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种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372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种培养器,旨在形成蜿蜒的水流通道供水流通过,可以持续地释放微生物菌种,其技术方案:一种菌种培养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侧上分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沿水流方向在箱体内间隔布置有多个缓释体,所述缓释体分为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所述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交替布置,所述第一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底部贴合,所述第二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缓释体的顶部低于第二缓释体的顶部,属于水体处理技术领域。处理技术领域。处理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菌种培养器


[0001]本技术属于水体处理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菌种培养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水体处理中,常常会用到微生物菌种来净化水体,如果只是将缓释材料投放在水中,让其释放微生物,其释放效率比较慢。
[0003]针对这种情况,CN211226568U公开了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包括菌种培养仓、菌种缓释仓和净化缓冲仓;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净化缓冲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菌种培养仓设置于菌种缓释仓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相互连接;菌种培养仓和菌种缓释仓均设置于净化缓冲仓的内部,第二微孔曝气装置位于菌种缓释仓的下方,第二搅动装置位于菌种缓释仓侧壁的外围。
[0004]上述缓释装置结构复杂,其缓释仓也是依靠与水体交换来将微生物菌种释放到水体中,但是水体在与缓释仓交互时,水体并不会流动起来,微生物菌种的释放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菌种培养器,旨在形成蜿蜒的水流通道供水流通过,可以持续地释放微生物菌种。
[0006]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菌种培养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侧上分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沿水流方向在箱体内间隔布置有多个缓释体,所述缓释体分为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所述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交替布置,所述第一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底部贴合,所述第二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缓释体的顶部低于第二缓释体的顶部。
[0007]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缓释体设置在一网笼内,所述网笼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箱体内。
[0008]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缓释体包括缓释袋、填充在缓释袋内的缓释材料,所述缓释袋为尼龙布、无纺布或纤维布。
[0009]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进水口设置在箱体的下部,所述出水口设置在箱体的上部,与进水口相邻的缓释体为第一缓释体。
[0010]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相邻两个所述缓释体之间的间距为20

60mm。
[0011]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第一缓释体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缓释体的顶部40

70mm。
[0012]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第二缓释体的底部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间距为20

70mm。
[0013]上述的菌种培养器中,所述箱体的顶部为开口,所述箱体上还设有用于盖住开口
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加料口。
[0014]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0015]本技术中水流从进水口进入到箱体内,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配合形成蜿蜒的水流通道,水流经过水流通道时可与缓释体充分接触,再从出水口排出到水体中,将微生物菌种释放到水体中净化水体,这种结构下,微生物菌种的缓释效率更高,可以持续地释放微生物菌种。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图2的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方案。
[0022]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菌种培养器,包括箱体1,箱体1相对的两侧上分设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沿水流方向在箱体1内间隔布置有多个缓释体,缓释体分为第一缓释体2和第二缓释体3,第一缓释体2和第二缓释体3交替布置,第一缓释体2的底部与箱体1底部贴合,第二缓释体3的底部与箱体1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第一缓释体2的顶部低于第二缓释体3的顶部;
[0023]使用时,水流从进水口11进入到箱体1内,再从出水口12排出,缓释体虽然也能透水,但是其透水速度比较慢,所以水还是会沿着缓释体流动绕过缓释体,由于第一缓释体2和第二缓释体3交替布置,所以水会从第一缓释体2的顶部流过,再从第二缓释体3的底部流过,也就是说箱体1的内部现成了蜿蜒的水流通道,水流经过水流通道时可与缓释体充分接触,将微生物菌种释放到水体中净化水体,这种结构下,微生物菌种的缓释效率更高,可以持续地释放微生物菌种。
[0024]当然,缓释体沿水流方向的两侧与对应的箱体1内壁的间距均小于5mm,甚至可以直接贴合箱体1的内壁,减少水从缓释体沿水流方向的两侧流走,让大部分的水沿水流通道流动,充分与缓释体接触。
[0025]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1设置在箱体1的下部,出水口12设置在箱体1的上部,与进水口11相邻的缓释体为第一缓释体2,水逐渐上升,依次绕过第一缓释体2和第二缓释体3,再从出水口12排出,确保水可以与缓释体充分接触。
[0026]优选地,缓释体是设置在一网笼4内,可以防止缓释体掉出且不影响水与缓释体的交互,避免缓释体组不成蜿蜒的水流通道;为了方便跟换缓释体,网笼4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箱体1内,需要更换缓释体时将网笼4拆出,然后更换缓释体即可;
[0027]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网笼4可通过挂钩、卡扣等连接件固定在箱体1内。
[0028]本实施例中,缓释体包括缓释袋、填充在缓释袋内的缓释材料,缓释袋为尼龙布、无纺布或纤维布,缓释袋主要是避免缓释材料漏出,也方便缓释材料的回收;缓释袋可通过铁丝、扎带、绳缆等固定在网笼4内,甚至可以采用在网笼4内设置支撑板结构来放置缓释袋,通过设计支撑板的高度,来让各个缓释袋处于不同的位置。
[0029]优选地,相邻两个缓释体之间的间距为20

60mm,留给水流足够的通过空间,让水与缓释体充分接触;作为本实施例的具体表现形式,相邻两个缓释体的间距为50mm。
[0030]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缓释体2的顶部低于第二缓释体3的顶部40

70mm。
[0031]且,第二缓释体3的底部与箱体1的底部的间距为20

70mm,确保水可以从第二缓释体3的底部绕过。
[0032]本实施例中,箱体1的顶部为开口,方便拿取网笼4,在箱体1上还设有用于盖住开口的盖体13,盖体13上设有加料口14,通过加料口14可以往箱体1内加入一些液体物料,不需要每次都打开盖体13。
[00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菌种培养器,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侧上分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沿水流方向在箱体内间隔布置有多个缓释体,所述缓释体分为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所述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交替布置,所述第一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底部贴合,所述第二缓释体的底部与箱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缓释体的顶部低于第二缓释体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体设置在一网笼内,所述网笼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箱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菌种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体包括缓释袋、填充在缓释袋内的缓释材料,所述缓释袋为尼龙布、无纺布或纤维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凯刘海龙王照
申请(专利权)人:负碳生物环保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