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用天线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15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移动电话的频带共振的天线元件(1a)的前端配置线圈(1b),将天线元件(1a)和线圈(1b)之合计有效长度,设定为在FM广播之频带共振的长度;从而使线圈(1b)对FM广播之频带取得匹配而呈低阻抗,对较FM广播之频带高的移动电话频带则呈高阻抗,从而将该线圈(1b),兼用为使FM广播之频带通过的匹配用线圈,和阻止移动电话频带通过的陷波用线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终端用天线及其移动终端,尤其涉及适合用于内装有发射或接收2个不同频带之信号之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其所具备之兼用天线。
技术介绍
近年来,移动电话机广泛普及,随着多功能化的推进而提供有各种服务。最近,还开发并提供有内装FM广播之接收功能的移动电话机。此种移动电话机,在通话用之声音通信中使用800M~2GHz的频带,而在FM广播接收中则使用76M~108MHz的频带。因此,必须有配合各频带的2个不同天线。以往,在通话之声音通信用时,使用具有刚性之棒形天线,在通话时使其由机壳内伸长来使用。另一方面FM广播接收用时,一般则使用可挠性电缆所构成之耳机形天线。然而耳机形天线的情况下,因为电缆有1米左右长度,使用时电缆会纠结缠绕而不方便。另外,其结果会降低接收灵敏度。而在车载天线中,有一种使用1条天线进行移动电话用频带之收发,和FM广播用接收的可以兼用天线(例如参考专利文件1、2)。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平7-94929号公报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3-87030号公报这些专利文件1、2所记载之车载天线,是在移动电话用频带共振之第1天线元件的前端,连接陷波用线圈之一端;同时将此陷波用线圈之另一端连接于2天线元件,把从第1天线元件之基底端到第2天线元件前端之有效长度,设定为FM广播频带之1/4波长而构成。若依此车载天线,则可仅由刚性之棒形天线,来实现移动电话用频带之收发和FM广播用频-->带之接收,所以其使用较方便,且接收灵敏度也稳定。然而,上述专利文件1、2所记载之现有技术中,除了为了移动电话频带用而配置之第1天线元件之外,为了可接收FM广播用频带还必须配置第2天线元件。此外,在第1天线元件和第2天线元件之间必须配置陷波线圈,其定为可阻止移动电话用之频带通过,但不阻止FM播放用之频带通过。因此,天线本身会变得很大,无法原样照搬用作移动终端之天线。因此,必须改良为可用作移动终端之天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如此情事而成者,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适于内装有发射或接收2个不同频带之信号之功能的移动终端,而兼用于该2种不同频带的天线。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之移动终端用天线,是在第1频带(例如UHF带)共振之天线元件前端配置线圈,将天线元件和线圈总合的有效长度,设定为在比第1频带更低之第2频带(例如VHF带)共振的长度。另外,本专利技术之移动终端,是具备上述移动终端用天线;进行有关第1频带之信号接收及发射中至少一方之处理的第1处理部;和进行有关第2频带之信号接收及发射中至少一方之处理的第2处理部。第1处理部,与相当于天线元件与线圈一端之连接节点的天线元件的末端连接;第2处理部,连接于线圈之另一端。本专利技术之其它方式中,除了于天线元件之前端配置线圈之外,更于天线元件与第2处理部之间配置电容器。本专利技术之其它方式中,除了于天线元件之前端配置线圈之外,更于天线元件与第1处理部之间串联配置电容器,或是配置第2线圈。依上述构成之本专利技术,则配置于在第1频带共振之天线元件前端的线圈,会兼做用以与该天线元件成为一体而在第2频带共振的匹配用,和用以阻止第1频带通过的陷波用;从而不需要如先前一般,分别设置第2天线元件和陷波用线圈。换言之,仅对移动电话机一般具备之天线元件连接线圈,即可稳定地收发移动电话用频带和FM广播用频带的2个不同频带信号。-->依本专利技术之其它特征,配置于天线元件和第2处理部之间的电容器,会有仅使第2频带之信号对第2处理部选择性通过的作用。依此,可更确实防止第1频带信号混入第2处理部,而稳定地收发2个不同频带的信号。另外,若依本专利技术之其它特征,配置于天线元件和第1处理部之间的电容器或线圈,会有仅使第1频带之信号对第1处理部选择性通过的作用。依此,可防止从第2处理部送出之第2频带信号混入第1处理部,而稳定地收发2个不同频带的信号。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内装FM广播接收功能之移动电话机之概略构造例的图。图2,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内装FM广播接收功能之移动电话机之概略构造例的图。图3,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内装FM调制发射功能之移动电话机之概略构造例的图。图4,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内装FM调制发射功能之移动电话机之概略构造例的图。图5,是表示电波与频带之代表性利用例的图。符号说明1: 天线1a:天线元件1b:线圈1c:电容器1d:电容器1e:第2线圈2: 移动电话部(行动电话部)3: FM调谐部4: FM发送部10:移动电话机20:移动电话机-->30:移动电话机40:移动电话机A: 一端B: 另一端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示,说明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内装FM广播接收功能之移动电话机10之概略构造例的图。