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赛群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029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其结构包括:配餐架装置、语音交互机构、内框架、移动底盘、支撑架、主机身、传感器系统、配电盒,使设备使用时,通过设有的机构,使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避免当到达目标区域时候,使用人进行取出的时候需要弯腰伸手往内取出时稍微拥挤,同时摆放餐品的垫板设于内部容易残留因为颠簸洒出的食物汤汁,清理起来也不方便的问题,使设备在传感器系统接收到信号后会与响应单元形成触发机制,进而带动伺服电机组启动,此时间接带动上支撑框往侧边移动一定距离,两侧形成交错,更加方便取菜,同时在特有的提拉条装置配合置物台板垫能够使得台面食物残液收集清理更加方便,并且整体清洗也更加快捷。并且整体清洗也更加快捷。并且整体清洗也更加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属于机器人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送餐机器人,主要目的是减轻餐厅服务员的劳动强度,传菜机器人可以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路线,采用有轨或者无轨的形式,按指令端盘送餐到指定桌台,发出语音提示后由顾客或者服务员将餐盘转移到餐桌,也可以加挂推车,完成餐厅中的简单重复的体力工作,机器人行进平稳,可以实现人机互动,遇到障碍会提前自动停止而不会触碰到障碍物,同时发出语音提示。
[0003]现有技术有以下不足:摆放餐品的格子普遍设于机器人机身中部,当到达目标区域时候,使用人进行取出的时候需要弯腰伸手往内取出时稍微拥挤,同时摆放餐品的垫板设于内部容易残留因为颠簸洒出的食物汤汁,清理起来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其结构包括:配餐架装置、语音交互机构、内框架、移动底盘、支撑架、主机身、传感器系统、配电盒,所述配电盒设于主机身上方且与主机身锁接,所述主机身中部扣接有内框架,所述内框架内部扣接有配餐架装置,所述主机身下端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安装于移动底盘上方且与移动底盘锁接,所述主机身前侧上方嵌设有传感器系统,所述传感器系统下方设有语音交互机构,所述配餐架装置包括推动装置、固定弧块、拉槽、置物台板垫、侧滑轨、装配底框、提拉条装置、上支撑框,所述拉槽设于固定弧块侧边且与固定弧块扣接,所述固定弧块内侧设有上支撑框,所述上支撑框中部扣接有置物台板垫,所述置物台板垫左端扣接有提拉条装置,所述上支撑框右侧设有侧滑轨且与侧滑轨锁接,所述上支撑框左侧设有推动装置,所述上支撑框下方设有装配底框,所述装配底框与上支撑框间隙配合。
[0006]作为优选,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响应单元、伸缩杆组、连接套、外壳、承接板、伺服电机组,所述承接板设于连接套侧边且与连接套锁接,所述连接套内侧端设有伸缩杆组,所述伸缩杆组设于伺服电机组外侧,所述伺服电机组侧边设有响应单元。
[0007]作为优选,所述置物台板垫包括防滑主垫、侧导流凹槽、外隔离层、收集槽筒,所述侧导流凹槽设于防滑主垫外围且与防滑主垫扣接,所述侧导流凹槽右侧设有收集槽筒,所述收集槽筒外侧设有外隔离层,所述外隔离层与收集槽筒扣接。
[0008]作为优选,所述提拉条装置包括衔接块、提拉头、卡扣条,所述提拉头设于衔接块上方且与衔接块扣接,所述衔接块下方设有卡扣条,所述卡扣条与衔接块锁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防滑主垫为橡胶材料制成,上表面设有多组防滑纹理。
[0010]作为优选,所述响应单元的信号控制为传感器系统所控制,当其检测到达目标区
域时候会下达触发指令使得伺服电机组启动。
[0011]作为优选,所述配餐架装置设有三组,上下组间分别为相反方向安装,避免同侧弹出取菜的不便。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收集槽筒为可拆卸式结构,更加方便于残余汤汁的倒出以及置物台板垫的清洗。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到达目标送餐区域的时候,在传感器系统接收到信号后会与响应单元形成触发机制,进而带动伺服电机组启动,此时间接带动上支撑框往侧边移动一定距离,两侧形成交错,更加方便取菜,同时在特有的提拉条装置配合置物台板垫能够使得台面食物残液收集清理更加方便,并且整体清洗也更加快捷。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配餐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推动装置的内部详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置物台板垫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拉条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配餐架装置

