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主轴及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311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主轴及电机,所述电主轴技术领域。电主轴包括轴芯以及套设于轴芯上的轴承座和轴承,轴承置于轴承座内;电主轴还包括沿着轴芯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隔环和第二固定隔环;第一固定隔环固定安装在轴承座的开口侧并被配置为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初步预紧;第二固定隔环螺纹连接在轴芯的表面并与第一固定隔环转动配合,第二固定隔环被配置为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二次预紧并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隔环和第二固定隔环能够实现在装配过程中进行轴承的预紧调节,减少反复拆装,提高轴承预紧装配效率。预紧装配效率。预紧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主轴
,尤其涉及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技术介绍

[0002]电主轴是将机床主轴和主轴电机融为一体的新技术,主轴由内置电机直接驱动,取消了传统主轴的齿轮、皮带或者联轴器传动,从而将机床主轴的传动链长度缩短为零,广泛应用于精密模具、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尖端产品制造领域。电主轴结构复杂,轴芯为电主轴的核心零件,轴承、电机和其余零件装配于其上,整体的装配精度决定了电主轴的回转精度。
[0003]轴承是电主轴的核心零部件,传递旋转轴芯的扭矩,大多数电主轴故障,85%以上均为轴承损坏,影响轴承寿命主要是轴承的预紧和内部清洁,轴承内部进入切削液或者其他杂质,导致轴承旋转不平稳,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从而导致电主轴故障。
[0004]轴承预紧可防止轴承在运转过程中,由于安装位置不正确导致的发热,也就是说,做好轴承预紧,使轴承运转工况平稳,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0005]现阶段,对电主轴轴承的预紧都是将轴承座与轴承调整好装配位置后进行装配,装配到轴芯过程中实际情况与理论不符,从而多次进行轴承预紧调节,增加工作量,且预紧效果也不好,所以在轴芯上进行轴承的预紧和密封尤为重要。
[0006]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主轴及机床。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主轴,电主轴包括轴芯以及套设于轴芯上的轴承座和轴承,轴承置于轴承座内;
[0009]电主轴还包括沿着轴芯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隔环和第二固定隔环;
[0010]第一固定隔环固定安装在轴承座的开口侧并被配置为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初步预紧;
[0011]第二固定隔环螺纹连接在轴芯的表面并与第一固定隔环转动配合,第二固定隔环被配置为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二次预紧并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密封。
[0012]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隔环具有第一嵌置部,第二固定隔环具有第二嵌置部,安装第一固定隔环与第二固定隔环时,第一嵌置部嵌置于轴承座内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初步预紧,第二嵌置部嵌置于轴承座内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二次预紧。
[0013]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轴承包括外圈、滚珠和内圈,第一固定隔环作用于外圈表面,第二固定隔环作用于内圈表面。
[0014]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隔环与第二固定隔环的转动配合处形成有密封位,密封位包括第一密封段、第二密封段和第三密封段,第一密封段为间隙密封,第二密封段和第三密封段为迷宫密封。
[0015]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隔环沿着密封位的密封路径形成有第一配合段、第二配合段和第三配合段,第二固定隔环沿着密封位的密封路径形成有第四配合段、第五配合段和第六配合段,第一配合段与第四配合段配合形成第一密封段,第二配合段与第五配合段配合形成第二密封段,第三配合段与第六配合段配合形成第三密封段。
[0016]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配合段处设有多个第一环形槽,第五配合段处设有多个与第一环形槽相适配的环形凸齿,多个环形凸齿嵌置于第一环形槽内形成第二密封段;
[0017]第三配合段处设有多个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与第六配合段的外环面之间形成第三密封段。
[0018]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固定隔环的内壁上设有螺纹,轴芯上设有与螺纹相适配的螺纹槽。
[0019]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螺纹由多个螺纹部组成,螺纹部包括斜段和弯折段,斜段和弯折段的一端形成于第二固定隔环的内壁上作为螺纹部的底部,斜段和弯折段的另一端相接作为螺纹部的顶部。
[0020]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弯折段具有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斜段与第一定位面之间形成有夹角a,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之间形成有夹角b,其中60
°
<a<90
°
<b。
[0021]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电主轴还包括嵌置于第二固定隔环内的第三固定隔环,第三固定隔环具有第一环形夹紧段和第二环形夹紧段,第二固定隔环上开设有与第一环形夹紧段相适配的第一夹紧位,第二固定隔环上还开设有与第二环形夹紧段相适配的第二夹紧位。
[0022]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轴承座内设有两个轴承,两个轴承之间设有隔圈,隔圈被配置为调整两个轴承之间的距离。
[0023]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隔圈包括相互套设的外隔圈和内隔圈,外隔圈与轴承的外圈贴合,内隔圈与轴承的内圈贴合。
[0024]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机床,包括权利要求1

