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568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所述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包括: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均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向下游的两侧延伸的的两个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两个第二端之间均形成弧形的分流面,且所述分流面的底端插入土壤中;第一喷淋部、第二喷淋部和第三喷淋部,所述第一喷淋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一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一沟槽中,第二喷淋部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二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二沟槽中,第三喷淋部设置在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侧的土壤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高喷淋的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接触及混合效果,以提高重金属土壤修复效果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是通过向开挖后的污染土壤内部喷淋环保修复剂的方式进行,而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混合效率对土壤内重金属的去除效率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土壤修复的效果。鉴于此,现有的喷淋修复土壤重金属方式中,主要通过利用搅拌设备对喷淋过环保修复剂的土壤进行搅拌,并同步设置加热功能,以获得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良好混合效果,进而达到对土壤内重金属的有效去除。
[0003]申请人发现,对于上述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方式中,环保修复药剂的喷淋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在输送带的上方设置多个喷淋头,对经过喷淋头的土壤进行喷淋。而喷淋的过程中,环保修复剂只能有效覆盖土壤表层,其与土壤的混合效果只能依靠环保修复剂的自身渗透以及后续的搅拌设备的搅拌效果。因此,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喷淋环保修复剂时依靠单一的表层喷淋,导致环保修复剂与土壤混合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大幅提高喷淋的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0006]输送带,用于输送土壤,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均设有侧挡板;
[0007]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均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向下游的两侧延伸的的两个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两个第二端之间均形成弧形的分流面,且所述分流面的底端插入土壤中;
[0008]第一喷淋部、第二喷淋部和第三喷淋部,所述第一喷淋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一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一沟槽中,第二喷淋部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二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二沟槽中,第三喷淋部设置在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侧的土壤上方;
[0009]所述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呈上下游分布于所述输送带上,且第一分流部在输送带宽度方向并列分布有两个,第二分流部在输送带宽度方向位于两个第一分流部之间的中部位置。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分流面的顶端设置成自其底端向外侧延伸的弧形面,且其顶端位于土壤之外,所述分流面的第一端的顶部自其底部呈向上游延伸的弧形结构。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流部与所述第二分流部的第二端均向下游延伸形成与所述侧挡板平行的遮挡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遮挡部的顶端与所述分流面平齐,其底端伸入土壤并高于所述分流面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喷淋部与所述第二喷淋部的喷淋范围在高度方向位于所述遮挡部的底部与所述分流面的底部之间。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流部的两个遮挡部的下游端之间设有汇流部,所述汇流部的下游端在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位于其两个上游端的中部,且所述汇流部的上游端与两个下游端之间均形成呈弧形的汇流面。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两个所述汇流部中呈相对的汇流面分别对应于第二分流部的两个分流面设置。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二分流部的两侧均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在宽度方向位于第一分流部与所述侧挡板之间,所述导流部包括与遮挡部平行且相适配设置的第一部分以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向上游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端连接至所述侧挡板上,所述第二部分对应于两个所述汇流部中相背的两个汇流面设置,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汇流面在高度方向呈相适配设置。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土壤经过所述第二部分后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侧挡板之间形成第三沟槽,所述第三沟槽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相适配设置的第四喷淋部。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设有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所述第一罩体盖在所述第一分流部上,所述第二罩体盖在所述第二分流部和导流板上,所述第一罩体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位于第一分流部的上游和下游,所述第二罩体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和第二分流部的下游。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上游端内均设有喂料器,用于将上层土壤分别向所述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推送。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中,通过设置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第一喷淋部、第二喷淋部和第三喷淋部,使得土壤被输送带输送过程中依次经过的以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并依次形成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利用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分别对应于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进行槽内喷淋,并配合第三沟槽进行表层喷淋,使得环保修复也更好的与土壤接触,同时,利用土壤在被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分流时产生的位移过程,达到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混合过程,进而达到提高环保修复剂喷淋时与土壤的缓和效果,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尤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的表层喷淋方式中,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混合效果依赖于喷淋工序后的搅拌混合工序而言,本申请提高了喷淋工序中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混合效果,更加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降低搅拌混合工序的工作负担,为搅拌混合工序对土壤和环保修复剂作出了更优异的预处理。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中,通过对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在输送带的宽度方向错开分布,使得形成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之间可相对互补,进而利用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对土壤实施槽内喷淋时,槽内喷淋的覆盖范围更广,达到环保修复剂与土壤更好的接触和混合效果。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中,通过设置遮挡部,防止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在实施槽内喷淋的过程中,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侧的土壤坍塌,一方面具有防止土壤坍塌后掩埋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影响到槽内喷淋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防止土壤坍塌后损坏第一喷淋部和第二喷淋部的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中,通过将汇流面与第二分流部的分流面相对应的设置,利于土壤在经过第二分流部的过程中,更好的被导向并产生位移,具有提高土壤分流的效果以及提高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混合效果。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中,通过设置导流部并将其与侧挡板、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和汇流部进行配合,再结合第四喷淋部,使得经过第一分流部之后位于沟槽之外的土壤能够在经过第二分流部和导流部时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带(1),用于输送土壤,所述输送带(1)的两侧均设有侧挡板(1

1);第一分流部(2

1)和第二分流部(2

2),均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向下游的两侧延伸的的两个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两个第二端之间均形成弧形的分流面(2

3),且所述分流面(2

3)的底端插入土壤中;第一喷淋部(3

1)、第二喷淋部(3

2)和第三喷淋部(3

3),所述第一喷淋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一分流部(2

1)后形成的第一沟槽G1中,第二喷淋部(3

2)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二分流部(2

2)后形成的第二沟槽G2中,第三喷淋部(3

3)设置在第一沟槽G1和第二沟槽G2两侧的土壤上方;所述第一分流部(2

1)与第二分流部(2

2)呈上下游分布于所述输送带(1)上,且第一分流部(2

1)在输送带(1)宽度方向并列分布有两个,第二分流部(2

2)在输送带(1)宽度方向位于两个第一分流部(2

1)之间的中部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面(2

3)的顶端设置成自其底端向外侧延伸的弧形面,且其顶端位于土壤之外,所述分流面(2

3)的第一端的顶部自其底部呈向上游延伸的弧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部(2

1)与所述第二分流部(2

2)的第二端均向下游延伸形成与所述侧挡板(1

1)平行的遮挡部(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4)的顶端与所述分流面(2

3)平齐,其底端伸入土壤并高于所述分流面(2

3)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喷淋部(3

1)与所述第二喷淋部(3

2)的喷淋范围在高度方向位于所述遮挡部(4)的底部与所述分流面(2

3)的底部之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流部(2

1)的两个遮挡部(4)的下游端之间设有汇流部(5),所述汇流部(5)的下游端在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位于其两个上游端的中部,且所述汇流部(5)的上游端与两个下游端之间均形成呈弧形的汇流面(5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小红张黎明张茜雯孙宁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