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3437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包括贯通的风口外壳,风口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风口内壳,风口内壳的一侧与风口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风口内壳的外壁上设置有左右吹风叶片机构和风门机构;风口外壳的一端固连有风管,风口外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上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中导风板;风口内壳与风口外壳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道和第二通风道,上导风板与中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中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一体贯穿设置在仪表板本体总成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风口更加的集成化,车内人员不能明显感知到出风口,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外饰造型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仪表板系统设计及审美朝着简约而不简单、舒适智能方向发展。
[0003]传统仪表板吹面风口一般布置四个风口,分别为左侧吹面风口、中央左侧吹面风口、中央右侧吹面风口、右侧吹面风口。吹面风向调节为两层叶片分别控制左右和上下吹风方向,通过连杆的形式,手动或电动调节。在外形布置上,基本为方形、圆形或者长条贯通形等布置形式。但均有外观体现,让驾乘人员可明确感知其为风口。
[0004]申请号为202121545844.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隐藏电动出风口系统,包括壳体及位于其内部的电机、叶片、连杆、导风板、风门、中岛、曲柄a及传动机构;所述中岛卡接在壳体内;叶片固定在中岛上,曲柄a与叶片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的两端为球面副配合,电机驱动曲柄a,电机正转或反转即可实现叶片的左右摆动;中岛的前端设置有风门,中岛与风门之间安装有导风板,导风板的端部固定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带动导风板上下移动及控制风门的开关。
[0005]上述专利方案的出风口系统的传动机构为齿轮及曲柄连杆,在出风口内部实现风向调节,虽然减少外界环境对出风口的影响,从分风方式看导风板比滚筒式的风的流动性更好,可实现外观无可见叶片,提高美观性。但是这样的方案其只是对叶片进行了隐藏,但是在车内还是可以明显感知到出风口,且其还是传统的单个风口系统,在仪表板上需要安装多个,并不能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通过在仪表板上贯穿设置隐藏式的第一吹风口和第二吹风口,使得风口更加的集成化,车内人员不能明显感知到出风口,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设置于仪表板本体总成上,包括贯通的风口外壳,所述风口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风口内壳,所述风口内壳的一侧与风口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风口内壳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左右吹风叶片机构和风门机构;所述风口外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管,所述风口外壳另一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上导风板,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下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中导风板;所述风口内壳与风口外壳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道和第二通风道,所述上导风板与中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中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一体贯穿设置在仪表板本体总成上。
[0009]进一步,所述上导风板、中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均朝向同一方向倾斜,且所述上导风
板、中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均为弧形。本技术方案中,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为外观可见,设计为弧形其更加的美观;另外上导风板、中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均朝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均为弧形,则利用科恩达效应(即贴壁效应),引导风沿着弧形面吹出,最下点可吹到膝盖区域,使得风口吹出的区域更广。
[0010]进一步,所述风门机构设置于风口内壳靠近风管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宽度大于第二通风道的宽度,所述左右吹风叶片机构位于第一通风道内。本技术方案的风门机构设置于风口内壳靠近风管的一侧,可以利用风门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行同时打开或关闭;将左右吹风叶片机构设置于宽度更大的第一通风道内,使得左右吹风叶片机构只对风力更大的第一通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左右调节,在左右调节的时候,气流还是可以通过宽度更窄的第二通风道向上吹出,使得车内人员在对风向左右调节的时候,车内感受到较小风力,只是在风向左右调节的时候,其吹到的位置风力更大,给车内人员更舒适的感受。
[0011]进一步,所述左右吹风叶片机构包括左右吹风叶片、叶片连杆和左右吹风叶片电机,所述左右吹风叶片固定连接在叶片连杆上,所述叶片连杆的端部与左右吹风叶片电机固定连接。当对风口的风向进行左右调节时,左右吹风叶片电机带动左右吹风叶片和叶片连杆运动,从而实现风向的左右调节,左右吹风叶片电机可与车辆的控制系统通信连接,从而实现电气化和智能化。
[0012]进一步,所述风门机构包括风门、风门连杆和风门电机,所述风门与风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风门连杆的端部与风门电机固定连接。当需要打开或者关闭风门时,通过风门电机带动风门和风门连杆运动,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打开或关闭,风门电机可与车辆的控制系统通信连接,从而实现电气化和智能化。
[0013]进一步,所述风管靠近风口外壳的一端的内径大于风口外壳的外径,所述风口外壳穿设在风管内,所述风管与风口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海绵条。本技术方案如此的设置使得风管与风口外壳固定连接,且使用海绵条对风管和风口外壳的连接处形成密封,避免漏气。
[0014]进一步,所述风口内壳与风口外壳通过螺钉连接。本技术方案如此,实现风口内壳与风口外壳的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风口外壳上设置有若干卡扣,所述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上设置有若干与卡扣匹配的卡槽,所述风口外壳通过卡扣、卡槽和螺钉与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固定连接。如此,可以将风口外壳与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
[0016]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隐藏式风口结构,以及车辆的其他零部件。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及车辆,具有如下优点: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仪表板上贯穿设置隐藏式的第一吹风口和第二吹风口,并且将两个吹风口集成为一体,并使用弧形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车内人员基本不能明显感知到出风口,契合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也使得风口吹出气流的区域更广。
[0019]2、本专利技术使用风门电机和左右吹风叶片电机带动风门机构和左右吹风叶片机构自动调节,从而实现了对风口结构的电气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0020]3、本专利技术在对风向进行左右调节的时候,气流还是可以通过宽度更窄的第二通风道向上吹出,使得车内人员在对风向左右调节的时候,车内感受到较小风力,只是在风向左
右调节的时候,其吹到的位置风力更大,给车内人员更舒适的感受。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的纵向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上导风板1、中导风板2、下导风板3、风口内壳4、风口外壳5、左右吹风叶片6、风门7、风管8、左右吹风叶片电机9、风门电机10、第一通风道11、第二通风道12、第一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功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设置于仪表板本体总成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贯通的风口外壳,所述风口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风口内壳,所述风口内壳的一侧与风口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风口内壳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左右吹风叶片机构和风门机构;所述风口外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管,所述风口外壳另一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上导风板,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下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中导风板;所述风口内壳与风口外壳之间形成第一通风道和第二通风道,所述上导风板与中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中导风板与下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一体贯穿设置在仪表板本体总成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板、中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均朝向同一方向倾斜,且所述上导风板、中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均为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机构设置于风口内壳靠近风管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风道的宽度大于第二通风道的宽度,所述左右吹风叶片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习敏王珂幸向玲李东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