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9885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包括:支撑座;养殖箱,其固定在支撑座上,养殖箱内部设有水生植物养殖层,其将养殖箱内部上下分隔为成熟虾养殖区和幼虾养殖区,养殖箱侧箱壁上对应幼虾养殖区开设有小龙虾回收门;第一养殖围网,其铺设在水生植物养殖层上;多个幼虾分离管,其均嵌固在水生植物养殖层上,幼虾分离管的一端位于第一养殖围网的网孔下方,另一端向下伸入至幼虾养殖区;幼虾饵料投放管,其固定在养殖箱的内箱壁上,并向下伸入至幼虾养殖区。该系统可实现成熟虾和幼虾的分层养殖,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分离成熟虾和幼虾,省时省力,养殖成本低,且还可养殖水生动物,实现复合生态共生养殖功能。态共生养殖功能。态共生养殖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克氏原螯虾养殖时,雌虾产下的幼虾与成熟虾(大虾)养殖在同一个养殖层区,因小龙虾具有易斗的特性,幼虾不易存活,此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打捞出幼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提高了养殖成本;另外,克氏原螯虾养殖一般采用稻田、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养殖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养殖密度不容易控制,易受自然不可控因素影响,产量不稳定;并且,养殖克氏原螯虾最主要的问题为污染物的处理问题,水中的污染物一般为养殖过程中的尚未被消耗的饵料、克氏原螯虾排放物等组成,主要成分为氨、磷、硫,而要解决此问题往往需要大量换水来缓解有害物质引起的伤害,但换水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虾的应激等反应,造成熟虾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率。同时,大量养殖废水的排出,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及浪费,无形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目前在小龙虾养殖时,在池塘中仅仅养殖小龙虾,使得养殖生态系统链单一,导致系统不稳定,易发生病害。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需打捞出幼虾,即可使幼虾和成熟虾共同养殖在同一个水体中;且养殖水体可重复循环利用,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以及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采用生态共生原理分级集约化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打捞出幼虾,即可使幼虾和成熟虾共同养殖在同一个水体中;且养殖水体可重复循环利用,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以及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养殖生态收益的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包括:
[0007]支撑座;
[0008]养殖箱,所述养殖箱底端与所述支撑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养殖箱内部设有水生植物养殖层,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将所述养殖箱内部上下分隔为成熟虾养殖区和幼虾养殖区,所述养殖箱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幼虾养殖区开设有小龙虾回收门;
[0009]第一养殖围网,所述第一养殖围网位于所述成熟虾养殖区且铺设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的上表面;
[0010]幼虾分离管,所述幼虾分离管为多个,且均嵌固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上,所述幼虾分离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养殖围网的网孔下方,另一端向下穿过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
[0011]幼虾饵料投放管,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固定在所述养殖箱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和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并向下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
[0012]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在成熟虾养殖区内的第一养殖围网中养殖小龙虾,当小龙虾养殖成熟后,成熟虾孵化幼虾,幼虾通过幼虾分离管爬入到幼虾养殖区,从而实现成熟虾和幼虾的自动分层、分开养殖,从而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打捞幼虾以实现成熟虾和幼虾的分离,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力和养殖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幼虾的成活率。并且当打捞成熟虾时,只需回收拉拢第一养殖围网即可实现成熟虾的快速打捞;当下层的小龙虾养殖成熟需要打捞时,打开小龙虾回收门,将养殖箱内的水放空,然后使用工具将小龙虾从小龙虾回收门掏出即可;此外,水生植物养殖层可种植水草,便于为处于第一养殖围网中的小龙虾提供庇护场所,减小因小龙虾易斗而减产的问题,并且种植的水草还可以作为小龙虾的饵料,节约饵料成本。并且该系统便于人工养殖,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小龙虾的养殖产量。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上安装有多个加热补光灯。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加热补光灯可对水生植物养殖层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提供适当的光照和温度的环境条件,保证水生植物可全年生长延长水生植物的生产周期。
[0015]进一步的,所述幼虾养殖区内靠近所述幼虾分离管的另一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养殖围网,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上方为所述幼虾养殖区,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下方为水生动物养殖区,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上方,所述养殖箱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开设有水生动物回收门,水生动物饵料投放管固定在所述养殖箱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所述幼虾养殖区、所述第二养殖围网并向下伸入至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在养殖小龙虾的同时还可养殖水生动物,使得该养殖箱的生态系统链多样化,实现生态复合养殖,保证系统稳定性,减小小龙虾病害的发生,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质量以及提高养殖生态收益;并且回收幼虾养殖区的小龙虾时,打开小龙虾回收门,回收收拢第二养殖围网即可将小龙虾进行快速回收打捞;当回收水生动物养殖区的水生动物时,打开水生动物回收门,泄水收集即可。
[0017]进一步的,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内设置有增氧机。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可对养殖箱内的小龙虾和水生动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养殖箱的含氧量,提高小龙虾和水生动物的寿命。
[001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顶端固定有净化水箱,所述净化水箱与所述养殖箱之间共用箱壁,所述养殖箱内位于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净化水箱连通,所述净化水箱内设有代谢物处理装置,所述净化水箱内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用于给所述养殖箱供水的回水管。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水泵将养殖箱内的污水经过排污管抽吸到净化水箱中,经过代谢物处理装置的处理,第二水泵将净化水箱内的水经过回水管再次排放到养殖箱内,从而实现了养殖水体重复循环利用的功能,大大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
浪费的问题。
[0021]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置于所述养殖箱外部,所述排污管上设有可拆装的过滤网,所述排污管上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两侧均设有开关阀。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过滤网可对养殖箱内进入到净化水箱的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进行初级过滤,提高净水效果;并且,过滤网采用可拆卸式,便于过滤网的清洗和更换,当拆装过滤网时,需要将过滤网两侧的两个开关阀关闭,以避免养殖箱和净化水箱内的水外泄。
[0023]进一步的,所述代谢物处理装置包括:网状包裹外壳,所述网状包裹外壳固定在所述净化水箱的内箱壁上或通过吊绳吊挂在所述净化水箱的箱口上的横梁上,所述网状包裹外壳内包裹有污水处理材料。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网状包裹外壳内包裹的污水处理材料可对净化水箱内水中的硝酸盐、硫化物、(氨、氮)等废弃物进行生物处理,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保证进入到养殖箱内的水为较干净的水。
[0025]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1);养殖箱(2),所述养殖箱(2)底端与所述支撑座(1)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养殖箱(2)内部设有水生植物养殖层(3),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将所述养殖箱(2)内部上下分隔为成熟虾养殖区(201)和幼虾养殖区(202),所述养殖箱(2)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幼虾养殖区(202)开设有小龙虾回收门(4);第一养殖围网(5),所述第一养殖围网(5)位于所述成熟虾养殖区(201)且铺设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的上表面;幼虾分离管(6),所述幼虾分离管(6)为多个,且均嵌固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上,所述幼虾分离管(6)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养殖围网(5)的网孔下方,另一端向下穿过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202);幼虾饵料投放管(7),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7)固定在所述养殖箱(2)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5)和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并向下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上安装有多个加热补光灯(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虾养殖区(202)内靠近所述幼虾分离管(6)的另一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养殖围网(10),所述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上方为所述幼虾养殖区(202),所述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下方为水生动物养殖区(203),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7)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上方,所述养殖箱(2)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203)开设有水生动物回收门(20),水生动物饵料投放管(21)固定在所述养殖箱(2)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5)、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3)、所述幼虾养殖区(2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艳玲唐章生郁二蒙张永德林勇黄彬胜卢智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