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29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包括盘片基体和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盘片基体上的至少两条迷宫流道,每个所述迷宫流道均包括至少两个入口流道、至少一个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之间的迂回减压流道;所述迂回减压流道包括两个汇流流道和一个分流流道,自入口流道输入的流体在其中一个汇流流道汇流后,先后于分流流道和另一个汇流流道内分流、再汇流,最后从出口流道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增加降压级数,充分使流体进行分流及对冲,提高减压阀的降压平稳性和降压幅度,减少了气蚀和空化的产生,适于高压差、高流速工作状况。高流速工作状况。高流速工作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阀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业
,高温、高压、高压差、高流速、大流量等严酷工况越来越多。高压差工况下的流体流速非常高,容易导致阀门流道内产生冲刷、气蚀、振动、噪声等严重问题。对于迷宫式减压阀,现有的盘片设计结构思路虽然不同,但是其迷宫流道多为单流道结构,要么一定尺寸下降压级数少,降压幅度小,要么空间利用率低,适用范围小。同样的,采用回旋迷宫式通道结构的迷宫盘片,例如专利申请CN202210038997.4所述的迷宫盘片,其降压程度不高,流道利用率低。
[0003]总之,现有迷宫盘片节流效果有限,在高温、高压差、高流速工况下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如何能够通过改变盘片上流道的结构,有效提高减压阀的减压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小噪声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增加降压级数,充分使流体进行分流及对冲,提高减压阀的降压平稳性和降压幅度,减少了气蚀和空化的产生,适于高压差、高流速工作状况。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包括盘片基体和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盘片基体上的至少两条迷宫流道,每个所述迷宫流道均包括至少两个入口流道、至少一个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之间的迂回减压流道;
[0007]所述迂回减压流道包括两个汇流流道和一个分流流道,自入口流道输入的流体在其中一个汇流流道汇流后,先后于分流流道和另一个汇流流道内分流、再汇流,最后从出口流道输出;
[0008]所述汇流流道包括第一直线通道、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两端的第一多通路部以及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中部的第一节流部,所述第一多通路部和第一节流部分别为汇流流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0009]所述分流流道包括第二直线通道、并联在第二直线通道中部两侧的第二多通路部以及连接于第二直线通道两端的第二节流部,所述第二多通路部和第二节流部分别为分流流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迷宫流道由开设在所述盘片基体上的凹槽构成,或由设置在所述盘片基体上的若干个凸起之间形成的低谷构成。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截面设置为矩形或是喇叭型,喇叭型的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输出端宽度均大于输入端宽度。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多通路部和第二多通路部均为直线段通
道和圆弧段通道的组合通路,所述圆弧段通道与直线段通道并联连通,所述直线段通道与一侧连通的直线通道共线设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直线段通道与圆弧段通道宽度相同,且其通道宽度是入口流道宽度的0.5

1.25倍。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入口流道与第一多通路部的直线段通道之间的角度为a,45
°
≤a≤180
°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圆弧段通道中心半径是入口流道宽度的1

5倍。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多通路部出口与第一节流部的中心距离是入口流道宽度的1.5

8倍。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节流部与第二多通路部的中心距离是入口流道宽度的3

8倍。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出口流道宽度是入口流道宽度的1

2.5倍。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迂回减压流道设计为多道迂回结构,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大延长了流体通过迷宫盘片上的流道距离,增加了流道的降压级数,逐级降压能够更加稳定;
[0021]2)本专利技术的迷宫流道使流体介质在多个多通路部中不断分流及对冲,不断冲击碰撞耗散能量,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迷宫盘片降压能力强,降压平稳等效果,能够防止空化的产生,减小出现气蚀的概率;
[0022]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迷宫流道进行具体化的参数化设置,使参数达到最优化,更加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迷宫盘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迷宫盘片上迷宫流道的俯视图。
[0025]图3本专利技术的迷宫盘片内一个迷宫流道压力分布云图。
[0026]图4是一般对比例迷宫流道的压力分布云图。
[0027]图中:1、盘片基体;2、中心腔;3、迷宫流道;31、入口流道;32、第一多通路部;33、第一节流部;34、第二多通路部;35、第二节流部;36、第三多通路部;37、第三节流部;38、出口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包括盘片基体1和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盘片基体1上的至少两条迷宫流道3,盘片基体1为环形,内部形成中心腔2;
[0031]其中,所述迷宫流道3由开设在所述盘片基体1上的凹槽构成,或由设置在所述盘片基体1上的若干个凸起之间形成的低谷构成;
[0032]每个所述迷宫流道3均包括至少两个入口流道31、至少一个出口流道38以及连接于入口流道31和出口流道38之间的迂回减压流道;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盘片基体1上的迷宫流道3的数量可以为两条、三条甚至更多条,一般来讲,在进出口处流体压力固定的情况下,随着迷宫流道3的数量的增加,通过该迷宫流道3的流体的流量也增加,该迷宫盘片的流通能力也逐渐增强。迷宫流道3均匀设置在盘片基体1上,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以图1中所示出的盘片基体1上设置有十四条迷宫流道3为例进行说明。
[0033]如图2所示,所述迂回减压流道包括一号汇流流道、二号汇流流道和分流流道,自入口流道31输入的流体在一号汇流流道汇流后,先后于分流流道和二号汇流流道内分流、再汇流,最后从出口流道38输出,其中出口流道38沿盘片基体1径向延伸;
[0034]所述一号汇流流道包括第一直线通道、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两端的第一多通路部32以及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中部的第一节流部33,所述第一多通路部32和第一节流部33分别为一号汇流流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第一多通路部32与入口流道31连接,第一节流部33与分流流道连接;
[0035]所述分流流道包括第二直线通道、并联在第二直线通道中部两侧的第二多通路部34以及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包括盘片基体和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盘片基体上的至少两条迷宫流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迷宫流道均包括至少两个入口流道、至少一个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之间的迂回减压流道;所述迂回减压流道包括两个汇流流道和一个分流流道,自入口流道输入的流体在其中一个汇流流道汇流后,先后于分流流道和另一个汇流流道内分流、再汇流,最后从出口流道输出;所述汇流流道包括第一直线通道、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两端的第一多通路部以及连接于第一直线通道中部的第一节流部,所述第一多通路部和第一节流部分别为汇流流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分流流道包括第二直线通道、并联在第二直线通道中部两侧的第二多通路部以及连接于第二直线通道两端的第二节流部,所述第二多通路部和第二节流部分别为分流流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流道由开设在所述盘片基体上的凹槽构成,或由设置在所述盘片基体上的若干个凸起之间形成的低谷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截面设置为矩形或是喇叭型,喇叭型的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输出端宽度均大于输入端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压阀用高压差减压降噪迷宫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通路部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浩王帅宜曾亿山苏晓珍王渭闵玉春陈凤官刘常海高文智胡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