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496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包括数个种养池,在种养池一侧设置有蓄水池和污泥池,种养池的形状为长方形结构,种养池一侧的宽边池壁设置为斜坡,其余边为墙,种养池的底板和斜坡采用混凝土浇注料制成,墙采用砌砖材料砌成,种养池内下部为淤泥层,上部为水;在中部隔墙的中间和上方分别设置有中部、上部导通管,在外边墙上部设置有多个溢流孔,各个溢流孔汇集到溢流管再连接蓄水池;在淤泥层中部位置的边墙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高压水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莲藕田种植技术相结合,科学布置莲藕田、养鱼池,综合运用新型养殖和种植设施和新技术,实现高效生态种养结合,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莲藕与鱼循环种养
,具体为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莲藕田种植,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基础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淤泥较深,莲藕采收困难,缺乏水质处理和种植条件控制设备,种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的提高,种植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种植产业化、规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鱼池养鱼需要配备能及时去除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集污排污系统,还需要配备能及时将高二氧化碳、高氨氮含量的水体排至相关水处理设备;提供充足氧气、良好水质保证鱼类的生长,而这些设施设备的建设增加了养殖成本。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莲藕田种植技术相结合,科学布置莲藕田、养鱼池,综合运用新型养殖和种植设施和新技术,实现高效生态种养结合的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莲藕田种植技术相结合,科学布置莲藕田、养鱼池,综合运用新型养殖和种植设施和新技术,实现高效生态种养结合的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包括种养池和增氧系统,种养池并列设置有若干个,在种养池一侧设置有蓄水池和污泥池,种养池的整体形状为长方形结构,种养池一侧的宽边池壁设置为斜坡,相邻种养池之间设置有中部隔墙,其余边为外边墙,种养池的底板和斜坡采用混凝土浇注料制成,中部隔墙和外边墙采用砌砖材料砌成,外边墙的外部设置有加强钢件,种养池内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水层,种养池内下部为淤泥层,上部为水;在中部隔墙的中间和上方分别设置有中部导通管、上部导通管,在外边墙上部设置有多个溢流孔,各个溢流孔汇集到溢流管再连接蓄水池;在淤泥层中部位置的边墙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高压水入口;
[0005]在蓄水池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抽水泵和进水泵,进水泵的出口通过进水总管和进水支管连接种养池,抽水泵的出口通过高压水管经闸阀连接各个高压水入口;
[0006]蓄水池底部的中央设置有集污池,集污池的一侧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连接污泥池的污泥进入管,污泥池内设置有污泥提升机。
[0007]进一步地,种养池一侧的斜坡与水平面倾斜夹角为20

30度。
[0008]进一步地,在抽水泵和进水泵的外围设置有滤网。
[0009]进一步地,溢流孔的中心线与上部导通管的中心线等高设置。
[0010]进一步地,中部导通管设置的高度比淤泥层高出10

20mm。
[0011]进一步地,在蓄水池的上方设置有补水管,补水管连接外部水源。
[0012]进一步地,在每个高压水入口处的高压水管上均设置有高压水支管。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实施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一方面可收集提取鱼体排泄物,为栽培绿色蔬菜提供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池内水中可溶性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富营养物质被莲藕吸收,净化了水质,莲藕种植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水体循环利用,无二次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0015](2)该养殖技术具有保护水、土资源,循环使用水体,减少排放等优点,改变了传统渔业、种植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打造现代水产和蔬菜共生的新型种养模式,推动了“一池两用,一水双收”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0018]图中:1

种养池,2

溢流孔,3

溢流管,4

淤泥层,5

中部隔墙,6

上部导通管,7

中部导通管,8

进水支管,9

进水总管,10

滤网,11

进水泵,12

蓄水池,13

补水管,14

污泥提升机,15

污泥池,16

污泥进入管,17

排污管,18

集污池,19

抽水泵,20

高压水管,21

高压水入口,22

高压水支管,23

外边墙,24

加强钢件,25

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包括种养池1和增氧系统,种养池1并列设置有若干个,在种养池1一侧设置有蓄水池12和污泥池15,种养池1的整体形状为长方形结构,种养池1一侧的宽边池壁设置为斜坡25,相邻种养池1之间设置有中部隔墙5,其余边为外边墙23,种养池1的底板和斜坡25采用混凝土浇注料制成,中部隔墙5和外边墙23采用砌砖材料砌成,外边墙23的外部设置有加强钢件24,种养池1内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水层,种养池1内下部为淤泥层4,上部为水;在中部隔墙5的中间和上方分别设置有中部导通管7、上部导通管6,在外边墙23上部设置有多个溢流孔2,各个溢流孔2汇集到溢流管3再连接蓄水池12;在淤泥层4中部位置的边墙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高压水入口21;
[0021]在蓄水池12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抽水泵19和进水泵11,进水泵11的出口通过进水总管9和进水支管8连接种养池1,抽水泵19的出口通过高压水管20经闸阀连接各个高压水入口21;
[0022]蓄水池12底部的中央设置有集污池18,集污池18的一侧设置有排污管17,排污管17连接污泥池15的污泥进入管16,污泥池15内设置有污泥提升机14。
[0023]种养池1一侧的斜坡25与水平面倾斜夹角为20

30度。
[0024]在抽水泵19和进水泵11的外围设置有滤网10。
[0025]溢流孔2的中心线与上部导通管6的中心线等高设置。
[0026]中部导通管7设置的高度比淤泥层4高出10

20mm。
[0027]在蓄水池12的上方设置有补水管13,补水管13连接外部水源。
[0028]在每个高压水入口21处的高压水管20上均设置有高压水支管22。...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莲藕与鱼共存的循环种养系统,包括种养池(1)和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种养池(1)并列设置有若干个,在种养池(1)一侧设置有蓄水池(12)和污泥池(15),种养池(1)的整体形状为长方形结构,种养池(1)一侧的宽边池壁设置为斜坡(25),相邻两个种养池(1)之间设置有中部隔墙(5),其余边为外边墙(23),种养池(1)的底板和斜坡(25)采用混凝土浇注料制成,中部隔墙(5)和外边墙(23)采用砌砖材料砌成,外边墙(23)的外部设置有加强钢件(24),种养池(1)内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水层,种养池(1)内下部为淤泥层(4),上部为水;在中部隔墙(5)的中间和上方分别设置有中部导通管(7)、上部导通管(6),在外边墙(23)上部设置有多个溢流孔(2),各个溢流孔(2)汇集到溢流管(3)再连接蓄水池(12);在淤泥层(4)中部位置的边墙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高压水入口(21);在蓄水池(12)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抽水泵(19)和进水泵(11),进水泵(11)的出口通过进水总管(9)和进水支管(8)连接种养池(1),抽水泵(19)的出口通过高压水管(20)经闸阀连接各个高压水入口(21);蓄水池(12)底部的中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荀际玮荀光
申请(专利权)人:会泽金土地经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