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075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涉及面料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涤纶布阻燃性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阻燃层和里层,所述阻燃层内开设有若干存储腔,所述存储腔内放置有灭火颗粒,若干所述存储腔的内周壁上贴附有用于保护灭火颗粒的保护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有芳纶,该纤维不会在空气中燃烧、不助燃且具有自熄性,使得涤纶布的阻燃性更好。涤纶布的阻燃性更好。涤纶布的阻燃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

技术介绍

[0002]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0003]现有市场上的涤纶布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阻燃性能较差,导致涤纶布遇到火源时容易出现燃烧的现象,造成牛津布大面积的燃烧损坏,从而缩短牛津布的使用寿命,对人体造成大面积的烧伤,因而设置一种可以稳定阻燃的涤纶布很有必要。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提高涤纶布阻燃性的目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阻燃层和里层,所述阻燃层内开设有若干存储腔,所述存储腔内放置有灭火颗粒,若干所述存储腔的内周壁上贴附有用于保护灭火颗粒的保护膜。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里层为面料提供支撑作用,保证了面料的结构强度,当面料遇到火源时,火源对阻燃层进行破坏直至存储腔的外周壁出现破损,灭火颗粒遇到高温后减少火源周围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灭火阻燃的效果,保护膜实现对灭火颗粒的稳定保护,避免其在阻燃层内存放的过程中分解,确保灭火颗粒的稳定使用。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里层通过第一复合纱线按照平纹组织方式编织而成,所述阻燃层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层和下层,所述里层与下层远离上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和下层相互靠近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形成存储腔的凹陷槽,所述凹陷槽分别与上层和下层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上层与下层均设置为蜂巢组织,所述上层通过第二复合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下层通过阻燃复合纱线编制而成。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纹组织的编织方式保证了里层的结构稳定性,凹陷槽的设置使得上层和下层固定连接时,在上层和下层间形成用于存储灭火颗粒的存储腔,上层和下层分开的设置便于对存储腔内灭火颗粒的填充,上层通过涤纶复合纱线编织而成,保证了面料制成衣物穿着时上层的耐磨性,阻燃复合纱线的编织阻挡火焰对人体表面的伤害,使得面料穿着时更加安全。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蜂巢组织为18页综,所述蜂巢组织中上经组织点为浮,所述蜂巢组织中上纬组织点为沉,所述蜂巢组织的循环组织点自左向右依次设置为两条沉沉沉沉浮沉沉沉沉、两条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两条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两条沉浮沉浮浮浮沉浮沉、两条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两条沉浮沉浮浮浮沉浮沉、两条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两条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两条沉沉沉沉浮沉沉沉沉。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编织方式将凹陷槽与上层和下层分别一同编织出来,使得凹陷槽与上层和下层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实现对灭火颗粒的稳定存储。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燃复合纱线自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支撑线、内包线和外包线,所述内包线螺旋缠绕在支撑线的外周壁上,所述外包线螺旋缠绕在内包线的外侧,所述支撑线通过若干氨纶加捻而成,所述内包线通过锦纶加捻而成,所述外包线通过芳纶加捻而成。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燃复合纱线设置有三层,使得阻燃复合纱线的结构强度更高且增加了阻燃复合纱线的特性,氨纶具有良好的弹性,使得阻燃复合纱线的弹性更好,且内包线与外包线均设置为螺旋缠绕,避免内包线与外包线的设置阻碍支撑线的弹性形变量,锦纶耐磨性高且结构强度高,从而延长阻燃复合纱线的使用时间,芳纶具有持久的热稳定性,不易在空气中燃烧,使得外包线的阻燃性更好。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复合纱线包括纱芯以及包覆在其外周壁上的包覆层,所述纱芯通过涤纶异形纤维加捻而成,所述涤纶异形纤维的截面设置为梅花形,所述包覆层通过棉麻纤维加捻而成。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梅花形的涤纶异形纤维吸湿速干的特性,使得人体出汗后通过第一涤纶复合纱芯进行吸收并快速排出,保证了面料穿着时的舒适性,棉麻纤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使得阻燃层起火后通过棉麻纤维进行隔热延长人体表面的耐热时间。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复合纱线通过涤纶纤维和锦纶加捻而成。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纶纤维的强度高、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回复性,锦纶耐磨性高,使得上层面料更加耐用。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里层为面料提供支撑作用,保证了面料的结构强度,当面料遇到火源时,火源对阻燃层进行破坏直至存储腔的外周壁出现破损,灭火颗粒遇到高温后减少火源周围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灭火阻燃的效果,保护膜实现对灭火颗粒的稳定保护,避免其在阻燃层内存放的过程中分解确保灭火颗粒的稳定使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蜂巢组织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阻燃复合纱线的切片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复合纱线的切片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复合纱线的切片图。
[0025]图中:1、阻燃层;2、里层;3、存储腔;4、灭火颗粒;5、保护膜;6、氨纶;7、锦纶;8、芳纶;9、涤纶异形纤维;10、棉麻纤维;11、涤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7]该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阻燃层1和里层2,阻燃
层1内开设有若干存储腔3,存储腔3内放置有灭火颗粒4,灭火颗粒4设置为氯化钠,若干存储腔3的内周壁上贴附有用于保护灭火颗粒4的保护膜5。
[0028]如图1

5所示,里层2通过第一复合纱线按照平纹组织方式编织而成,第一复合纱线包括纱芯以及包覆在其外周壁上的包覆层,纱芯通过涤纶异形纤维9加捻而成,涤纶异形纤维9的截面设置为梅花形,包覆层通过棉麻纤维10加捻而成,将三根涤纶异形纤维9通过加捻机加捻得到纱芯,棉麻纤维10通过加捻机加捻得到包覆层,包覆层通过气流纺机包缠在纱芯的外周壁上得到第一复合纱线,最后第一复合纱线通过喷水织机按照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编织得到里层2,涤纶异形纤维9具有吸湿速干的特性,使得面料燃烧释放热量人体表面出汗通过涤纶异形纤维9进行排汗,棉麻纤维10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使得阻燃层1起火后通过棉麻纤维10进行隔热,从而延长人体的承受时间。
[0029]如图1

5所示,阻燃层1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层和下层,里层2与下层远离上层的一侧固定连接,上层和下层相互靠近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形成存储腔3的凹陷槽,凹陷槽分别与上层和下层一体成型设置,上层与下层均设置为蜂巢组织,上层通过第二复合纱线编织而成,第二复合纱线通过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阻燃层(1)和里层(2),所述阻燃层(1)内开设有若干存储腔(3),所述存储腔(3)内放置有灭火颗粒(4),若干所述存储腔(3)的内周壁上贴附有用于保护灭火颗粒(4)的保护膜(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2)通过第一复合纱线按照平纹组织方式编织而成,所述阻燃层(1)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层和下层,所述里层(2)与下层远离上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和下层相互靠近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形成存储腔(3)的凹陷槽,所述凹陷槽分别与上层和下层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上层与下层均设置为蜂巢组织,所述上层通过第二复合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下层通过阻燃复合纱线编制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弹阻燃涤纶染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组织为18页综,所述蜂巢组织中上经组织点为浮,所述蜂巢组织中上纬组织点为沉,所述蜂巢组织的循环组织点自左向右依次设置为两条沉沉沉沉浮沉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美之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