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2632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包括:风道主体,其包括第一风道体、第二风道体和第三风道体,在第一风道体和第二风道体内分别设有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第一风道体的进风口设有第一矩阵导流板;第一风道体与第二风道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矩阵导流板;设置在第三风道体内的矩阵式排风通道;监测单元;其中,风道装置构造成能使来自矿井排风井口的乏风依次经过第一矩阵导流板、第二矩阵导流板和矩阵式排风通道,使风道主体纵向上各截面的过风量相同,从而使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的过风量均匀,监测单元能实时监测并调整第一风道体、第二风道体及第三风道体内的风压,以使风道装置的进风口风压与出风口风压保持平衡。压保持平衡。压保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乏风热泵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乏风热泵系统是利用矿井井下排风(11℃~20℃)作为热源的制热系统。现有的乏风热泵系统通常在排风口上方制作乏风室(静压室),在乏风室墙壁上安装蒸发器取热。这种设置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静压室结构及空间所限,实现紊流几乎不可能,这导致各蒸发器的过风量不均匀。由此,导致过风量少的蒸发器取热量不足、易结霜,而过风量大的蒸发器无法充分利用乏风热能,造成能量浪费。另外,由于静压室在乏风口上方,冷凝水回灌的风险增大,在实际应用中,因冷凝水回灌致使风机主扇结冰而导致电机损坏的事故屡有发生。并且蒸发器不同部位过风量不一致,会验证影响蒸发器换热功能的正常运行。此外,乏风静压室现场施工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建造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该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能够使通入风量和排出风量保持不变,并能够使风道纵向上各处横截面的过风量一致,同时能够对过风做定温除湿处理,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第二换热模块结霜,使风道装置全过程处于制热状态,非常有利于节能和提高乏风热能利用率。
[0004]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包括:用于连通矿井排风井口的风道主体,其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风道体、第二风道体和第三风道体,在所述第一风道体和所述第二风道体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体的进风口的第一矩阵导流板;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体与所述第二风道体的连接处的第二矩阵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三风道体的内部的矩阵式排风通道;以及监测单元;其中,所述风道装置构造成能够使来自矿井排风井口的乏风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矩阵导流板、第二矩阵导流板和矩阵式排风通道,使得所述风道主体的纵向上的各截面的过风量保持相同,从而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的过风量均匀,并且所述监测单元能够实时监测并调整所述第一风道体、所述第二风道体及所述第三风道体内的风压,以使所述风道装置的进风口风压与出风口风压保持平衡。
[000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矩阵导流板、第二矩阵导流板和所述矩阵式排风通道构造成同矩阵结构。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矩阵式排风通道的出口处安装有与所述监测单元信号连接的变频防爆风扇,所述监测单元能够控制所述变频防爆风扇运行以调整所述风道主体内的风压。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风道体与所述第二风道体之间设有除湿区,在所述除湿区设有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能够对来自所述第一风道体的乏风进行定温除湿处
理。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单元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体的进风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所述除湿模块、所述第二换热模块以及第三风道体的进风口位置处的检测元件;与各所述检测元件信号连接的控制中心;其中,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变频防爆风扇信号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能够根据各所述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变频防爆风扇运行以调整风压。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体和所述第二风道体与水平面之间分别形成α角和β角,使得所述第一风道体与所述第二风道体呈V型连接。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风道体与所述第二风道体的底部设有冷凝水通道,在所述冷凝水通道的上方设有水气隔离元件。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风道体和所述第二风道体的下端设有导水槽,所述第一风道体与所述第二风道体的连接处设有导流孔,所述冷凝水通道通过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导水槽连通。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体的出风口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风道体的出口端垂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之处在于: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通过矩阵导流板与矩阵式排风通道,使得乏风在风道主体内的每个垂直截面都能形成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层流,使风道主体的纵向上的各截面的过风量保持相同,非常有利于保证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各点的风量一致,保证了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正常运行。风道装置通过监测单元能够实时调整第一风道体、第二风道体及第三风道体相应的风机运行以补偿因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及风道产生的风压损失,从而保证风道装置的进风口风压和排风口风压相等,使风压保持平衡,这能够有效保障井下生产和人员安全。此外,风道装置通过除湿模块对过风做定温除湿处理,以保证乏风在后段过风近于干风,有效避免或减少第二换热模块结霜,使风道装置全过程处于制热状态,非常有利于节能,显著提高了乏风热能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
[0016]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的结构。
[0017]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示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中的第一风道体与第二风道体的结构。
[0018]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监测单元的原理图。
[0019]图4是图1中沿线A

A的剖面图(即矩阵式排风通道的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1中沿线B

B(C

C、D

D)的剖面图(即矩阵式排风通道、矩阵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介绍。
[0023]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使用的方向性用语或限定词“上”、“下”、等均是针对所参照的附图1而言,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风道装置100包括风道主体,风道主体用于连通矿井排风井口,风道主体依次连通的第一风道体1、第二风道体2和第三风道体3。在第一风道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换热模块11,在第二风道体2的内部设有第二换热模块21。在第三风道体3的内部设有矩阵式排风通道31。风道装置100还包括除湿区4和监测单元5。除湿区4形成于第一风道体1与第二风道体2之间,在除湿区4设有除湿模块41。
[0025]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矿井排风井口的乏风依次通过第一风道体1、第二风道体2和第三风道体3后排出。风道装置100构造成能够使来自矿井排风井口的乏风依次经过第一矩阵导流板6a、第二矩阵导流板6b和矩阵式排风通道31,使得风道主体的纵向上的各截面的过风量保持相同,从而使第一换热模块11和第二换热模块21的过风量均匀。同时,监测单元5能够实时监测并调整第一风道体1、第二风道体2及第三风道体3内的风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包括:用于连通矿井排风井口的风道主体,其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风道体(1)、第二风道体(2)和第三风道体(3),在所述第一风道体(1)和所述第二风道体(2)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换热模块(11)和第二换热模块(21);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体(1)的进风口的第一矩阵导流板(6a);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体(1)与所述第二风道体(2)的连接处的第二矩阵导流板(6b);设置在所述第三风道体(3)的内部的矩阵式排风通道(31);以及监测单元(5);其中,所述风道装置构造成能够使来自矿井排风井口的乏风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矩阵导流板(6a)、第二矩阵导流板(6b)和矩阵式排风通道(31),使得所述风道主体的纵向上的各截面的过风量保持相同,从而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1)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1)的过风量均匀,并且所述监测单元(5)能够实时监测并调整所述第一风道体(1)、所述第二风道体(2)及所述第三风道体(3)内的风压,以使所述风道装置的进风口风压与出风口风压保持平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阵导流板(6a)、第二矩阵导流板(6b)和所述矩阵式排风通道(31)构造成同矩阵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阵式排风通道(31)的出口处安装有与所述监测单元(5)信号连接的变频防爆风扇(32),所述监测单元(5)能够控制所述变频防爆风扇(32)运行以调整所述风道主体内的风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乏风热泵系统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风道体(1)与所述第二风道体(2)之间设有除湿区(4),在所述除湿区(4)设有除湿模块(41),所述除湿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飞张永刚陈洪涛王勇李钊安晓波张飞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云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