12中任意一项的电主轴。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一、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隔环和第二固定隔环能够实现在装配过程中进行轴承的预紧调节,减少反复拆装,提高轴承预紧装配效率。
[0027]二、通过第一固定隔环和第二固定隔环的结构配合,可形成三层密封,进一步提高轴承的密封效果,防止轴承内部进入杂质或其他切削液,提高轴承的寿命。
[0028]三、通过在第二固定隔环上设置第三固定隔环,可保证电主轴零件的相对轴向位置,减少对第二固定隔环的反复配磨,提高了装配效率。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30]附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应用在机床上的电主轴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实施例中电主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实施例电主轴中第一固定隔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1实施例电主轴中第二固定隔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1实施例电主轴中第三固定隔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1实施例电主轴中第三固定隔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1

8中:1

轴芯,2

轴承座,3

轴承,311

内圈,312

滚珠,313

外圈,4

第一固定隔环,41

第一嵌置部,411

第一配合段,412

第二配合段,413

第三配合段,5

第二固定隔环,5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主轴包括轴芯(1)以及套设于所述轴芯(1)上的轴承座(2)和轴承(3),所述轴承(3)置于所述轴承座(2)内;所述电主轴还包括沿着所述轴芯(1)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隔环(4)和第二固定隔环(5);所述轴承座(2)设有开口侧,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固定安装在轴承座(2)的开口侧并被配置为对所述轴承座(2)内的轴承(3)进行初步预紧;所述第二固定隔环(5)螺纹连接在所述轴芯(1)的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隔环(5)被配置为对所述轴承座(2)内的轴承(3)进行二次预紧并对所述轴承座(2)内的轴承(3)进行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具有第一嵌置部(41),所述第二固定隔环(5)具有第二嵌置部(51),安装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与第二固定隔环(5)时,所述第一嵌置部(41)嵌置于所述轴承座(2)内对所述轴承座(2)内的轴承进行初步预紧,所述第二嵌置部(51)嵌置于所述轴承座(2)内对所述轴承座(2)内的轴承进行二次预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3)包括外圈(311)、滚珠(312)和内圈(312),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作用于所述外圈(311)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隔环(4)作用于所述内圈(312)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与所述第二固定隔环(5)的转动配合处形成有密封位(6),所述密封位(6)包括第一密封段(611)、第二密封段(612)和第三密封段(613),所述第一密封段(611)为间隙密封,所述第二密封段(612)和第三密封段(613)为迷宫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隔环(4)沿着所述密封位(6)的密封路径形成有第一配合段(411)、第二配合段(412)和第三配合段(413),所述第二固定隔环(5)沿着所述密封位(6)的密封路径形成有第四配合段(511)、第五配合段(512)和第六配合段(513),所述第一配合段(411)与第四配合段(511)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密封段(611),所述第二配合段(412)与第五配合段(512)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密封段(612),所述第三配合段(413)与第六配合段(513)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密封段(6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主轴,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婉王旭郭霜陈立键彭石华杨毅成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