1、语音交互机构

2、内框架

3、移动底盘

4、支撑架

5、主机身

6、传感器系统

7、配电盒

8、推动装置

11、固定弧块

12、拉槽

13、置物台板垫

14、侧滑轨

15、装配底框

16、提拉条装置

17、上支撑框

18、响应单元

A、伸缩杆组

B、连接套

C、外壳

D、承接板

E、伺服电机组

F、防滑主垫

14a、侧导流凹槽

14b、外隔离层

14c、收集槽筒

14d、衔接块

17a、提拉头

17b、卡扣条

17c。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3]第一实施例:
[0024]请参阅图1

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配餐架装置1、语音交互机构2、内框架3、移动底盘4、支撑架5、主机身6、传感器系统7、配电盒8,所述配电盒8设于主机身6上方且与主机身6锁接,所述主机身6中部扣接有内框架3,所述内框架3内部扣接有配餐架装置1,所述主机身6下端设有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安装于移动底盘4上方且与移动底盘4锁接,所述主机身6前侧上方嵌设有传感器系统7,所述传感器系统7下方设有语音交互机构2,所述配餐架装置1包括推动装置11、固定弧块12、拉槽13、置物台板垫14、侧滑轨15、装配底框16、提拉条装置17、上支撑框18,所述拉槽13设于固定弧块12侧边且与固定弧块12扣接,所述固定弧块12内侧设有上支撑框18,所述上支撑框18中部扣接有置物台板垫14,所述置物台板垫14左端扣接有提拉条装置17,所述上支撑框18右侧设有侧滑轨15且与侧滑轨15锁接,所述上支撑框18左侧设有推动装置11,所述上支撑框18下
方设有装配底框16,所述装配底框16与上支撑框18间隙配合。
[0025]所述推动装置11包括响应单元A、伸缩杆组B、连接套C、外壳D、承接板E、伺服电机组F,所述承接板E设于连接套C侧边且与连接套C锁接,所述连接套C内侧端设有伸缩杆组B,所述伸缩杆组B设于伺服电机组F外侧,所述伺服电机组F侧边设有响应单元A。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其结构包括:配餐架装置(1)、语音交互机构(2)、内框架(3)、移动底盘(4)、支撑架(5)、主机身(6)、传感器系统(7)、配电盒(8),所述配电盒(8)设于主机身(6)上方且与主机身(6)锁接,所述主机身(6)中部扣接有内框架(3),所述内框架(3)内部扣接有配餐架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身(6)下端设有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安装于移动底盘(4)上方且与移动底盘(4)锁接,所述主机身(6)前侧上方嵌设有传感器系统(7),所述传感器系统(7)下方设有语音交互机构(2);所述配餐架装置(1)包括推动装置(11)、固定弧块(12)、拉槽(13)、置物台板垫(14)、侧滑轨(15)、装配底框(16)、提拉条装置(17)、上支撑框(18),所述拉槽(13)设于固定弧块(12)侧边且与固定弧块(12)扣接,所述固定弧块(12)内侧设有上支撑框(18),所述上支撑框(18)中部扣接有置物台板垫(14),所述置物台板垫(14)左端扣接有提拉条装置(17),所述上支撑框(18)右侧设有侧滑轨(15)且与侧滑轨(15)锁接,所述上支撑框(18)左侧设有推动装置(11),所述上支撑框(18)下方设有装配底框(16),所述装配底框(16)与上支撑框(18)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推车送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11)包括响应单元(A)、伸缩杆组(B)、连接套(C)、外壳(D)、承接板(E)、伺服电机组(F),所述承接板(E)设于连接套(C)侧边且与连接套(C)锁接,所述连接套(C)内侧端设有伸缩杆组(B),所述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赛群
申请(专利权)人:蔡赛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