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268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8
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留置针粘贴固定导致患者不适的问题;包括压板,压板前端设有固定环且其后端设有固定带,压板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大右小的Y形槽,Y形槽左侧与外界连通,压板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侧与外界连通的柄槽,柄槽后侧与Y形槽前侧连通,压板上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左侧与Y形槽连通的通槽,通槽内铰接有可遮挡通槽的盖板,压板上端左侧设有底板,底板上设有前后相对且上下方向的两个限位柱,压板上端设有上下方向的顶柱,底板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口朝下且可与顶柱及限位柱接触的U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使用方便,便于固定及查看留置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留置针护理
,特别是一种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静脉留置针静脉途径治疗用药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常规药途径,静脉留置针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静脉通路,操作简便,适用于需长期输液治疗者,避免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
[0003]目前,多数留置针固定采用胶布及敷贴粘贴固定,由于皮肤出汗易导致粘膜卷开,为了增加固定的牢固性,当粘膜卷开后,护士会对敷贴进行更换或用胶布多圈缠绕粘贴,更换敷贴时易扯动留置针,不仅会降低留置针的使用效果,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疼痛不适,胶布与皮肤长时间接触也易引起皮肤过敏等症状,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增加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留置针粘贴固定导致患者不适的问题。
[000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压板,压板前端设有固定环且其后端设有固定带,压板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大右小的Y形槽,Y形槽左侧与外界连通,压板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侧与外界连通的柄槽,柄槽后侧与Y形槽前侧连通,压板上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左侧与Y形槽连通的通槽,通槽内铰接有可遮挡通槽的盖板,压板上端左侧设有底板,底板上设有前后相对且上下方向的两个限位柱,两个限位柱的间距大于等于的直径,压板上端设有上下方向的顶柱,顶柱位于两个限位柱连线的中垂线上,底板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口朝下且可与顶柱及限位柱接触的U形板。
[0006]本技术结构巧妙,使用方便,便于固定及查看留置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
[0008]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0009]图3是本技术的剖切俯视轴测图。
[0010]图4是本技术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0011]图5是本技术的剖切左视轴测图。
[0012]图6是本技术的剖切俯视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由图1至图6给出,包括压板1,压板1前端设有固定环2且其后端设有固定带3,压板1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大右小的Y形槽4,Y形槽4左侧与外界连通,压板1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侧与外界连通的柄槽,柄槽后侧与Y形槽4前侧连通,压板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左侧与Y形槽4连通的通槽5,通槽5内铰接有可遮挡通槽5的盖板6,压板1上端左侧设有底板7,底板7上设有前后相对且上下方向的两个限位柱8,两个限位柱8的间距大于等于的直径,压板1上端设有上下方向的顶柱9,顶柱9位于两个限位柱8连线的中垂线上,底板7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口朝下且可与顶柱9及限位柱8接触的U形板10。
[0015]为了便于固定固定带3,所述的固定带3后侧设有魔术母贴11,固定带3自由端设有可与魔术母贴11粘合的魔术子贴12。
[0016]为了限制盖板6的位置,所述的压板1上开设有开口朝后且前侧与通槽5连通的避让槽,避让槽上侧与外界连通,盖板6为倒L形且其上侧可插入避让槽内,盖板6为弹性材料且其后阶梯面可与压板1后端面贴合。
[0017]为了便于盖板6的移动,所述的盖板6上端设有弹性带13。
[0018]为了使底板7与U形板10拆卸连接,所述的U形板10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槽,底板7上端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与对应侧的插槽过盈配合的插块14。
[0019]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的固定带3上开设有与其长度方向一致且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的指槽。
[0020]本技术在使用时,设置插块14插入插槽内,固定带3脱离固定环2,盖板6后阶梯面与压板1后端面贴合的初始状态,当留置针穿刺在患者皮肤上时,拉动压板1,使Y形槽4对准留置针穿刺侧的三通管并向下按压压板1,当压板1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留置针穿刺侧的三通管位于Y形槽4内,三通管上的针柄位于柄槽内,留置针穿刺位置位于通槽5下方;
[0021]若穿刺位置在手背,则保持对压板1的按压并拉动固定带3,使患者拇指穿过指槽,此时,继续拉动固定带3,固定带3绕过固定环2后继续拉动固定带3,直至固定带3与患者皮肤完全贴合,此时,使被指槽分开的固定带3两侧分别位于患者虎口及手腕处,拉动固定带3,使魔术子贴12粘合在魔术母贴11上,此时,留置针穿刺侧被固定在患者手背上;
[0022]若穿刺位置在前臂,则保持对压板1的按压并拉动固定带3,使固定带3绕过患者前臂及固定环2,当固定带3完全与患者前臂皮肤贴合时,拉动固定带3,使魔术子贴12粘合在魔术母贴11上,此时,留置针穿刺侧被固定在患者前臂;
[0023]留置针穿刺侧被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后,拉动留置针尾端的三通,使其卡入限位柱8与顶柱9之间,此时,拉动U形板10,使插块14插入插槽内,此时,完成了对留置针的固定,当需要观察穿刺处的情况时,向上拉动弹性带13,弹垫带带动盖板6向上移动,盖板6变形并脱离避让槽,当盖板6脱离压板1后端面时,通过通槽5即可观测穿刺处的情况,观测后,按压盖板6,使盖板6后阶梯面贴合在压板1后端面上,当不需要固定留置针时,拉动固定带3,使魔术子贴12脱离魔术母贴11,此时,向上拉动压板1,使压板1脱离留置针即可。
[0024]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设置柄槽、Y形槽、固定带、固定环、压板、底板、顶柱、两个限位柱、通槽及U形板,便于固定及查看留置针,无需使用胶布及敷贴粘贴固定,避免了更换敷贴扯动留置针而增加患者疼痛的现象,也避免了胶布长时间与皮肤接触而引起皮肤过敏等症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非计划拔管的可能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压板(1),其特征在于,压板(1)前端设有固定环(2)且其后端设有固定带(3),压板(1)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大右小的Y形槽(4),Y形槽(4)左侧与外界连通,压板(1)上开设有开口朝下且左侧与外界连通的柄槽,柄槽后侧与Y形槽(4)前侧连通,压板(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左侧与Y形槽(4)连通的通槽(5),通槽(5)内铰接有可遮挡通槽(5)的盖板(6),压板(1)上端左侧设有底板(7),底板(7)上设有前后相对且上下方向的两个限位柱(8),两个限位柱(8)的间距大于等于的直径,压板(1)上端设有上下方向的顶柱(9),顶柱(9)位于两个限位柱(8)连线的中垂线上,底板(7)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开口朝下且可与顶柱(9)及限位柱(8)接触的U形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宾芬魏华谷琳常静
申请(专利权)人:安阳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