如图1所示,内装FM广播接收功能之移动电话机10,具备本实施方式之移动终端用天线1,移动电话部(行动电话部)2,和FM调谐部3。移动电话部2,进行有关移动电话通话之处理,例如进行移动电话用频带(相当本专利技术之第1频带)之800M~2GHz的声音信号收发。此移动电话部2,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之第1处理部。另外移动电话部2之内部构造,可以使用已知电路,在此省略详细说明。FM调谐部3,进行有关FM广播接收之处理,例如进行FM广播用频带(相当本专利技术之第2频带)之76M~108MHz的FM广播接收。此FM调谐部3,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之第2处理部。另外此FM调谐部3之内部构造,可以使用已知电路,在此省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之天线1,具备通常移动电话机所具有的天线元件1a(棒形天线),和本实施方式中新追加的线圈1b。图1之例中,天线元件1a在其前端部配置加感线圈(Loading Coil)的顶加载(Top Loading)构造。另外,天线元件1a不限于顶加载方式,亦可为中央加载(Center Loading)等其它构造。天线元件1a,使其在移动电话用频带共振,将该天线元件1a之有效长度设定为移动电话用频带的略1/4波长。此天线元件1a之末端(与设有顶加载线圈侧之相反端),连接有线圈1b(例如加感线圈)。然后将天线元件1a和线圈1b的总和有效长度,设定为FM广播用频带的略1/4波长,使其在FM广播用频带共振。-->上述移动电话部2,连接于线圈1b之一端A(具体来说,相当于天线元件1a与线圈1b一端之连接节点的天线元件1a之末端)。另外,上述FM调谐部3,连接于线圈1b之另一端B(具体来说,是将天线元件1a与线圈1b结合之后的天线1的末端)。依此,线圈1b形成连接在移动电话部2和FM调谐部3之间的形式。在此,要注意线圈1b之一端A是连接于使用频带较高的移动电话部2,而线圈1b之另一端B是连接于使用频带较低的FM调谐部3。如此连接于移动电话部2和FM调谐部3之间之线圈1b的电感,是阻止移动电话用频带通过,但不阻止FM广播用频带通过的数值。也就是说,线圈1b,因为与天线元件1a一体化而与FM广播用频带共振地取得匹配,故对FM广播用频带系呈低阻抗。另一方面,因为移动电话用频带比FM广播用频带高出非常多,故线圈1b对移动电话用频带会呈高阻抗。也就是说,线圈1b会兼用为使FM广播用频带通过的匹配用线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用天线,具备:在第1处理部所处理的信号的第1频带共振的天线元件;和串联设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第2处理部之间的线圈,其中,该第2处理部处理比上述第1频带更低的第2频带的信号,将上述天线元件和上述线圈合计的有效长度,设定为在上述第2频带共振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9-22 275966/20041.一种移动终端用天线,具备:在第1处理部所处理的信号的第1频带共振的天线元件;和串联设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第2处理部之间的线圈,其中,该第2处理部处理比上述第1频带更低的第2频带的信号,将上述天线元件和上述线圈合计的有效长度,设定为在上述第2频带共振的长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用天线,其中,具备配置于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第2处理部之间的电容器。3.一种移动终端用天线,具备:在第1处理部所处理的信号的第1频带共振的天线元件;串联配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第2处理部之间的线圈,其中,该第2处理部处理比上述第1频带更低的第2频带的信号;以及串联配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第2处理部之间的电容器,将上述天线元件和上述线圈合计的有效长度,设定为在上述第2频带共振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用天线,其中,具备配置于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第1处理部之间的第2线圈。5.一种移动终端用天线,具备:在第1处理部所处理的信号的第1频带共振的天线元件;串联配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第2处理部之间的线圈,其中,该第2处理部处理比上述第1频带更低的第2频带的信号;以及配置在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第1处理部之间的第2线圈,将上述天线元件和上述线圈合计的有效长度,设定为在上述第2频带共振的长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用天线,其中,上述第1频带为UHF带,上述第2频带为VHF带。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用天线,其中,上述第1频带为UHF带,上述第2频带为VHF带。8.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城弘冈本明
申请(专利权)人:新泻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