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6749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1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多层热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集流通道,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多层冷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集流通道。热循环通道层设有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导流板组,导流板组设有多个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导流通道。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之间设有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以将冷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隔板靠近第四端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进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出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一端的一侧。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解决了现有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热效率不高的问题。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换热器中,冷却液所在的通道和冷媒所在的通道交叉层叠排列,并且,为了便于安装管路以及为了提升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的四个边角处。但是,如此设置,换热器完成一次换热之后,冷却液温度下降的幅度不大,因此,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现有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多层热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集流通道,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多层冷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集流通道。热循环通道层和冷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以使热量能够在相邻的热循环通道层和冷循环通道层之间传递。热循环通道层包括沿着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进热集流通道设于热循环通道层的第一端,出热集流通道设于热循环通道层的第二端,并且,热循环通道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导流板组,且导流板组设有多个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导流通道,以使冷却液能够从进热集流通道通过多个导流通道进入出热集流通道。冷循环通道层包括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分布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均设于冷循环通道层的第三端,进冷集流通道和出冷集流通道之间设有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以将冷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隔板靠近第四端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冷媒能够从进冷集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进入出冷集流通道。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且进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出冷集流通道设于第三端靠近第一端的一侧。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组包括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二隔板,且第二隔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导流通道,冷却液能够从进热集流通道通过两个导流通道进入出热集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降低了导流板组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第一导流片,且第一导流片的一端指向进热集流通道,另一端朝向远离进热集流通道的方向呈发散分布,相邻第一导流片间隔分布形成导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大大提高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分布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第二导流片,相邻第二导流片间隔分布形成导流通道,第二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第一导
流段的一端指向进热集流通道,另一端朝向远离进热集流通道的方向呈发散分布,第二导流段远离第一导流段的一端指向出热集流通道,第二导流段靠近第一导流段的一端朝向远离出热集流通道的方向呈发散分布,且第二导流段远离第一导流段的一端连接第一导流段远离进热集流通道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分布均匀性,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流片呈弧形。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流片还可以呈折线型。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的长度a,第一缺口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的长度b,满足,a>b。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具有足够的行程长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冷循环通道层的底壁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提高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了第一隔板的装配难度。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和冷循环通道层的底壁焊接成型。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组和热循环通道层的底壁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提高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了导流板组的装配难度。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组和热循环通道层的底壁焊接成型。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冷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m,第一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二预设方向的宽度n,满足,1/2<m/n<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了进冷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时间。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冷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p,第二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二预设方向的宽度q,满足,1/2<p/q<1。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确保了出冷集流通道和第一隔板的距离足够远,从而进一步延长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时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热循环通道层内设有翅片。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循环通道层内设有翅片。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多个板片和多个换热凸块,相邻板片围设形成热循环通道层或者冷循环通道层,且多个换热凸块一端连接板片,另一端抵接相邻的板片。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多个板片和多个换热凸筋,相邻板片围设形成热循环通道层或者冷循环通道层,且多个换热凸筋一端连接板片,另一端抵接相邻的板片。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第一通道、第一缺口和第二通道形成类似U型的流路,相对于冷媒直接从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如此,大大增加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行程,也即,大大增加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时间。当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时间延长时,冷却液和冷媒的接触时间也大大延长,从而有效提高了冷却液和冷媒的换热量。
[0023]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隔板,将冷循环通道层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大大降低了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宽度,流通宽度越窄,则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内的流动均匀性更好,如此,使得冷媒在冷循环通道层流动更加均匀,进而避免冷媒出现换热不均的现象。
[0024]进一步地,由于热循环通道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导流板组,且导流板组设有多个导流通道,以使冷却液能够从进热集流通道通过
多个导流通道进入出热集流通道。如此,冷却液从第一端进入第二端的过程中,在导流板组的引导下,能够进入不同导流通道,并且,多个导流通道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分布,因此,相对于冷却液直接从第一端进入第二端,大大提高了冷却液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的流通范围,从而提高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流通面积,进而提高了冷却液的换热效率。并且,设置多个导流通道,有效提高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的通过速率,从而降低了冷却液在热循环通道层内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100)、多层热循环通道层(110)以及出热集流通道(120),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130)、多层冷循环通道层(140)以及出冷集流通道(150),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和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交叉层叠设置,以使热量能够在相邻的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和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之间传递;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包括沿着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设于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的第一端(111),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设于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的第二端(112),并且,所述热循环通道层(110)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设有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导流板组(300),且所述导流板组(300)设有多个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导流通道(310),以使冷却液能够从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通过多个所述导流通道(310)进入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包括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分布的第三端(141)和第四端(142),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均设于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的第三端(141),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之间设有沿着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200),以将所述冷循环通道层(140)分成第一通道(143)和第二通道(144),且所述第一隔板(200)靠近所述第四端(142)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210),冷媒能够从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43)、所述第一缺口(210)和所述第二通道(144)进入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所述进冷集流通道(130)设于所述第三端(141)靠近所述第二端(112)的一侧,所述出冷集流通道(150)设于所述第三端(141)靠近所述第一端(111)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
°‑
11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组(300)包括沿着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二隔板(320),且所述第二隔板(320)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所述导流通道(310),冷却液能够从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通过两个所述导流通道(310)进入所述出热集流通道(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组(300)包括多个沿着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第一导流片(330),且所述第一导流片(330)的一端指向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热集流通道(100)的方向呈发散分布,相邻所述第一导流片(330)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霖杰刘伟锋蒋剑锋陈飞飞许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