述衔接通道连接;第一冷却液流场分成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和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大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第一冷却液流场还包括第一输入过桥和第一输出过桥,所述第一输入过桥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第一输入过桥左侧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入口,第一输入过桥右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输出过桥设置于第一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右端,第一输出过桥右侧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液输出口,第一输出过桥左侧连接若干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液流场包括若干冷却液流道和若干衔接通道,所述冷却液流道两两之间通过所述衔接通道连接;第二冷却液流场分成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和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小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下半流场的冷却液流道长度;第二冷却液流场还包括第二输出过桥和第二输入过桥,所述第二输出过桥设置于第二冷却液流场上半流场的左端,第二输出过桥左侧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液输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鹏张贝贝钱伟刘锋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