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窗的制作方法、成像窗、成像系统以及交通工具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845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4:58
本公开提供了成像窗的制作方法、成像窗、成像系统以及交通工具,其中,制作方法,包括:形成初始胶粘层;将初始胶粘层夹设于第一透明板以及第二透明板之间;以及使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减透部的胶粘层,以形成包括第一透明板、胶粘层和第二透明板的成像窗,其中,胶粘层将第一透明板和第二透明板连接在一起;其中,初始胶粘层包括减透部或者包括用于形成减透部的材料。在本公开中,成像系统的像源发射的成像光线会被成像系统的成像窗反射以形成虚像,而通过在成像窗的用于反射成像光线的成像区域中设置减透部,可以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对比度,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实现较好的成像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窗的制作方法、成像窗、成像系统以及交通工具


[0001]本公开具体涉及一种成像窗的制作方法、成像窗、成像系统以及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车辆智能化、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车载终端接收到的信息及扩展的各类应用层出不穷,因此人们对将车辆内多个显示屏联通以灵活显示各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驾驶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视线容易偏离,这导致潜在的安全风险。
[0003]抬头显示(也称为平视显示(head up display,HUD))技术可以避免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低头看仪表盘或者其它显示屏所导致的分心,以提高驾驶安全系数,同时也能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因此近些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车载智能显示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窗的制作方法、成像窗(也称为“挡风窗”)、成像系统以及交通工具,本公开实施例可以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对比度,从而提升成像效果。
[0005]一方面,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窗的制作方法,包括:形成初始胶粘层;将所述初始胶粘层夹设于第一透明板以及第二透明板之间;以及使所述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减透部的胶粘层,以形成包括所述第一透明板、所述胶粘层和所述第二透明板的所述成像窗,其中,所述胶粘层将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初始胶粘层包括所述减透部或者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减透部的材料。
[0006]在一些示例中,所述使所述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所述减透部的胶粘层包括:对位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的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固化以形成所述胶粘层。
[0007]在一些示例中,在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固化之前,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加热。
[0008]在一些示例中,在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所述固化的过程中,对所述第一透明板以及所述第二透明板进行压合。
[0009]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形成初始胶粘层包括:在所述初始胶粘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减透部;和/或利用添加有减透材料的材料形成所述初始胶粘层。
[0010]在一些示例中,形成初始胶粘层包括:通过贴附或涂覆的方式在所述初始胶粘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减透部;和/或通过掺杂的方式将所述减透材料添加在用于形成所述初始胶粘层的材料中。
[0011]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成像窗包括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成像窗边缘一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减透区域,所述减透部位于所述第一减透区域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减透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尺寸;所述第一区域属于所述成像窗的观察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减透区域位于所述观察区域之外或者属于所述观察区域。
[0012]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减透部,所述减透部为连续的减透部。
[0013]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减透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区域一侧的第二减透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减透区域的尺寸小于所述减透部的尺寸;所述第二减透区域包括离散的多个遮光斑点。
[0014]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减透区域和所述第二减透区域直接连接,和/或所述遮光斑点的至少部分材料与所述减透部的至少部分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
[0015]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透部包括着色层;和/或所述减透部包括反射部,所述反射部的面向所述第一透明板的表面是反射面,所述第一透明板对于所述成像窗来说是凹陷的。
[0016]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反射部包括不透光的金属膜,所述反射部的面向所述第二透明板的表面是吸光面和/或漫反射面。
[0017]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形成与减透部层叠设置的反射膜,其中,所述反射膜形成于所述胶粘层的减透部的面向所述第一透明板的一侧,所述反射膜的面向所述第一透明板的表面是反射面,所述第一透明板对于所述成像窗来说是凹陷的。
[0018]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金属膜的材质包括铝、铬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0019]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金属膜的材质包括铝、铬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0020]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胶粘层的至少部分为位于所述第一透明板以及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的楔形膜。
[0021]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成像窗包括相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所述减透部位于所述视窗的中心的靠近所述下边缘的一侧。
[0022]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成像窗包括观察区域,所述减透部位于所述观察区域之外。
[0023]再一方面,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成像窗,包括:第一透明板;第二透明板;以及夹设在所述第一透明板以及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的胶粘层,其中,所述胶粘层包括减透部。
[0024]又一方面,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成像窗,所述成像窗采用上述的制作方法制作或者所述成像窗为上述的成像窗;以及像源,其被配置为发射成像光线,其中,所述像源发射的成像光线经由所述成像窗反射后传播至所述成像系统的眼盒区域,所述减透部设置在所述成像光线在所述成像窗上发生反射的成像区域。
[0025]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成像窗包括交通工具的挡风窗。
[0026]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成像窗还包括第一子成像区域以及位于第一子成像区域之外的第二子成像区域,所述减透部位于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子成像区域之外。
[0027]在一些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子成像区域的下方;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成像区域的最大尺寸。
[0028]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透部被配置为反射成像光线显示的成像画面中的至少一个成像内容对应的光线。
[0029]在一些示例中,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中显示的至少一个成像内容的尺寸,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的尺寸不
小于H/sinθ;其中,H为至少一个成像内容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θ为所述第一子成像区域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
[0030]另一方面,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制作方法制作的成像窗或上述的成像窗或包括上述的成像系统。
[0031]本公开实施例中,成像系统的像源发射的成像光线会被成像系统的成像窗(例如交通工具的挡风窗)反射以形成虚像,而通过在成像窗的用于反射成像光线的成像区域中设置减透部,可以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对比度,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实现较好的成像效果。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减透部的胶粘层,并且通过胶粘层连接第一透明板和第二透明板以制作成像窗,这种制作方法简单且成本低。
[0033]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4]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窗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示出了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窗的制作方法,包括:形成初始胶粘层;将所述初始胶粘层夹设于第一透明板以及第二透明板之间;以及使所述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减透部的胶粘层,以形成包括所述第一透明板、所述胶粘层和所述第二透明板的所述成像窗,其中,所述胶粘层将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初始胶粘层包括所述减透部或者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减透部的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使所述初始胶粘层形成包括所述减透部的胶粘层包括:对位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的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固化以形成所述胶粘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在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固化之前,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加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在对所述初始胶粘层进行所述固化的过程中,对所述第一透明板以及所述第二透明板进行压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形成初始胶粘层包括:在所述初始胶粘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减透部;和/或利用添加有减透材料的材料形成所述初始胶粘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形成初始胶粘层包括:通过贴附或涂覆的方式在所述初始胶粘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减透部;和/或通过掺杂的方式将所述减透材料添加在用于形成所述初始胶粘层的材料中。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成像窗包括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成像窗边缘一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减透区域,所述减透部位于所述第一减透区域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减透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尺寸;所述第一区域属于所述成像窗的观察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减透区域位于所述观察区域之外或者属于所述观察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减透部,所述减透部为连续的减透部。9.根据权利要7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减透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区域一侧的第二减透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减透区域的尺寸小于所述减透部的尺寸;所述第二减透区域包括离散的多个遮光斑点。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减透区域和所述第二减透区域直接连接,和/或所述遮光斑点的至少部分材料与所述减透部的至少部分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1

6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慧军徐俊峰方涛
申请(专利权)人: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