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296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包括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安装在连接机构的左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整体的外部螺纹安装有延伸到第一支撑板顶部的延伸板,所述调节螺杆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蜗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正面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该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通过调节机构、连接机构、定位机构、液压杆和第二支撑板的设置,使支护结构整体便于进行收纳使用,如此,显著提升支护效率,也使支护结构整体实用性得到提升。升。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具体为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而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0003]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支护结构大多较为单一,多通过桩、墙加支撑系统进行支撑,当其不需要使用后需要对其进行切割拆装才可进行收纳,然后再次焊接使用,不仅费时费力,且支护效率低下,且不能重复利用供于不同深度基坑进行使用,使实用性不佳,故而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具备便于收纳使用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支护结构占用空间过大,难以进行收纳使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包括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所述承重板的左侧铰接有一端与调节机构相铰接的液压杆,所述调节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右侧铰接有定位机构;
[0006]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安装在连接机构的左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整体的外部螺纹安装有延伸到第一支撑板顶部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蜗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正面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壁右侧转动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到第一支撑板正面的主动蜗杆,所述从动蜗轮与主动蜗杆相啮合,所述主动蜗杆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0007]通过上述方案,在使用时,伺服电机启动,使调节螺杆转动带动从动蜗轮进行转动,也就使得两个调节螺杆能够同向进行转动,由于延伸板与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壁相接触,故而延伸板不会进行转动,也就使得两个调节螺杆能够带动延伸板在第一支撑板内部进行上下位移,也就使得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距离得以调节,使支护结构整体适用于不同深度基坑。
[0008]进一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U型活动座,所述U型活动座固定安装在承重板的顶部左侧,所述U型活动座的内部铰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侧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0009]通过上述方案,在使用时,U型活动座和连接板的设置,使调节机构能够被液压杆带动运作,使调节机构移动到承重板的上方进行收纳,显著减小支护结构整体的占用空间。
[0010]进一步,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活动杆和伸缩杆,所述活动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活动杆铰接在承重板的顶部右侧,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活动杆与第二支撑板。
[0011]通过上述方案,在使用时,当第二支撑板被调节机构进行高度调节后,伸缩杆被带动进行延伸,使得第二支撑板延长高度得以有效限制。
[0012]进一步,所述调节螺杆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底壁转动连接。
[0013]通过上述方案,其中,轴承的设置,使调节螺杆能够安装更加稳定。
[0014]进一步,所述主动蜗杆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壁后侧转动连接。
[0015]通过上述方案,其中,轴承的设置,使主动蜗杆安装使用更加稳定。
[0016]进一步,所述延伸板的外壁与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壁相接触。
[0017]通过上述方案,其中,延伸板的外壁与第一支撑板的空腔内壁相接触,使延伸板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使之只能在第一支撑板空腔内上下位移。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该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通过调节机构、连接机构、定位机构、液压杆和第二支撑板的设置,使支护结构整体便于进行收纳使用,如此,显著提升支护效率,也使支护结构整体实用性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合拢收纳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调节机构右视剖图。
[0023]图中:1、承重板;2、连接机构;21、U型活动座;22、连接板;3、调节机构;31、第一支撑板;32、调节螺杆;33、延伸板;34、从动蜗轮;35、伺服电机;36、主动蜗杆;4、液压杆;5、第二支撑板;6、定位机构;61、活动杆;62、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包括承重板1,承重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机构2,连接机构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3,承重板1的左侧铰接有一端与调节机构3相铰接的液压杆4,调节机构3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5,承重板1的顶部右侧铰接有定位机构6。
[0026]具体的,启动调节机构3使第二支撑板5收缩,同时启动液压杆4,使调节机构3经连接机构2被收纳到承重板1的顶部,此时,定位机构6被回收入承重板1与调节机构3之间,显著减少支护结构占用空间。
[0027]请参阅图1和图3,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支撑板31,连接板22与第一支撑板31固定连接,调节螺杆32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底壁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1固定安装在连接机构2的左侧,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调节螺杆32,调节螺杆32整体的外部螺纹安装有延伸到第一支撑板31顶部的延伸板33,延伸板33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调节螺杆32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蜗轮34,第一支撑板31的正面固
定安装有伺服电机35,第一支撑板31的内壁右侧转动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到第一支撑板31正面的主动蜗杆36,主动蜗杆36与伺服电机3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主动蜗杆36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壁后侧转动连接,延伸板33的外壁与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壁相接触,从动蜗轮34与主动蜗杆36相啮合。
[0028]具体的,伺服电机35启动,使调节螺杆32转动带动从动蜗轮34进行转动,也就使得两个调节螺杆32能够同向进行转动,由于延伸板33与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壁相接触,故而延伸板33不会进行转动,也就使得两个调节螺杆32能够带动延伸板33在第一支撑板31内部进行上下位移,也就使得第二支撑板5与第一支撑板31之间距离得以调节,使支护结构整体适用于不同深度基坑。
[0029]请参阅图1,连接机构2包括U型活动座21,U型活动座21固定安装在承重板1的顶部左侧,U型活动座21的内部铰接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的左侧与第一支撑板31固定连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基坑内支护结构,包括承重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机构(2),所述连接机构(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机构(3),所述承重板(1)的左侧铰接有一端与调节机构(3)相铰接的液压杆(4),所述调节机构(3)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5),所述承重板(1)的顶部右侧铰接有定位机构(6);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支撑板(31),所述第一支撑板(31)固定安装在连接机构(2)的左侧,所述第一支撑板(31)的空腔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调节螺杆(32),所述调节螺杆(32)整体的外部螺纹安装有延伸到第一支撑板(31)顶部的延伸板(33),所述延伸板(33)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杆(32)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从动蜗轮(34),所述第一支撑板(31)的正面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35),所述第一支撑板(31)的内壁右侧转动安装有一端贯穿并延伸到第一支撑板(31)正面的主动蜗杆(36),所述从动蜗轮(34)与主动蜗杆(36)相啮合,所述主动蜗杆(36)与伺服电机(35)的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炳钦赵大维熊锡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广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